我用二十多个“露营之最”,重新定义“风餐露宿”的内涵

走南闯北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我还没有接触到“露营”这个词以前,比它更先学会的,原始意义也比较相近的词,应该是“风餐露宿”。内容被解释为风里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或某项各工作的辛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但学会了这个词,而且很早就有了风餐露宿的实践。记忆最深的那次“风餐”,大约是十六七岁那年(1972年或1973年的样子吧),在黑龙江冬季的三九天,跟几位同学去嫩江边割柴禾,中午吃饭时,坐在柴堆上,拿出用布包着,贴身系在腰间的两个玉米面大饼子(如果放在外边,早给你冻成冰坨了),一口大饼子,一口江风,再从身边抓起一把雪。这顿风餐加雪餐,吃得那个香啊!大饼子带少了,只吃了个大半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露宿”经历略晚了些。十八九岁那年的夏天,跟两个小伙伴一起到嫩江边钓鱼,傍晚才去,第二天早上返回。这一宿的“露宿”,那可真是实打实的露宿啊,身上只裹了一件雨衣,四面来蚊,八面来风。但记忆最深的,不是蚊虫的叮咬,而是凌晨两三点钟左右,一群一群的鱼,此起彼伏的辟里叭拉地跳出江面的声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等到我开始接触“露营”这个词这个事时,虽然同样仍然包含着“风餐”、“露宿”的内容,但此“风餐”已非彼“风餐”,此“露宿”也非彼“露宿”。它早已与传统意义上的辛苦再无半毛钱的关系。它是一种户外休闲活动,是一种旅行方式,是一种带有一定深度的体验自然的方法和途径,近些年来,甚至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下面我就用自己经历的二十多个“露营之最”,来对此进行一番解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01年夏天,跟着沈阳的山旅户外旅行社,十多个人,在本溪一带的某个山沟里,以露营的方式,玩了两天一宿。感觉很不错。有了这次“最早”的露营后,我的露营活动便一发而不可收。截止到现在,早已“露”了几十上百次。还随之逐渐诞生了二十多个的各种“露营之最”。而正是在这些“之最”的浸泡下,风里吃饭,露天睡觉的的原始意义,早就被酿成了休闲和旅行的深度享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且听我一一道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位置最靠北的露营。</b><span style="font-size:22px;">2004年夏,我们一行五人自驾,在内蒙及黑龙江一带玩了一个月,露营若干次,其中一次是在漠河北极村“神州北极”的石碑边上。那时的管理比较宽松,只要不越界,不在部队营房附近,好象在哪都没人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2年夏,我们又在这附近露营过一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距离沈阳最远的露营</b><span style="font-size:22px;">。2008年9月,我们一行四人,先乘飞机从沈阳飞到乌鲁木奇,之后租了一台捷达轿车,在天山和北疆一带玩了一个月。这中间有过两次露营,一次是在魔鬼城,另一次是在木磊县的一处胡杨林边上。这两次露营除了最远这个特点外,还有一点就是露营装备也最为简陋。因为是坐飞机过去的,只带了帐篷,象睡袋、地垫等,都没有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海拔最高的露营</b><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4年夏,我们一行五人,在乌拉盖、西乌旗、黄岗梁一带玩了十多天,露营若干次。其中一次是在大兴安岭最高峰黄岗梁(海拔高度为2034米)附近。这次虽然闹了个乌龙,误把黄岗梁附近与其差不多的山头当成了黄岗梁,但终归还是创下了我们所有露营中海拔最高的纪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5年6月,我们又在黄岗梁主峰附近露营过一次,这次的海拔高度略低一些,估计在一千七八百米的样子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温度最高的露营</b><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8年8月1日前后,我们在浑河边露营两宿。正赶上那几天沈阳的温度很高,并且湿度也很大,白天晚上都是闷热难耐。其中的一晚,一直熬到凌晨三点来钟,才勉强睡了一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规模最大的露营。</b><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5年夏,我们二十多个人,租了一台大客车,在内蒙的东乌旗西乌旗乌兰布统一带,玩了十多天,其中露营了两次,一次是在距阿斯哈图石林四五十公里的一处无名牧场,另一次是在乌兰布统景区北部。那次人员近三十人,大小帐篷共十五顶。在露营的人数和帐篷数量上,都创规模之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环境最美的露营。</b><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可就不止一次和一个地方了,我就结合照片,按时间顺序挨排捋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边几张照片,均是2013年夏,我们一行四人漂流辽河时露营的图片。此行共23天,以露营为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边两张,是2014年7月,我们一行5人在内蒙露营时的图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边两张,是2015年7月,我们在内蒙露营时的图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边八张,均是今年六七月份在内蒙露营时的图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边这组图片,是近十多年来,多次在沈阳浑河两岸露营时所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环境最差的露营</b><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环境最美的营地,肯定也有环境最差的营地,而且同样不止一次一地。2003年5月份,我和朋友骑摩托车去盘锦的红海滩拍摄,在那里住了三宿。其中有一天,也是因为下雨,就没在外边搭帐篷,而是将帐篷搭在了一栋废弃的平房内。屋内没有任何设施,炕上不但没有炕席,而且上边的浮灰足有一两厘米厚,稍微有点动作就直冒烟。勉强对付了一宿,赶紧挪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图是在另一个地方露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另一次是03年的9月份,我和李军骑摩托车到了阿尔山后,天色已晚,摸黑找营地。第一次找到的地方位于小城北边,但往旁边一看,正处在两股铁道线的交叉点上,放弃。接着又找了一处靠墙边的地方,感觉还凑合,天太晚了,赶紧住下算了。第二天天亮后发现,大墙的里边是一处加油站。这地方找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总的看,二十多年的露营生活下来,绝大多数的营地环境还都是不错的。象这两次的环境,实属不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时没有留下墙边露营的照片,用几张那次出行的其它照片填个空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两图是在阿尔山景区内的一处野温泉拍的。我两当时去的是另一处正规温泉,被告知由于到了九月中旬,基本没啥游客了,温泉已停业。但这个人挺热情,告诉说附近某处有一个野温泉,没人管,可以随便泡。我两骑了约一公里,就找到了。不但没人管,而且四下也见不到一个人。还客气啥呀,脱个溜光就进去了。水温一般,也就是刚刚不凉。我泡了一二十分钟就上来。李军足足泡了有两个小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张必须打个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图是离开阿尔山景区后,到了附近的一处中蒙边境线(过了那个小门再前行几十米,就是蒙古国了)。路过哨所时也没见哨兵(中午时分,估计是哨兵觉得没啥人来,就脱岗了),直接骑到了这里。李军还要往里骑,我说再骑就过境了,别惹事。过了一会来了一位穿便服的中年男子,问我们是怎么过来的,我们如实相告。他提醒我两快走吧,这里不让进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估计此人是附近部队的干部,当天不值班或休息。看起来人品不错,既体现了责任意识,也没跟我们吹胡子瞪眼装腔作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两图是此行途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这里啰嗦几句题外话。2005年以前,我是完全使用胶片摄影。尽管2003年时手头就有了一个小数码相机,但由于存贮卡、冲扩等方面的条件还没跟上,所以直到2005年,数码相机才真正列装并“形成战斗力”。之后大概又经历了几个阶段。先是胶片为主数码为辅,再是数码为主胶片为辅,好象直到2010年左右吧,才彻底放弃了胶片。现在则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所有的相机全部处理掉了,手头只剩下了一部手机一架无人机。断舍离是大势所趋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使用胶片成本高,每按一次快门都有相应的费用跟着。所以如果不是觉得特别应该特别值,轻易舍不得扣动扳机。这也正是我制作本贴时,好多早期的露营活动都无法配上相应照片的重要原因之一。说它是重要原因之一,而不是唯一原因,那就是还有摄影理念、记录意识等方面的因素。比如重风光轻人文,重创作轻记录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配套活动最到位的露营</b><span style="font-size:22px;">。喝茶,是近十多年来每次露营必不可少的内容。早年,我们这些人并没有喝茶的习惯。但从2010年老姚加入团队后,每逢露营或其它户外户内活动,喝茶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内容。老姚是茶仙级的茶人,不但喝龄长,喝资深,而且每逢集体活动,都积极主动地给大家沏茶递茶。近朱者赤。我们“近”了老姚这个茶仙后,一来二去的,就都被他带上道了,不但每聚必喝,每“露”必喝,而且都还照猫画虎地买了一套又一套的茶具,瓷的陶的玻璃的,铜的铁的钛的不锈钢的,费钱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除了喝茶,打扑克下围棋等活动,也时常穿插在露营过程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还有一项配套活动是摄影观摩或摄影教学。团队中的多数人都是摄影爱好者,甚至是大家。露营时,大家时常用幻灯投影等方法,进行一些作品交流,有时还由大师们给上上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编外队员最出彩的露营。</b><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6年以后的露营,我们增加了两名编外队员,一个是边牧李淘淘,一个是京串刘二丫。其中李淘淘的“参露率”很高,沈阳附近的露营,几乎都不拉空。他爹还给它安排了负责安保工作的任务。真别说,这小子还比较尽职尽责,有它在,我们睡觉踏实多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6年,李淘淘首次出现在我们的队伍中时,人家还是小鲜肉一枚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转眼便成了大老爷们。这家伙的优点是聪明仁义,我们常参加活动的这些人,每次刚见面时,它都会热情一番。但这小子也有薄有厚,平时对它好的,他的欢迎是又拱又抱使劲热烈。而对其他人,则只是象征性礼貌性地摇摇头摆摆尾。但它有一点特别厚道,象我平时总爱训斥它,有时还给两脚,但人家从不记愁,每次刚见面,照样礼数周全,从不拉过。它的缺点也很突出,好斗好色。天性,怪不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川夫家的刘二丫,也时常参加我们的露营活动,深得大家喜欢。可惜已于半年多前,以十四岁的高龄离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最出片的露营</b><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片营地位于阿斯哈图石林东南方向约四五十公里。2012年,我们一行四人在这一带玩时,脱离主路,顺着一条土路,往草原深处钻了几公里后,发现了这片地方,便决定在此露营。遇到的老乡也很和善,既没有收费之类的说法,沟通起来也很顺畅。我估计这得益于那时的民风尚还相对纯朴,另外,这里也不靠近景点,尚未受到商业气息的熏染。这一带的特点是,草原既开阔又有一定的起伏,要大景有大景,要小景也不含糊。自然风光与民俗也相得益彰。虽然只住了一宿,但利用日落和日出前后的光线,拍出了一些自己比较满意的片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以下照片均拍摄于2012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正因为尝到了甜头,所以2015年,我们又来此露营了一次。这次是一台大客车,二十多个人。再度收获满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最环保的露营</b><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这个小团队,环保意识比较强,特别是李军同志,各种环保理念都很前卫。因此,每一次的露营,在环保工作上,基本都是很到位的。但出于两个原因,这个“最环保”的字号,还是要给2015年6月20日的这次露营。露营的地点是内蒙库伦旗沙漠。第一个原因是这次烧水做饭等用火事项,都是临时捡的干树枝,用柴禾炉完成的。第二个原因是,在荒无人烟的沙漠环境中,我们并没有随地大小便,而是专门挖了厕所,并在走前进行了掩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营地选在了一个沙窝子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图,设营时就挖好了临时厕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撤营前进行了掩埋处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最接地气的露营</b><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三次吧。绝大多数的露营,都是将帐篷搭在地上,所以基本上都很接地气。我的这三次所谓的最接地气,是因为把帐篷直接搭在了农民的地里。第一次还是2003年与李军骑摩托去阿尔山那次。那天从阿尔山去赤峰途中,在黄岗梁附近露营。由于到达时天已黑了,便在一处乡道旁的玉米地边上搭帐住下。第二次2007年十月去长白山,途中某次露营,营地就设在了老乡刚收割后的菜地中。第三次是2014年5月,在辽东某地露营时,再次将营地设在了老乡的地边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经历最狼狈的的露营。</b><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概是2015年夏,某次在浑河边露营。半夜正睡呢,突然从营地附近地面上冒出若干个喷头,并且有一个喷头,正好从老丁的帐篷底下拱出来,不分青红皂白地给我们的帐篷一顿洗礼。我们一番紧急抗洪抢险,才算平息下来。原来,这一带的草坪中埋设了自动喷淋系统,每天定时喷水。我们不知这一情况,平白无故地挨了一顿浇。自那以后,再选营地时,特意把有无自动喷淋系统,作为一个取舍条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最惊心的露营</b><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两次吧。第一次是2003年7月23日。那次我们是一车四人,露营在阿斯哈图景区大门外约一公里的一条山谷中。大概在晚11点钟左右,睡梦中忽然听到一阵多辆摩托车近距离的轰鸣声,一睁眼睛还发现有许多灯光乱晃。我当时的第一个判断是有人来劫营了。马上坐起来,右手操起事前放在身边的一根铁棍,左手急忙去拉帐篷的拉锁,黑暗中弄了半天才拉开,待伸出头探询时,发现摩托车已走远了。看来这帮小子是故意捉弄我们。虽是一场虚惊,但也把我们吓了一大跳。这荒郊野外的,若真是遇上几个歹人,还真够悬的。第二天听睡在另一个帐篷中的朋友说,他当时手拿匕首,一旦真有情况,就准备用刀划破帐篷冲出去。第二天早上到山顶上拍日出时才发现,在这条山谷的里边,有一个放牧点,那里有好几座蒙古包和几群牛羊。看来昨晚上就是这些牧民跟我们开了个玩笑。真不够意思,吓我们够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次是2015年7月22日,我们一行五人在内蒙境内的奈曼旗某地露营。在此之前,为了露营的安全需要,我特意购买了几个适合野外用的红外报警器。那天扎营后,我将其布置在营地周围的各个主要方向上。本以为这下可以安心睡觉了。没想到睡了没一会,警报声突然尖叫着响了起来。我立刻坐了起来,手拿防身工具准备应对,同时大声呼喊邻帐的老姚做好准备。稍缓了一会,见没什么情况,我们就平复了一下心情,准备继续睡觉。可刚过了没一会,警报再次响了起来。我们又是一番紧急备战。此后又折腾了一次。一看再这样也没法睡了,比真遇上坏人也强不到哪去,索性起来把警报器都关了。后来分析,我们布设警报器时,直接将其放在了地上,而夜间不断有老鼠类的小动物出出进进,诱发了警报器。还是缺乏经验,若是将其放在离开地面一定的高度,比如放在桌子上,可能就不会一再误报,弄得吓人巴拉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最闹心的露营</b><span style="font-size:22px;">。还是2003年7月在阿斯哈图景区那次。23日在景区大门外露营之后,24日又在景区内露营(那时管理很宽松,允许在景区内露营)。傍晚准备扎营时,发现要下雨,就选了一处废弃的蒙古包造型的房屋,把帐篷扎在了那里边。没一会果然连风带雨的都来了。正当我们庆幸有了这个遮风挡雨之地时,却发现苍蝇越来越多,而且都是个头很大的那种。我们同时点燃了三支蚊香,希望苍蝇们能知难而退。可谁知这帮家伙个个视死如归,被熏死熏昏一批落在地上一层后,整个屋里仍是群魔乱舞,身上脸上不断有成批的苍蝇来访,墙上和放在外边的各种物品上都爬满了苍蝇,连打开锅盖都得速战速决,否则就有玩命者真敢往里钻。我们强撑着煮好了方便面,但实在没法在屋里吃了,只好端上东西到外边去吃。饭后小心谨慎地钻进帐篷,又将个别潜入份子予以歼灭。帐篷外的苍蝇彻夜奋战,在辟里叭拉的撞击声中,我们熬过了闹心的一宿。第二天早上爬出帐篷一看,地上落了一层死苍蝇,足有几百上千只。一些特别能战斗者,仍在空中翱翔。我们赶紧收拾东西,落荒而去。事后大家分析,那个地方常期无人居住,估计已成为苍蝇们的老巢,加之昨夜风雨交加,各路苍蝇和我们一样,都想找个遮风挡雨的地方,我们擅闯禁地,人家哪能不义愤填膺、同仇敌忾。不过这一晚虽饱受苍蝇之闹,但也躲过了风雨交加之苦。如真在外边露营,就昨晚那风雨,肯定也比与苍蝇为伍好不到哪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最恶心的露营</b><span style="font-size:22px;">。书接上回。到了25日这天,我们继续在景区内露营。下午就发现带的水不够了,中间到景区外用简易水桶去接了一次,但返回途中洒了不少。白天时曾向一个牧羊人打听,他说附近的一处小山沟里有一处山泉。临近傍晚做饭时,发现水还是不够用,我们就到牧羊人指引的地方去找水。到那后,确实看到一条小溪,但浅浅的溪水下,有一层的牛羊粪。尽管我们已经最大限度地往上游走,但还是这个样子。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灌了若干矿泉水瓶。回到营地后煮方便面,从煮到吃,羊粪味无时不在。第二天一打嗝,还有一阵阵的羊粪味,直冲脑门子。这个恶心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闹心也好,惊心也罢,都没有留下照片。下边三张照片,虽然都是拍摄于那次出行,但与闹心恶心的内容都没关系。第一张摄于石林内,后两张摄于吉林乾安县境内的泥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难熬的露营。四次吧。第一次,2003年9月,我与李军骑摩托车去阿尔山,大概在景区内住了七个晚上,其中露营5次。某天傍晚,看天色要下雨,我们就将帐篷扎在了松叶湖边上的一处亭子内。晚上不但雨大,风也很大。这个亭子位置偏高,毫无遮拦,这一宿的大风,把帐篷吹得东摇西晃,哗哗拉拉地响了一宿,基本没怎么睡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次,还是这次出行的某天,天气预报说最低气温是零下四度。我两感觉我们的露营装备有点招架不住。在某个湖边有一伙常住那里打鱼的,跟他们商量想住在他们的大帐里。但人家说没地方了,住不了。但也给我们开了个口,说是可以让我们住在他们的货车驾驶楼里。我们觉得这也比住帐篷强啊,就住进了那里。但这个货车只能算是中小型,不是大货车那种带卧铺的。我两只能坐在正负驾驶的位置上,蜷了一晚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两图。在驾驶楼蜷了一宿后,渔民们很早就下湖起网,李军也跟着上了船。渔民收获颇丰,不但鱼货满满,而且还网住了几只野鸭子。李军怕他们回头就给炖了,就商量把野鸭子要过来。渔民们也很大方,给了三只。李军将其揣在大衣兜里,不小心还跑了一只。上岸后,我们出发没走多远,李军就将两只鸭子放生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三次。还是这次出行,从阿尔山去赤峰,途中某天中午在西乌旗一饭店吃饭时,他家的奶茶挺对胃口,一气喝了六碗。晚上到达黄岗梁附近,摸黑找到一处地方露营。但那个晚上是一点也没睡着。估计是中午喝的奶茶正宗劲大,而且喝得太多,所以楞是兴奋了一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四次,2007年十月,开车进入长白山景区的南坡。一天下来意犹未尽,如果出景区明天再来,还得再买票。我们商量决定今晚就住在景区内。有两点不利。一是这么做明显违犯景区规定。二是这里紧邻鸭绿江边,上游的鸭绿江的宽度只有十来米。而且还听说对岸那边时常有人偷渡过来,连偷带抢啥事都干。所以我们既要防景区管理人员,还要防着对岸过来人,只能鸟不俏的找个背静地方,连帐篷都不敢搭,四个人就在车里蜷了一宿。小捷达车啊,憋屈死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还是因为当时没留下照片,只好用这几张拍摄于长白山南坡的照片凑个数。其中前两张,就是鸭绿江上游和边境线的情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最有特殊意义的露营。</b><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概三次吧。第一次是2018年9月9日,以前常在一起玩的老董,后来搬家去了广州。得知其回来后,我们专门组织了一次以欢迎他为主题的浑河边露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次是这一年的9月18日,工作在新华社郑州分社并且也一起玩过几次的王颂大哥来沈,我们又以浑河边露营的形式,组织了一次专门的欢迎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三次是2019年9月2日,老姚从山东老家骑自行车返沈。我们在浑河边的营地为他举行了欢迎和庆贺仪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营地特色最突出的露营</b><span style="font-size:22px;">。直接用照片说话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图是2013年7月漂流辽河时,某天在辽河上游的老哈河畔的营地。好在这条铁路是个小支线,晚上基本没火车通过,末影响休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三图。2022年9月中旬,沈阳几位摩友骑行宽甸县的小韭菜沟,并露营在鸭绿江边的一处山脊山。扎营此处,坐山衔水,揽月披星。语天地人生豪迈,拥中朝激荡古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最牵强但也是最有特色的露营</b><span style="font-size:22px;">。下边要说的这些露营活动,严格地讲已经超出了本贴的范畴。但跟本贴又不是完全不搭界,所以还是把它纳入了进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近几年的冬天,我们仍然象其它季节一样,基本每周都到浑河边组织一次活动。虽然也搭帐,也吃喝玩乐,但却不过夜。所以,这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露营了。姑且以“不过夜的露营”混迹此贴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边这组图片,反映的是2017年1月,盘锦市文旅部门组织的一次历时三天的,名为“穿越中国最北海岸线”活动。我并没有参加活动,只是跟踪拍摄记录了其中的某些片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最文艺的露营</b><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4年9月25日,是我们在沈阳浑河北岸花间道公园露营的第二宿。夜深人静,一场缺水平但却不缺激情,自演自观自嗨的小型晚会,伴着柴禾炉跳跃的火苗,在东一嗓子西一嗓子的嘶喊中隆重上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代价最高的露营</b><span style="font-size:22px;">。两次吧。一次是24年9月这次露营,某早起来航拍日出,由于操作失误,无人机撞在了河岸边。费了半天劲找到了飞机,试飞了一下还能正常干活。但几天后就不行了。还是这次撞击导致出了问题,此机就此挂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另一次是25年7月3日,我们露营在内蒙的西拉沐沦大峡谷。小开在早上航拍时,无人机被挂在了树林中,活不见机,死不见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在一个区域次数最多的露营。</b><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肯定非浑河边莫属了。近十多年来,我们几乎每年都得在浑河边露营若干次。累计下来,估计已经不下几十次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玩得最嗨的露营。</b><span style="font-size:22px;">还得说是2015年这次,人多,年轻人也多,环境也漂亮,大家简直有点玩疯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吃得最嗨的露营</b><span style="font-size:22px;">。也弄不清哪顿是哪顿了,反正是次数不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物资保障最到位的露营</b><span style="font-size:22px;">。每次露营,吃喝拉撒睡所用的各种物资,是一个不小的量。大家人拉肩扛车推,场面可谓轰轰烈烈。所以说,物资保障方面,应该是没有最到位,只有都到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厕所有时也是自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十多年,二十多个“之最”,岁月与记忆彼此相互支撑着一路走过。也许老天还能再给我二十多年的时光,但再复制或创造出二十多个“之最”的可能性,已经微忽其微,甚至不可能了。所以,好好珍惜挖掘分享这已有的二十多个“之最”,才更靠谱,更有实际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早年受到的教育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说法是,不要吃老本,要立新功。在早年,这么说无疑是对的。但对我我们这些已近古稀的人,这事好象就应该反过来说了。我觉得,我们就是要多吃老本,因为能把老本吃明白了,就是立新功了。真正的新功,那是年轻人的天地,咱就别跟着瞎搅和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今天就用吃这二十多个“露营之最”的老本,立它一把新功。</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