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华年</p><p class="ql-block">美篇号:9157927</p> <p class="ql-block"> 今年4月,山东艺术学院推出抗战主题话剧《生死场》,在该校圆形剧场演出。</p><p class="ql-block"> 导演兼编剧田沁鑫根据萧红长篇小说《生死场》改编成话剧,并且亲自执导了《生死场》。1999年11月在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首演。2015年,为纪念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原班人马在国家话剧院复演。</p><p class="ql-block"> 《生死场》是萧红于193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哈尔滨近郊农村为背景,通过农民群体的生存挣扎,展现北方人民的坚韧意志,写出了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展现了农民从麻木到觉醒,从屈辱到反抗的心路历程。</p><p class="ql-block"> 《生死场》围绕三个家庭展开(二里半与麻面婆、王婆与赵三、金枝家庭),通过碎片化叙事呈现东北农村的生死轮回。</p><p class="ql-block"> 麻面婆,她和儿子罗圈腿被日本人打死。二里半在失去家人后,开始觉醒,并加入义勇军。</p><p class="ql-block"> 麻婆,经历丧子之痛,服毒自杀未遂。</p><p class="ql-block"> 金枝,自主婚姻后遭丈夫成立家暴,女儿被摔死。丈夫死后,进城务工,遭遇雇主克扣工资和性侵犯,试图出家为尼。战乱尼姑庵荒废,最终走投无路……</p><p class="ql-block"> 《生死场》共有十七章节。第一章节《麦场》至第十章节《十年》里,作者描述了东北农民贫苦无告的日常生活。二里半、王婆、赵三、月英、金枝,这些男人和女人像牛马一样的生活着,糊里糊涂地生,乱七八糟地死。如:金枝未婚先孕,麻面婆被虐待致死等悲剧。</p><p class="ql-block"> 小说后七章描述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日寇入侵后,孕妇被剖腹,少女被轮奸冻毙,村民从麻木求生转向反抗,如赵三最终拿起武器抗日。在抗日战争中,展现了农民从个体苦难转到民族苦难的递进,表现出渐渐苏醒的民族意志和反抗情绪。</p><p class="ql-block"> 《生死场》被视为表现底层民众的乡土文学和对日本侵略者痛恨的抗日文学。</p> <p class="ql-block"> 萧红(1911年~1942年)中国作家,原名张乃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萧红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p><p class="ql-block"> 萧红出生在地主家庭。她的出生并没有给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家庭带来多大的快乐。她是在缺乏爱的环境中成长。接受过新思想的萧红,对封建包办婚姻进行了反抗,离家出走。但是,在当时整个社会笼罩在封建习俗的浓雾下,女性在社会上没有独立生存的空间,温饱成了首要问题,在这种状态下,萧红选择放弃自由,回到那个封专制的家。但是,一回到家就被软禁起来。于是,在阿城县长达10个月软禁生活中,萧红除了自身的精神压抑外,还看到了农民悲惨生活,看到了那些固守在故乡的劳动者悲惨境遇。于是,引发了她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思索。她认为精神个体自由才是价值的最高体现。</p><p class="ql-block"> 1935年,萧红24岁《生死场》出版。小说出版后,以鲁迅和胡风为代表的评论家们关注的却不完全是萧红笔下女性的悲剧,而更多地看到《生死场》中批判民众麻木的国民性及人民觉醒的集体抗日精神。</p> <p class="ql-block"> 《生死场》的主题就是展现生与死相生相克的哲学。通过生与死的一系列意象连缀而成。其中,生育行为——妊娠、临盆——这些女性经验中独有的事件构成了群体生命现象的基本构架。</p><p class="ql-block"> 首先,表现在时间的叙述上:十年前村中的山,山下的小河,而今依旧似十年前,河水静静地在流,山坡随着季节更换衣裳 。大片的村庄生死轮回着,和十年前一样。屋顶的麻雀仍是那样繁多,太阳也照样暖和,山下有牧童在童谣,那是十年前的旧调:“秋夜长,秋风凉,谁家的孩子没有娘,谁家的孩子没有娘——月亮满西窗。”这一幅幅乡土风俗画,仿佛是遥远的过去,又似乎是进行中的现在,也可能是不久的将来。历史是凝滞的。人们就在这历史生活的共时中,生活场景的重复中永恒的轮回和循环。</p><p class="ql-block"> 这种以季节为叙事单元的结构,把乡土社会生活内容的单调性、生活节奏的缓慢性,以及农民在自然面前的被动性都有力地突显出来。</p><p class="ql-block"> 在《生死场》中,作者不只一次把妇女的生产与家畜联系在一起。五姑姐难产的过程是血淋淋的,现场描摹的真切和大胆,展示了一幅令人震撼的原生画面。狗在房后的草堆上生产。她在文中这样写道:“房后草堆上,狗在那里生产,大狗四肢在颤动,全身抖擞着,经过一个长时间,小狗生岀来。”王婆忙着为这个也为那个女人接生,“等王婆回来时窗外墙根下,不知谁家的猪也正在生小猪。”在萧红的笔下,人与动物一样完全处在自然的生存状态中。他们把生命的出现不是作为人的存在过程,而是当作普通的动物的生理机能。这不能不叫人震惊。</p><p class="ql-block"> “土坑上扬起灰尘,光着身子的女人,和一条鱼似的,爬在那里。”女人生孩子承受的痛苦,与动物相对顺利的生产相比,本就不公,萧红在此却不驻笔,偏要延长叙事时间,撕开人间最后一抹温情的面纱,难产中遭到丈夫的打骂,使女性又加上“夫权”的压迫。这样,多重的压迫,同时向临产的女人袭来,让人感到撕肝裂肺的痛苦。</p><p class="ql-block"> “在农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p><p class="ql-block"> 《生死场》描述了一系列女性群像。正如萧红所言:“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萧红正是冰天雪地里的一只畸零的小鸟,想飞的同时又害怕掉下来。</p> <p class="ql-block"> 萧红是从“生”与“死”这个人生根本问题上来观察和反映农民生活的。她不仅写出了像动物一样被原始梦幻支配着人的生命活动,而且也写出像动物一样盲目而又惊惧地面对死亡的麻木、沉寂和怯弱的病态人生。</p><p class="ql-block"> 王婆三岁孩子摔死在铁犁上,就像“一条狗给车轧死一样”,起先她的心也觉得发颤,可是她一看见麦田在她眼前,她一点都不后悔,她一滴眼泪都没有。</p><p class="ql-block"> 《生死场》的“场”,既是那块灾难深重的黑土地,又是黑土地上一个个痛苦的家庭。</p> <p class="ql-block"> 鲁迅为《生死场》作序——</p><p class="ql-block"> 从《生死场》,看见了抗日前期的哈尔滨。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p><p class="ql-block"> 胡风为《生死场》写了读后记——</p><p class="ql-block"> 《生死场》写的只是哈尔滨附近的一个偏僻的村庄,但它预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和活路。</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再读萧红的《生死场》,依然为小说中的人物而落泪,茅盾称之为“凄婉的歌谣”。我们在这凄婉的歌谣中,感悟到萧红对生命、对人性、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同时,也感悟到小说中的深情与力量。</p><p class="ql-block"> 2014年,许鞍华执导的影片《黄金时代》上映。影片以《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作品为主线,将萧红创作历程与生命轨迹交织在一起。这不仅仅是萧红传记电影,更是一部能够引发人们共鸣与思考的艺术佳作。该影片获得第3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p><p class="ql-block"> 萧红走了,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