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著名教育家•秦州张世英

三省堂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张世英(1843—1915年),字育生,清朝甘肃秦州(今甘肃天水秦州区)人。</p><p class="ql-block"> 光绪九年(1883年)改任地方官,历任陕西甘泉、武功、渭南、凤翔、蒲城、石泉、风县、城固八县知县。邪州、商州二州知州,历时28年。所到之处推行新政,革弊兴利。 </p><p class="ql-block"> 民国元年(1912年)春,秦州在黄钺倡议下,响应辛亥革命。宣告独立,张世英首先响应。任临时军政府总务处长。</p><p class="ql-block"> 宣统元年(1909年),奉陕甘总督长庚令,在秦州试办自治,在拟定的自治纲领中将教育放在首位。</p> <p class="ql-block">人物生平</p><p class="ql-block">一,勤勉为官</p><p class="ql-block"> 道光二十四年七月二十四日(1844年9月6日),张世英出生于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p><p class="ql-block"> 光绪二年(1876年)中举,光绪六年(1880年)考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p><p class="ql-block"> 光绪九年(1883年)改任地方官,历任陕西甘泉、武功、渭南、凤翔、蒲城、石泉、风县、城固8县知县,邪州、商州2州知州,历时28年。</p><p class="ql-block"> 所到之处推行新政,革弊兴利。在渭南从加强地方组织人手。设村长、社长、里正,分级管理,以息讼、防盗、积仓。</p><p class="ql-block">二,勤政劝学,政绩全陕第一</p><p class="ql-block"> 以劝学为任务,执行数年,人称清官。在城固清除多年的堰工积弊。并另筹基金,存款生息。作为经常维修用费。</p><p class="ql-block"> 武功任上,清理渭演新旧圩田纠纷事件。使多年不能解决的旧案得到公允处理。</p><p class="ql-block"> 蒲城任内,清查积年以熟报荒的陋弊,增加田赋收入1.5万两。</p><p class="ql-block"> 在长安,乘木筏在洪涛巨浪中查勘农田受灾实况,贩济灾民。剔除以往从中虚报渔利的陋习。</p><p class="ql-block"> 五次受到传旨嘉奖。“政绩为三秦之最,循良称全陕第一”。</p><p class="ql-block">三, 拥政爱民</p><p class="ql-block"> 民国元年(1912年)春,秦州在黄钺倡议下,响应辛亥革命。宣告独立,张世英首先响应。任临时军政府总务处长。</p><p class="ql-block"> 省地方保皇派派马忠孝率军压境。势欲动武。他恐祸及地方,便率士绅数人挺身前去与马商定和议。地方幸免—场战火,又助黄钺安民保境。</p><p class="ql-block">四,身体力行,兴办教育</p><p class="ql-block"> 清末民初,在天水四乡创办乡自治会,倡民主,革旧俗,扫文育,以开民智,以兴民主。张世英对办教育情有独钟,认为“文明存国野蛮亡。沧海桑田此道长,种族欲延黄帝脉,除宏教育再无方”,提出“教育救国”的主张。并身体力行。</p><p class="ql-block"> 渭南任内办学尤为卓异,兴办小学堂200余所,宣讲所100余所。 </p><p class="ql-block"> 光绪三十四(1908年)年捐资在秦州创办教育学堂,后改亦渭学校,成为天水的模范学校。</p><p class="ql-block"> 宣统元年(1909年),奉陕甘总督长庚令,在秦州试办自治,在拟定的自治纲领中将教育放在首位。在他的倡导下,秦州城乡共办夜校1300余所。</p><p class="ql-block"> 民国五年八月十四日(1916年9月11日),张世英去世。地方人士私谥“惠勤“。</p><p class="ql-block">五,个人作品</p><p class="ql-block"> 著有《归山文牍》《颁渭偶存》《癸丑记别》《乡饮习》《秦州自治节录》等。</p><p class="ql-block">六,主要成就</p><p class="ql-block"> 张世英宦海三十载,政绩最突出的是兴教办学,发展文化,这其中尤以渭南和秦州最为卓异。据统计,张世英一生捐资办学达三千多所,其中在陕办学一千一百二十四所,渭南有二百余所,而在甘肃秦州办学一千三百余所。</p><p class="ql-block">七,六亲关系</p><p class="ql-block">亲属</p><p class="ql-block">父亲:张荣,母亲:蒋氏</p><p class="ql-block">继母:傅氏,元配:周氏</p><p class="ql-block">继室:杜氏</p><p class="ql-block">妾:熊氏、朱氏、刘氏、王氏、杨氏</p><p class="ql-block">三子:张念恃,周氏所生</p><p class="ql-block">幼子:张念怙,杨氏所生</p><p class="ql-block">八,师友</p><p class="ql-block"> 根据墓志及其他文献典籍资料记载,李应紫、董平章、王权和范京川为张世英的授业恩师。</p><p class="ql-block">九,人物评价</p><p class="ql-block"> 长庚:“倡导教育,个人投资办学居国之冠。”</p><p class="ql-block"> 蔡元培:“全国兴办教育的楷模。”</p><p class="ql-block">十,后世纪念</p><p class="ql-block"> 张死后,地方人士私谥“惠勤“。并改秦州故居二郎巷为“育生巷”以作纪念。至今延用。</p> <p class="ql-block">  张氏民居是晚清翰林、教育家张世英的故居,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张世英曾在陕甘地区任知府、知州等职28年,办学1000余所。光绪皇帝曾为其颁发“办学尔圣”的御笔圣旨。</p><p class="ql-block">  2010年,张氏民居改造成为天水市秦州区文化馆。文化馆设有大讲堂、舞蹈室、绘画室等,古宅成了群众文化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十八年(1892)张世英任凤翔知县,创办“宗铭书院”,修“二张祠”。关心群众疾苦,兴利除弊,凡伤风败俗、妨害民生、刁恶武断、匪类暴行、差役敲诈等,无不禁惩。里人入衙办事,随到随办,不滞留城妄费,耽误农时。当时各府县设有“常平仓”,粮贱收贮,粮贵出售,平抑市场粮价,救济饥荒。官吏多借常平仓作弊,大斗进,小斗出。张坚决纠正,做到收、支等同,略加鼠耗,百姓感激。重视人才培养,每年考取秀才县试,亲临指导。由于爱士亲民,离任时饯行队伍长达10多里,旌旗蔽天。春后,凤民为其树“去思”“德政”二碑,以示不忘。</p><p class="ql-block"> 晚清翰林张世英曾三任渭南知县,政绩为三秦之最,循良称全陕第一。一生捐资办学达三千多所,其中在陕办学一千一百二十四所,在渭办学二百余所。开西北新式教育之端,办学成就震惊朝野。清廷五次下旨褒奖,光绪帝御笔“办学尔圣”。</p><p class="ql-block"> 民国蔡元培先生称之为“全国兴办教育的楷模”;蒋介石评价他时“中国不可多得的、杰出的民族教育家,是中国创办教育的先锋。”</p><p class="ql-block"> 光绪三十一年,张世英回天水探亲,捐出多年积蓄,创立了 “敦本学堂”。后又将家业尽数捐出,并动员族人出资,得银一万三千余两,用以扩充校舍。因其秉承在渭南办学的新式理念眷恋渭水流域的山山水水,难忘患难与共的渭水人民,将学堂改名为“亦渭学堂”,成为天水模范学校。</p><p class="ql-block"> 由张世英先生捐资创办的天水市解放路第一小学(原名亦渭学堂)。</p><p class="ql-block"> 宣统元年(1909),张世英奉旨调甘肃试办自治。其在拟定的自治纲领中,将教育放在首位。晚年在秦州和陇南创办乡学、夜校、蒙学等各类学校一千三百余所。宣统二年,他捐俸银七千,改亦渭初级学堂为甘肃省第一所新式教育学堂——亦渭高等学堂,并自编课本,浅近通俗,民皆能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书法:张首文</p><p class="ql-block">编辑:巍 青</p><p class="ql-block">乙巳大暑于三省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