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到古城遗址

沧耳

<p class="ql-block">  到了枣庄,必然要参观台儿庄大战纪念馆。这是为了纪念抗日战争初期辉煌胜利,台儿庄区人民政府于1992年斥资2000万元而建的,占地约3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广场一侧植有绿竹,其中还有一棵蜀桧。此树又名塔柏,属于裸子植物门 松柏纲 松杉目 柏科 圆柏属。其特性如下:<span style="font-size:15px;">乔木,高达20米,胸径达3.5米;树皮深灰色,纵裂,成条片开裂;幼树的枝条通常斜上伸展,形成尖塔形树冠,老则下部大枝平展,形成广圆形的树冠;树皮灰褐色,纵裂,裂成不规则的薄片脱落;小枝通常直或稍成弧状弯曲,生鳞叶的小枝近圆柱形或近四棱形,径1-1.2毫米。叶二型,即刺叶及鳞叶;刺叶生于幼树之上,老龄树则全为鳞叶,壮龄树兼有刺叶与鳞叶;生于一年生小枝的一回分枝的鳞叶三叶轮生,直伸而紧密,近披针形,先端微渐尖,背面近中部有椭圆形微凹的腺体;刺叶三叶交互轮生,斜展,疏松,披针形,先端渐尖,上面微凹,有两条白粉带。雌雄异株,稀同株,雄球花黄色,椭圆形,球果近圆球形,两年成熟,熟时暗褐色,被白粉或白粉脱落,有1-4粒种子;种子卵圆形,扁,顶端钝,有棱脊及少数树脂槽;子叶2枚,出土,条形,宽约1毫米,先端锐尖,下面有两条白色气孔带。</span></p>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前的三十八级台阶意味着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中日台儿庄大战;二十四根立柱支撑着白色天棚,象征着中华民族顶天立地,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p class="ql-block">  台儿庄大战纪念碑,原国防部部长张爱萍题写。</p> <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台儿庄大捷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继平型关大捷后的又一重大胜利。一九三八年春,日军坂垣师团自胶济线南下直逼临沂,矶谷师团沿台枣支线挺进,欲速取台儿庄以图徐州,贯通津浦。坐镇徐州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以孙连仲部防守台儿庄,以汤恩伯部在峄北附敌之背。日军凭借精良的武器装备疯狂进攻。我国将士同仇敌忾,不畏牺牲,浴血奋战。刘震东司令在莒县壮烈殉国,王铭璋师长血洒滕县。在台儿庄,日军一度占领城寨四分之三,孙连仲所部寸土必争,死力支撑,使我军完成对敌合围。四月六日,孙汤各部发起攻击,将敌一举击溃。是役,历经月余,歼敌万余,击落日机两架,缴获战车五十余辆,大炮三十多门,枪枝万余。创八年抗战之伟绩,扬中华民族之雄风。五十五年过去,爱国将士冲锋的呼喊犹在耳畔,惊愧夺魄的场面似在眼前。先烈精神不朽。萦怀于斯,勒石永志。 </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程思逺撰文 權希軍敬书</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公元一九九三年四月八日</span></h5> <h5>  历史上的台儿庄是一座商旅所萃,居民饶给的运河名城,它形成于汉,发展于元,繁荣于明清,据清代《峰县志》记载:"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俗称‘天下第一庄’”,呈现出"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荣景象。</h5> <h5>  战役期间,各地各界爱国人士纷纷来到前线,其中有艺人、教师、青年学生以及工人等等,他们组成战地服务团,对官兵和民众进行宣传演讲,鼓舞士气。有的从事战地救护,有的以不同形式直接投入对敌作战,有的甚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刘守玟就是其中一位。18岁的刘守玟瞒着父母家人,毅然参加了战地服务团,投入到台儿庄抗战前线。在台儿庄大战前沿阵地,她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一天,在台东18里路遭遇日军,一名连长中弹倒地,她奋不顾身上前抢救,突然,一个日本军官挥舞大刀砍死了连长,她愤怒地搬起一块石头砸向日军,顿时,日军脑浆迸裂。而当她站起身来,一颗罪恶的子弹射进了她的胸膛。重伤的刘守玟被抬到陈开灵的奶奶家救治。几天后,刘守玟生命垂危,她微微睁开双眼,吃力地从衣兜里掏出了一封信、一张照片,梦呓般地说:“妈,我疼,妈,我想回家……”在息弱的呼喊中,她走了。</h5><h5>  5月中旬,徐州沦陷,奶奶把刘守玟的遗物藏在秫秸的夹墙里,也逃难了……在兵荒马乱的日子里,信被雨水浸泡,字迹模糊,只有这张泛黄的老照片保存完好。</h5><h5>  每年的清明节,奶奶都要带着她的孙子陈开灵到城东的乱坟岗去扫墓,祭拜的是一位不知姓名的女兵。奶奶的心愿是帮这位女兵找到家,1995年,奶奶离开了人世,陈开灵决心完成奶奶的心愿。2005年,好心人王家金得知这件事后,把女兵的照片复印了200多份,寄发到《徐州日报》《潇湘晨报》等刊物……经过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苦力寻找,历经两千多个日日夜夜,辗转八千公里,终于找到了被历史尘封66年的女兵的家----湖南省汉寿县军刘村。2009年,刘守玟终于回家,她的遗骸被安放在湖南革命烈士陵园里。 </h5> <p class="ql-block">  台儿庄大战遗址公园,塑有刘守玟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  台儿庄古城内,有残垣断壁、士兵遗骸地等53处战争遗存。台儿庄大战遗址公园是台儿庄大战期间巷战的主要发生地,总占地约16亩,园内尚存义丰恒商号、仁寿堂药店、和顺糕点店、王氏故宅、李氏故宅等清末民初时期的民房11栋。</p> <p class="ql-block">  台儿庄大战旧址古民居,为台儿庄战役重要历史遗存。2020年12月入选第一批山东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2022年1月被列为山东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台儿庄大战遗物陈列馆 台儿庄大战故事館 幸存的建筑墙壁上,仍可见累累弹痕。 <p class="ql-block">  位于丁字街4号的中和堂是滕县中和堂药栈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创办的分店。台儿庄大战期间饱受战火残,药栈一度倒闭。战后旧址改建为德和祥药栈。1996年楼房坍塌,现为修缮后的遗址。</p> <p class="ql-block">  台儿庄大战期间的邮政通信,是台儿庄邮政发展史上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一笔。</p> 当时的台儿庄邮局开办了平信、印刷品、包裹等业务,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交流和沟通。 <p class="ql-block">  大战期间,邮政员工克服重重困难,冒着生命危险,穿梭于战火纷飞的鲁南苏北,及时递送各类邮件。</p> 战后的台儿庄满目疮痍,台儿庄邮局却完整地屹立在一片瓦砾之中。 现为台儿庄邮政博物馆。北行出丁字街,即为台儿庄古城复兴广场。 台儿庄古城中心位置建有一座七层高的复兴楼,寓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古城地标性建筑,总高度45米,楼体高38米。“七”是中华民族的幸运符号,“38”代表1938年的台儿庄大捷,“45”代表1945年中国抗战胜利。2010年5月4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应邀为复兴楼重建奠基。复兴楼前面的孙中山先生雕像,是2013年5月20日,孙中山先生的孙女孙穗芳女士赠送给古城的。 <p class="ql-block">  参将署俗称"大衙门",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为清朝正三品参将官署,总体布局为坐北朝南,四进院落。1938年初,第3集团军副司令沈鸿烈在此设军火库。</p> “粮包防御工事旧址” 。在台儿庄城内,万家粮店主任为了抵御敌人,毅然决定毁家纡难,他打开自家仓库,将一个个粮包运出。然而,在运输过程中,粮包被打破,大量粮食散落至运河之中,使得台儿庄运河上漂满了粮食,呈现出“血水漂米”的悲惨景象。在那场战争中,百姓生活困苦,粮食变得异常珍贵,常常是上顿吃了下顿就没着落。然而,我们的先辈们却宁愿饿着肚子,也不能容忍敌人侵占中华大地,他们毅然决然地打开粮仓,与敌人抗争到底。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慈爱的双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现在我们已经加入台儿庄战场了,儿已抱定‘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去和敌人肉搏,此后战场上的个人消息,请你老人家别要担心,同时,怕不可多得了罢。伯父以及三、四姐、惠珍等各处的信,情况上也不许可我安静的一一问安,飞机不住在抛炸弹,大炮不住在冬冬的响,不写了,敬祝福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儿师韩跪禀 四月二十日于台儿庄投</span></p> <h3 class="ql-block">  写信人师韩姓赵,又叫赵克,云南省盐津县串丝箭坝村人。与兄弟赵继昌同任国民革命军第60军183师542旅1084团连长。1938年4月,国民革命军第60军4万余人出滇支援台儿庄战役。其时,赵克任1084团3营1连上尉连长,赵继昌任该团6连连长。1938年4月23日,年仅27岁的赵克在台儿庄五圣堂战役中牺牲。三哥赵继昌在弟弟赵克的衣袋里发现了一封未及寄出的家书。<span style="font-size:15px;">赵继昌用村子废墟中还没有烧尽的木头和秫秸把弟弟的遗体火化后,将骨灰装在一个绿色军用帆布袋里,背在身上继续战斗,直到4月28日下午3时火石埠战斗负重伤被两个士兵背下火线,送到后方医院救治。康复后,赵继昌返乡將赵克的骨灰和遗书交到父母手中。</span></h3> <p class="ql-block">台儿庄大战遗骸发掘遗址(复原)</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 此为台儿庄大战时中国军队敢死队员遗骸发掘遗址现场复原展示区。(原遗骸已安葬于台儿庄大战遗址公园,头盔、大刀片等物品陈列于台儿庄大战纪念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台儿庄大战期间,古城西北角是战斗最激烈的地方之一,"五十七把大刀定乾坤"的传奇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当时日军攻陷古城西北角,欲夺西门,企图切断中国守军与城内联系,国军组成57人敢死队,手持大刀与日军展开肉搏战,殉难44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11年9月,在台儿庄古城重建开挖地基时,发现了两具头戴钢盔的尸骨残骸。随后组织考古专家进行了保护性发掘,并陆续发掘出头盔、大刀、枪支等遗物。经山东大学鉴定,一名35岁左右,一名25岁左右,并根据其装备样式及体内所中弹头型号断定均为国军将士。</span></p> <h5>台儿庄干都教育基地</h5><p class="ql-block">无名英雄遗骸教学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不畏强暴 血战到底</p><h5> 为解除日军对西门交通的威胁,急需夺回被日军占领的城西北角阵地,我军将士组成57人敢死队,出西门沿城墙绕至西北角城外,爬墙入城,持刀肉搏,一夜拼杀,生者13人,用鲜活的生命诠释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h5> 台儿庄大战旧址包括清真古寺、火车站和新关帝庙三处重要遗址。这些地方在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 class="ql-block">  清真古寺始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是台儿庄最早的寺庙之一,由阿訇李中和主持建造。前后共二进院落。拥有25间礼拜殿、8间大小讲堂以及配房、门楼和过厅等建筑。大门设置于南侧一进院中段,是该院正门。</p> <div>  清真古寺离台儿庄北城门较近,是日军向城内进犯的必经之路。1938年春,台儿庄大战期间,清真寺成为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先后为中国守城部队和入城日军的指挥所旧址。</div> <p class="ql-block">  清真寺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47米,东西宽约90米,占地面积约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建筑群沿中轴线左右对称,主体建筑有东斋堂、礼拜殿、望月楼。在台儿庄战役中,清真古寺是中国守军第31师186团的指挥所,北讲堂西耳房为作战指挥室。历经七天七夜的拉锯争夺,清真古寺损毁严重。日军溃逃时放火烧毁了寺内的楼堂,四株古柏,有两株化为灰烬。幸存的两株也烧损过半,其中西侧那株主枝缺损,干枯龟裂。</p> 现存讲堂、房舍、古柏、门楼及墙壁上仍弹痕累累,满目疮痍。西小讲堂弹痕累累,其弹痕特别密集的80平方厘米之砖墙,已于1988年10月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移去陈列。 <div>  1942年,乡老马振堂(华亭)向台儿庄十几家粮行募捐,再次集资重修了清真寺。除恢复原建筑外,又新建了一座高28米的望月楼。</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民国二十二年元月十二日</div> 望月楼为当时台儿庄最高建筑物。但这些建筑在“文革”中惨遭浩劫。1985年,国家拨款5万元,回民集资3万元,依原样重建礼拜堂,整修了院堂、门楼等,恢复了清真寺的旧门额。 武术名师魏凤歧先生传 重脩清真寺講堂記 重修望月楼記 <div>重修清真寺</div><div>一九九三年</div> 关帝庙坐北向南,南北长约70米,东西宽约50米,占地面积约3483平方米。 关帝庙,即山西会馆,初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是晋商为祭奠山西圣贤关公集资修建的。 关帝庙位于台儿庄东南顺河街,西面近百米处就是运河,东南距古城南门约280米,东连车大路,西通顺河街。 占地两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六千多平方米,建有春秋楼、戏楼、钟鼓楼、刀楼、印楼等建筑,是台儿庄最大的庙宇之一。 <div>  建筑构件运用木雕、石雕、砖雕、琉璃、彩绘和铸铁等工艺,融合了圆雕、高浮雕、镂雕、阴刻等不同技法,突出反映了清代中晚期那种追求精雕细琢、装饰华丽的社会风尚。</div> <p class="ql-block">  1938年春天的台儿庄大战中,关帝庙中东北角的东配殿部将祠是国军第2集团军第31师师长池峰城的前沿指挥部。旧址面阔三间,通面阔10.5米,进深2间,通进深6.4米,建筑檐高5.4米,总高8.4米。单层,尖山式硬山顶,布瓦筒瓦屋面。琉璃脊件,隔扇门、槛窗。梁架、檩条等有彩绘。现“池峰城指挥部旧址”室内墙上挂着《徐州会战台儿庄附近战斗示意图》,正中的桌子上摆放着老式电话机和作战地图、油灯等物品,靠墙的桌子上放着几部电台,墙边摆放着枪支,音响中模拟大战时第31师师长池峰城与第2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的通话内容,重现着当年战斗氛围。战争中,关帝庙遭到日军进攻炮火的猛烈轰击,春秋楼等建筑都在炮火中变成了废墟,大部房屋被夷为平地,但紧挨大殿东侧的池峰城指挥部三间房屋却安然无恙。</p> <p class="ql-block">  2009年8月,台儿庄古城启动在旧址上修复关帝庙工程,历时两年多建成。现在原址恢复建设的关帝庙,由大殿、东西配殿、东西厢房、戏台、钟鼓楼、老君殿等部分组成。关帝庙大门两侧,各有一个武将牵着一匹马,在二道门外并列着两尊威武的雄狮,守护着庙门。抱柱楹联:</p><p class="ql-block">孔夫子关夫子万事两夫子</p><p class="ql-block">修春秋读春秋千古一春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