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2011年7月2日·喀什行记

文飞成元

<p class="ql-block">游记:2011年7月2日·喀什行记 </p> <p class="ql-block">作者:济宁援疆支教教师一行八人</p> <p class="ql-block">出发地:英吉沙县第三中学</p> <p class="ql-block">目的地:喀什市·艾提尕尔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2011年7月2日济宁援疆支教教师八人从英吉沙县三中出发,前往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的游记。</p> <p class="ql-block">清晨·出发 </p> <p class="ql-block">7月2日,晴,英吉沙的清晨带着干燥的凉意。我们八位来自济宁的援疆支教教师,在县三中门口集合,带着简单的行囊和满心的期待,踏上了前往喀什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从英吉沙到喀什,约90公里,车程两小时。沿途是戈壁与绿洲交错,远山如黛,白杨挺立。我们一路谈论着即将见到的艾提尕尔——那个在课本、在地图上被无数次提及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初见·艾提尕尔清真寺 </p> <p class="ql-block">上午10点,抵达喀什老城中心。穿过热闹的大巴扎,拐进艾提尕尔广场,那座黄砖拱门的清真寺赫然在目。</p> <p class="ql-block">“那一刻,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支教教师·李老师</p> <p class="ql-block">艾提尕尔清真寺始建于1442年,是全国最大的清真寺之一,也是新疆穆斯林的精神中心。我们脱鞋进入,脚下是冰凉的地砖,头顶是雕花木梁与彩绘穹顶。140根绿色雕花木柱支撑着礼拜大殿,每一根的花纹都不相同。</p> <p class="ql-block">导游(一位本地维吾尔族教师)告诉我们,这里平日可容纳5000人礼拜,古尔邦节时可达2万人。我们静静站在后排,几位老人正在礼拜,阳光从高窗洒落,尘埃在光柱中浮动,安静得只能听见心跳。</p> <p class="ql-block">漫步·老城与信仰 </p> <p class="ql-block">离开大殿,我们绕到清真寺后院。一排排教经堂、净身房、古树与葡萄藤交织成一幅静谧的画卷。一位须发花白的阿訇用生硬的汉语对我们说:“欢迎,山东的老师。”</p> <p class="ql-block">我们坐在庭院的树荫下,喝着他递来的奶茶,聊起孩子们的汉语课、聊起英吉沙的石榴。那一刻,语言不再是障碍,信仰与教育,在茶香中交汇。</p> <p class="ql-block">记录·合影与告别 </p> <p class="ql-block">正午时分,我们在清真寺外合影。背后是黄砖拱门,脚下是斑驳的石板路。支教教师小张说:“等我们回去,要把这些照片给孩子们看,告诉他们,世界比课本大得多。”</p> <p class="ql-block">离开前,我们在广场上看到一群孩子追着风筝奔跑,远处传来宣礼声,悠长而清澈。 </p> <p class="ql-block">归途·夕阳与思考 </p> <p class="ql-block">返程时,夕阳将戈壁染成金色。我们一路沉默,却都明白,今天所见,已不仅是建筑,而是一个民族的信仰与生活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我们教他们汉语,他们教我们如何与不同文化相处。”——支教教师·王老师</p> <p class="ql-block">后记 </p> <p class="ql-block">2011年7月2日,喀什,艾提尕尔。</p> <p class="ql-block">这一天,被写进了我们八个人的援疆日记,也被悄悄藏进了英吉沙三中孩子们的未来里。</p> <p class="ql-block">十四年过去,2011 年 7 月 2 日那趟“英吉沙—喀什”一日行,仍然在我们八个支教老师的记忆里闪着光。它带给我们的影响,大致可以用三句话概括: </p> <p class="ql-block">1. 课堂被“拉长”了——从 45 分钟变成 4500公里。 </p> <p class="ql-block">2. 课本被“翻开”了——从汉语拼音变成黄砖拱门、雕花木梁和孩子们的笑脸。 </p> <p class="ql-block">3. 人生被“加宽”了——从“我来教”变成“我们一起学”。</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我们后来在不同场合写下的零散体会,拼在一起,就是那次旅行留给我们的“后效应”。</p> <p class="ql-block">一、教学:把清真寺“搬”进教室</p> <p class="ql-block">语文组 王琳</p> <p class="ql-block">“回去后的第一堂课,我用在艾提尕尔拍的照片当 PPT 封面。孩子们指着黄砖拱门惊呼:‘老师,那是喀什!’我突然意识到,地理距离可以瞬间消失。后来我们做了‘我的家乡、我的祖国’主题作文,一个平时沉默的维吾尔族男孩写下:‘我的耳朵听过阿拉伯语的邦克,也听过山东口音的汉语,它们都让我安静。’——这句话让我明白,真正的双语教育不是语言切换,而是心灵切换。”</p> <p class="ql-block">历史组 张强</p><p class="ql-block">“我把清真寺的历次修缮史剪成时间轴,让学生用双语标注:1442 年始建、1955 年自治区拨款、1999 年建国后最大规模维修……孩子们第一次发现,历史不是‘他者’的叙事,而是自己脚下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二、个人:支教从“项目”变成“关系”</p> <p class="ql-block">英语组 李蕾</p><p class="ql-block">“那天在清真寺后院喝奶茶,老阿訇用维吾尔语问我:‘你们来多久?’我比划着‘一年’。他笑着说:‘一年,够做一家人。’我当时没懂。直到一年后返程,几个学生家长凌晨三点到宿舍送馕,我才明白,‘援疆’不是单向的‘援’,而是双向的‘缘’。”</p> <p class="ql-block">理科组 赵越</p><p class="ql-block">“我以前觉得民族团结是口号。那天看到 2 万人一起做礼拜,又看到山东援疆资金修的净身房,再看到我自己教的维族小姑娘用汉语说‘谢谢老师’,我第一次感到‘共同体’三个字有体温。”</p> <p class="ql-block">三、长期:回到山东,仍在“连线”</p> <p class="ql-block">音乐组 陈婧</p><p class="ql-block">“回来后我给济宁的学生排了一场合唱《阿拉木汗》,把艾提尕尔宣礼的旋律融进去。演出结束,一个三年级孩子问:‘老师,新疆小朋友真能听见我们唱歌吗?’我说:‘能,只要我们记得他们。’”</p> <p class="ql-block">班主任 高云</p><p class="ql-block">“2012 年,我们八个人众筹给英吉沙三中捐了一个图书角,书脊上贴着‘7·2 喀什记忆’。六年后,有学生考上喀什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给我发微信:‘老师,我在艾提尕尔旁边读书,每天都想起您。’那一刻,我知道那趟 90 公里的旅程,其实一直没结束。”</p> <p class="ql-block">一句话总结</p><p class="ql-block">那天的阳光、黄砖、雕花木柱和孩子们的眼睛,把我们八个原本只想“完成一年任务”的青年教师,悄悄变成了“终身的新疆讲述者”。后来无论我们走到哪里,课堂里都带着喀什的阳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