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乃仁义礼智信

元亨利貞

<p class="ql-block">【中医养生】乃仁义礼智信也</p><p class="ql-block">中医养生强调以五常(仁、义、礼、智、信)修身养性,通过调节性格特质来促进健康。以下是具体对应关系及养生要点:</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仁养肝</b>:仁对应五行中的木,主肝脏健康。仁德之人性格温和宽容,肝气舒展条达,表现为心胸开阔、气血畅通;缺乏仁德者易动怒,导致肝气郁结,引发头晕、胸闷等症状。 ‌‌</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u>义养肺:</u></b>义对应五行中的金,主肺部健康。义气之人正直仗义,肺气清肃,表现为呼吸顺畅、精神清爽;缺乏义气者易悲伤、气短,导致肺功能减弱。 ‌‌</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u>礼养心:</u></b>礼对应五行中的火,主心脏健康。礼德之人热情奔放,心脉强健,表现为气血旺盛、思维活跃;缺乏礼德者易心悸失眠,引发心神不宁。 ‌‌</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u>智养肾</u></b>:智对应五行中的水,主肾脏健康。智慧之人沉稳可靠,肾气充足,表现为思维缜密、骨骼强健;缺乏智德者易恐惧担忧,导致肾气耗损。 ‌‌</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u>信养脾:</u></b>信对应五行中的土,主脾胃健康。守信之人敦厚大方,脾胃调和,表现为消化良好、气血生化有源;缺乏信德者易忧思过度,引发脾胃失调。 ‌‌23</p><p class="ql-block"> 中医养生通过调节性格特质来调和脏腑功能,需在日常中注重情绪管理、饮食节制(如酸入肝、苦入心等),并配合太极拳等动静结合的运动方式。</p> <p class="ql-block">💐《悟》💐🌺💐《靜思語》💐</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u>【“仁义礼智信”对五脏健康的影响】。</u></b>古人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健康亦如是,人伦五常秉性习气,影响人体健康甚深,本文从中医角度,阐释仁、义、礼、智、信对内脏的影响。一个人,只要是心正了之后,气就正,气正了之后,形就正。按照中国古代的中医理论,人是有三部分组成的,是三者合一的。哪三者?就是形、气、神。形就是指我们的外形,气就是指我们身体的经络、气血,神就是指我们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对应到现代的科学,感悟<u style="color:rgb(237, 35, 8);">到人体就是生命,也是有三部分组成的,是物质、能量和信息</u>。<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u>物质,</u></b>对应的恰恰就是外形、肉体;<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u>能量,</u></b>对应的就是中医学理论里气的一个概念;<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u>信息</u></b>,对应的就是我们的神,中西医在这方面的认识是一致的。</p><p class="ql-block"> <b><u>人生病有三个原因</u></b>,有外在的,有内在的,和不内不外的。<b style="color:rgb(237, 35, 8);"><u>外在的原因是风、</u></b>寒、暑、湿、燥、火。<b style="color:rgb(237, 35, 8);"><u>内在的原因是七情</u></b>,也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b style="color:rgb(237, 35, 8);"><u>不内不外的</u></b>就是饮食和生活起居。一个人在正常状态的时候,他是明智的;反过来,不知道自然规律是怎么样,任意妄为,其结果就是凶灾。凶灾的一个体现就是疾病,甚至会有一些绝症,实际上很多绝症是我们的内心自己造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仁”对應的是肝《木》</b>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五</span><u style="color:rgb(255, 138, 0);">常里面头一个就是仁,仁对应的五行是木,对应的四季是春天。</u>春天是草长莺飞的时候,也就是万物生机勃勃的时候,它对应我们的心理状态就是爱人。仁这个意思,就是爱人的意思,就是慈悲善良,能够同情别人。上天有好生之德,这个生也是指爱的意思,也是指仁的意思。养生、养生,养了半天养的是什么?是生,不是养死。生就是指的生机,生机就是指的生机勃勃的力量,对应的脏腑是肝脏。</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u> 这里的肝,并不是西医的肝脏,而是指的包括脏器在内的身体的一种状态和功能。</u></b>脏腑、经络和七窍都是连通的,我们的肝如果出了问题,它外在表现,肝开窍于目,眼睛就会出问题。要想病好,就必须把性格修改好。 </p><p class="ql-block"> 从哪儿修改?从孝顺父母开始修改。为什么?<b style="color:rgb(237, 35, 8);"><u>“百善孝为先</u></b>”,<u>人一旦孝顺父母,火气一下就退下去,火气退下去之后,经络就非常容易通畅,经络通畅了,病自动就好。</u><u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理学家艾尔玛教授,曾经做过一个很著名的实验,这个实验就是气水实验。</u><b style="color:rgb(57, 181, 74);">他把人生气、悲伤、烦恼所呼出来的气搜集好,把这个气再通过一个管道,输入到一个盛有药水的瓶子里面,这个瓶子的水颜色就会发生改变。</b>他发现人<b><u>愤怒的时候</u></b>呼出来的气,最后让水变成紫颜色;<b><u>悲伤的时候</u></b>,水会变成灰白色。他再把紫颜色的水抽出来打到小白鼠体内,小白鼠在几分钟之内会抽搐死亡。这个实验很明确的告诉我们,生气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分泌毒素。<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人一生气之后,紧接着就是疲劳,疲劳过后可能手脚就容易发麻。</span>为什么?疲劳就是消耗了精力,手脚发麻就是末梢循环不好。为什么能把这个事情讲得这么清楚?因为余生过气。而且我也知道,自己的问题往往有的时候跟别人的问题都是相通的,别人的问题反过来,你也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到答案。在这方面,中西医的理解是一致的,在现代科学上也得到了印证。<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u>仁慈就会养肝,仁慈的人肝血就通畅,气脉就好,当然就长寿</u></b>。所以养生,养的就是生生不息的肝气。💐💐💐</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u>义”对应的是肺《金》</u></b>,一个人肺气不足,反推,是在义方面就会出现问题。我身邊有個朋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以前在上高中的时候,因为没有注意孝道方面的提升,所以他的鼻炎一直特别严重,以至于每天晚上擤鼻涕用掉很多纸。肺开窍于鼻,鼻子有问题,说明我们的肺有问题,肺有问题,对应的就是义方面做得不好。义的反面是什么?就是过激。过激的行为是什麼,現在跟朋友分享一下小知識,就是义对应的是精,精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里,精是代表收敛,是秋天。秋天是落叶满天,秋风萧瑟的时候,这时是天地一派肃杀之气,所以说金气特别旺盛的人,杀气也特别重。古人讲的叫做杀气,翻译成现代话,就是这个人特别喜欢挑别人的毛病,用现代话讲叫做“眼里揉不下沙子”。这种性格的人,特别容易得金方面的病,得肺经方面的病。金是克木的,假如说这个人控制欲、挑剔别人的习气特别重的话,往往就会伤肝,而且还会伤得很厉害。金气过盛的人再往下发展,那就是一派悲凉之气,所以说中医七情里,叫做悲伤肺,一个人非常悲凉,会把肺气给伤了。金气过重的人要练习宽容和微笑。从今开始就练一件事,就是天天微笑。因为人只要一笑,全身紧张的气就放松,脏器就得到舒展,脏器一得到舒展,病就好了。悲是伤肺的,什么是可以治疗悲凉的?一个人往往陷在小我里面,就是大小的小,自我的我,陷在小我里面,就容易悲凉,特别容易悲伤,而且走不出来。当人一旦走入大我的时候,他就不是悲伤,而是慈悲。慈悲是什么意思?就是无条件的关怀一切人。我们悲伤所有的情绪,归根结柢还是小我,就是“我”字走不出来。你一旦走出来,就会发现这个身体跟着发生变化。把自己的爱心扩大,同时意识到自己身上还有其他的责任,就不至于陷入一个小我当中。胸怀一打开,气就跟着变化,气一变化,外形、身体的疾病就会得到缓解。🌺🌺🌺</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u>“礼”对应心《火》</u></b>《黄帝内经》讲,“心者,君主之官;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也就是说这个心在身体里是主导作用的,是主神明的。心本来是一个向上的,一个非常开放的状态,这是自然状态。假如是不自然的状态,病态就是仇恨,仇恨会伤心脏。因为一般的恨心都是从心里往外发的,而且这种气是往里聚的,特别容易导致心慌、心跳,冠心病等一系列的疾病。一个人的心要是处于一种欢喜的状态,他的气脉就特别容易通畅。我们观察小孩,他一天到晚都是非常欢喜的。曾经医学家做了一个统计,在三岁之前的儿童,一天平均笑一百七十次,心脉完全通畅,没有疾病,古人称之为纯阳之气。而成人一天平均笑七次。中国人在全世界来讲,笑的次数是最少的,一天到晚板着脸,笑容很少见。为什么?我们好像特别严谨。实际上你的内心快乐了,身体就通畅,反过来身体好的时候,心态也是好的,所以把心态调整好,心脏的病就能得到缓解。🌹🌹🌹</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u>“智”对应肾《水》</u></b>,一个人要想有智慧,第一个就是谦虚,就是能接受别人的意见。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就是“兼听则明”,就是听,所以肾开窍于耳,这是有道理的。一个人肾气足,他的耳朵就容易听进去别人的规劝,肾气足的人也有智慧。能听进去别人规劝的人,耳窍通了,肾气就足,肾气足了自然有智慧。中国古人总结的这些道理,完全是跟我们的生活起居联系在一起的。伤肾。怎么伤的?就是过度的房事把肾气给伤了。“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肾主骨,骨骼强健是肾气足的一种表现。第二个肾还主骨髓,肾气足的人,整个骨髓是充满的,脊柱这个髓跟大脑是连在一起的,这个人就聪明有智慧。相反,假如这个人经常把肾气泄漏,他的骨髓就枯萎,大脑里的精华就会倒灌进入骨髓,大脑就不灵光,导致身体出现衰败的状况。所以肾气不足,这是最根本的问题,五脏六腑的精华多余的都往肾这边储备,肾就像身体能量的总银行一样,把所有的能量都收纳进来储存好,以备不时之需。有了病之后,把这个能量调动出来用。精实际上就是骨髓,人的骨髓若是不足,脑力、智力、体力、抵抗力就会下降。用一个最简单的比方,精髓,人体的肾精和骨髓就像身体防御系统,防御大军后勤的给养。假如把这个给养军饷全部给抽提没有了,这个防御大军就会全面崩溃,以至于百病丛生,导致糖尿病、中风、子宫颈糜烂、子宫癌之类的,多种样的病都出现了,实际上都与肾气有很大的关系。这是最直接伤肾的方式。</p><p class="ql-block">心态上跟肾气有什么关系?一个人肾气真正足了,他的外在表现就非常谦卑,也非常容易把别人的意见听进去。相反,肾气不足,这个人就会烦躁不安,自我感觉压力特别大。恐惧会伤肾气,恐惧翻译成现代话就是没有安全感。压力大有很多种,第一种是工作量特别大做不完,第二种是别人对你的期望值特别高,你又深怕完成不了任务。比如现在高考的学生,高考之前都有压力。第三种压力大是自己做了亏心事之后,怕被别人发现,公诸于众。有个人贪了很多钱之后,整天惴惴不安。失眠了,用什么药都治不好,结果抓进监狱之后,第二个星期睡得就特别香。因为人只要心态一好了,身体是自动恢复的,根本不用调整。🌻🌻🌻</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u>✍🏼“信”对应脾《土》,</u></b>信在五行里属土,它在四季里对应的是长夏,也就是夏天跟秋天这段时间,这个时间的状态就是万物孕化的时候。万物孕化,所有事情的发展,升起和降落都是靠一个人的诚信。我们做事业也好,做人也好,“人无信不立”,人要是没有信,他是立不起来的。身体的状态也是这样,一个人假如特别诚信笃实,行动力特别强,心里从不计较,他的肠胃就特别好。反之,特别容易计较的人,肠胃就不好。</p><p class="ql-block">一个人只要一埋怨,就没有行动力、就不想做事。人只要是气血一流通,四肢一活动,脾主四肢,四肢一活动,脾胃就强健,胃口就好,吃饭就好,睡眠就香,就是能吃能睡,这个人就没病了,这个人就完全恢复。☀🌹🌹</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u>仁义礼智信,实际上就是《弟子规》的浓缩,《弟子规》讲的就是仁义礼智信</u></b>。反之,《弟子规》也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现在西方有一种说法,叫做生活方式疾病,就是生活方式不对导致的疾病。反之,我们用古圣先贤的这些教诲,来约束我们的生活方式,就会避免很多疾病,甚至把已经得的很多病给治好。这种治病方式不用花钱也不用吃药,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古人有一句话,叫做“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什么意思?谈天,就是指的天地自然规律的道理,道理是应在我们人身上的。首先是让我们恢复这五种正常的心理状态,恢复之后,生理状态也恢复正常,健康也就得到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趣谈中医论儒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五德与人体五脏</b></p><p class="ql-block"> 人体五脏与“仁、礼、信、义、智”儒家“五常”(五德)相对应,肝木主仁、心火主礼、脾土主信、肺金主义、肾水主智。通过内德修养,使“喜怒哀乐之未发”或“发而皆中节”。</p><p class="ql-block"> 人身达“中和”的状态,如此五脏得养,是未病先防、防治结合,去病延年的良好方法。</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u>仁德养肝,“仁”即“仁爱”,是爱一切众生的一种状态。</u></b></p><p class="ql-block">有孝悌、有忠恕,是“仁”的表现,“温、良、恭、俭,让”是“仁”的风度,没有内省,孝悌之道会有缺失,宽恕、包容也难以做到,就不能做到仁爱。仁德丰厚的人,善良宽容,博爱万物“慈眉善目”仁德品格缺乏,会表现为心胸狭隘、脾气急躁、容易动怒。这样的人性格上自傲抗上,人际关系紧张,一生各种事业发展困难重重。仁德为肝脏之本,基于肝脏疏泄条达的生理特性,怒气伤肝发病特点,仁德缺乏的人就会伤肝,造成气滞血瘀,临床常表现为头晕眼花,胸闷腹胀,晚年最容易四肢麻木,中风瘫痪。</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u>义德养肺:“义”,孟子说,“义者宜也”,“义”是合宜。</u></b></p><p class="ql-block">“君子义以为质”,一个君子,为人处世首先要合乎道义,做适宜的事情。义德之人,侠肝义胆,助弱扶危,济安拔险,处善聚缘,义德缺乏的人吝啬小气,贪占便宜,形单影只。义德又称为金德。金德为肺脏健康之本,义德缺失的人,常常会出现悲伤、气短、喘哮等症状,表现为精神不振、倦怠乏力、意志消沉等。肺为娇脏,具有轻清肃静的特性,加强义德修养可以避免耗伤肺气。</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u>礼德养心:“礼”是礼仪、规范</u></b></p><p class="ql-block">礼德养心。心主火,“火曰炎上”,故心为礼藏,应该像火一样,炎热向上。礼德之人大多豪放热情、奔放活泼。在中医看来,心主神明,心主血脉,且为君主之官,在五脏之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强礼德修养,不耗心气,避免过喜伤及心脉,乃养生之道。礼德缺失的人,常常会出现心志异常、精神涣散、胸闷气短等疾病,表现为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心神不安等,正所谓“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u>智德养肾:“智”义为明万物阴阳之本,知万物阴阳之变化,对事物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变化对答如流,胸有成竹。</u></b></p><p class="ql-block"> 即是行为过程的判断,是自我本真的初愿与时事的结合,也就是能做到“因时而为”“因势而为”“随圆就方”。</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u>智德养肾。肾主水,“水曰润下”,故肾为智藏,应该像水一样,滋润万物。</u></b></p><p class="ql-block"> 智德之人,审慎圆融,稳重可靠;智德缺失之人,常常会因外在环境迷失自我,处事不能通达顺便,遇事易出现恐惧担忧、不知所措,七情中,“ 恐”为肾所主,恐则气下,耗及肾气。“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临床常表现为骨痿、滑精、小便失禁等。所以应该加强智德修养,减少肾气的耗伤。</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u>信德养脾:信”既是诚信,也是信守诺言。</u></b></p><p class="ql-block"> 信德养脾。脾主土,“土曰稼穑”,故脾为信藏,应该像土地一样敦厚,承载万物。因此,信德之人胸襟宽阔、富庶大方。在七情中,忧思过甚容易伤脾。信德缺失之人往往多思虑、多算计,思虑过度,脾气郁结,脾胃运化失常,会出现食少纳呆、胸脘痞满、腹胀便溏等症状,表现为脸色暗黄、精神不佳、经常犯困、容易上火、手脚冰凉等。</p><p class="ql-block"><u style="font-size:20px;">《老子·五十一章》指出</u>,<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故修养五德,顺天地之大道,万物才能长养。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莫不遵循此理。</b>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知是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指人的实际行为。五德是知的层面,五脏则代表行的层面,知行合一,五脏功能才能正常发挥,人才能身心健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