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经历的六个龙年(续一)

北纬18度

<p class="ql-block">前言:退休后总想回忆点什么,写点什么,思来想去,我们60后从出生那一年算起,其实已经经历了六个十二生肖的循环,比如我是1964年出生,龙年,而去年2024年,又是一个龙年,掐指一算,就是六个龙年。于是《我所经历的六个龙年》应运而生。由于篇幅较长,拟分三期呈现给美友,希望能引起美友的共鸣,能给美友带来快乐。这里奉献给美友的是续集一(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1988年,我人生中的第三个龙年。这一年,我已经有了美丽贤惠的妻子。妻子毕业于长沙师范,分配在地区幼儿园工作,是园里的骨干教师。而我在县里工作了五年之后也已经调入地区某银行工作。我们在美丽的潇湘河畔、千年古郡零陵相识相知相恋。结婚前,单位分配给了我们人生中的第一套新房。</p> <p class="ql-block">这一年,我考上了大学,并以出色的表现,被学校选为校团委书记、校广播站站长,从此开启了我全新的人生。</p><p class="ql-block">在大学,我认识了原海口某国有银行的副行长陈先生,在他的邀请下,我于1993年南下海南,以此与海南结下了不解了缘。1994年,母亲、妻子、不满两岁的儿子到海南团聚,妻子异常顺利地调入海口并迅速成为新单位的骨干。那时条件艰苦,我每天骑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上下班,顺便接送妻子;海南不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好,宏观调控使得城市遍布半拉子工程,从业者普遍工资收入偏低。但我们一家人其乐融融,乐观开朗,对未来充满着追求和期待,这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那一年底,新单位给我分配了一套新房,我们住进了人生中的第二套新房(原住房调离时退还给了原单位),在大特区海口的第一套新房。</p> <p class="ql-block">1988年,是海南岛永远的吉祥号。这一年,国家宣布海南正式建省,引发十万人才下海南。这一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对海南进行考察,后来有了上海对口支援海口火电厂的建设,我的叔叔因此成为上海对口支援海口火电厂建设的首席专家,那时,叔叔是上海锅炉厂的总工程师。</p> <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2000年那个龙年,我已经是某银行海南省分行营业部办公室负责人。到海南7年,我在某银行从柜员做起,直至省分行人事处、办公室工作,工作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善。</p><p class="ql-block">这一年,全球计算机经历了“千年虫”的重大考验。我所在的办公室负责计算机管理,我担任营业部计算机安全过渡总指挥。2000年1月1日早上8点,当熬过了又一个不眠之夜后,我代表单位在营业部大厅接受了省、市电视台的联合采访,我自豪地宣布:我所在的银行所有计算机安全过渡到2000年,没有发生任何问题,我所在银行全市的70多个网点已经全部正常对外营业。当天,两家电视台多次播出了这条消息。</p> <p class="ql-block">从2000年的6月起,我担任了某银行海南省分行的宣传科科长,在此任上,我创造了海南省银行业对外宣传的奇迹,以至直到现在,还有人记得,还有人提起。我曾有一条新闻稿被新华社最高级别内参《国内动态清样》编发,最终引起中央领导的关注,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国务委员吴仪先后做出批示;我成为《城市金融报》优秀记者之一在甘肃敦煌受到表彰奖励;2002年6月,在我取得了较好成绩的基础上,我被交流到北京,在某国有大行总行办公室新闻处工作一年半时间,参与策划组织了该银行20年行庆的全部工作,采写了大量的经济、金融新闻稿件和述评,在5家全国性媒体开辟专栏,出版纪念文集《与时代同行》(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2004年,我出版了我的第二本新闻作品专著 。</p> <p class="ql-block">2000年,母亲还健在,与我们一起生活在海口。我陪母亲走遍了海南岛的大部分重要风景点,甚至陪母亲坐飞机到了西沙群岛的永兴岛。如今西沙群岛已改名为三沙市,母亲大人也已离我们远去,但当年与我母亲一同登上永兴岛,现在身体依然硬朗的我的岳父大人却经常自豪的向人说起:“哈哈,永兴岛,三沙市,我二十多年前就去过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