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教育如同一盏探照灯,引领我们穿透现实的迷雾,看见看不见的世界。课堂之上,书本里的文字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打开异世界的钥匙。当学生跟随科学公式探索微观粒子的奇妙运动,或是在历史长河中追溯文明的兴衰变迁,他们正借助教育的力量,窥见那些肉眼无法触及的维度。教育赋予我们超越感官的认知能力,让我们在思想的维度里自由穿梭,发现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理,这种看见,是智慧对未知的温柔叩问。</p><p class="ql-block">我们如何引领学生去看见,如何挖掘学生的智慧开启对未知温柔的叩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恩施州名师、名校长培训进入第三天,老师们争分夺秒,精进技艺,打磨自身,力求做好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项目组特邀东南大学杨元魁教授、启东市教育局教师发展中心王晓东主任授课。</p> 专家指导拨开迷雾 <p class="ql-block">上午,来自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的杨元魁教授给我们带来《脑科学视野下的学生发展、学习与教育》。杨教授的讲座风趣幽默,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我们澄清了很多关于大脑的常见误解。原来我们平时玩的折纸、跳皮筋、算24点这些简单游戏,都是锻炼大脑的好方法。这让我明白,不需要多么昂贵的教具,只要用心,我们完全可以用这些传统游戏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建立自信。每个孩子的大脑都有无限潜力,关键是要找到适合他们的方法。</p><p class="ql-block">杨教授的授课非常专业,语言也非常幽默,课间时间不少老师都围在杨教授身边探讨问题。杨教授都一一解答。</p><p class="ql-block">最好的成长是“自知”,上午的课程结束时,一位鹤峰的老师说“杨教授的授课弥补了我前面29培训中的空白”。的确,这是我们很多老师的心声,教育路从来都不是单一的,需要全方位协同形成育人合力。</p><p class="ql-block">听完杨教授的授课,正好午饭时间,参训老师们的餐盘里品类更加丰富了,平时不爱吃的东西都到了嘴里,大家对于健康的理念有了更新更深刻的认识,我想这一顿午餐只是培训老师们认知一个新的起点,这条关于健康育人之路没有终点。</p> <p class="ql-block">虽非名师,但心向名师。下午,聆听了王晓东主任《做得好,也需说得好——名师成果的获取与炼制艺术》。王主任从名师成果内涵、研究到表达,“上接天线、下接地气”,阐述深刻。尤其“毕业生群像设计”视频中那句对学生发问——“你有没有做更好的自己”——直击心灵。</p><p class="ql-block">这发问,也应成为我们每日的自我叩问:“我,有没有做更好的自己?” 作为引路人,更要将它传递给每一个孩子:“你,有没有做更好的自己?”</p><p class="ql-block">当然,精彩的课堂内化于心,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更要外化于行,有想法,有做法,有说法,更要做得好。</p> 学员思考跃然纸上 <p class="ql-block">鹤峰县五里乡苏区小学朱美仙老师说:王晓东主任报告关于“表达是一门艺术”的内容很接地气,也点出了写作中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如何通过艺术化处理调整文章篇幅,尤其是让短文“变长”。比如把“分析”展开为“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既符合“把文章写长相对容易”的实际感受,也包含着通过细节铺陈让表达更显扎实、专业的思路。</p><p class="ql-block">基于内容逻辑的自然扩展,比如补充分析过程、细化操作细节,反而能让表达更充分、论证更有说服力。好的扩展不是简单加字,而是让文字背后的“工作量”和“思考量”更清晰地呈现出来,这或许也是写作中“艺术化处理”的核心:让篇幅服务于内容,而非反过来。很实用,尤其对需要应对写作篇幅要求的人来说,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同时也隐约提醒着“长”的本质是内容的充实,而非形式的堆砌,这点挺有启发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恩施市清江民族学校王英老师说:东南大学杨元魁博士凭借幽默风趣的讲述,将深奥的脑科学知识转化为易懂的教育智慧,让我们收获满满。从脑科学视角看,学生发展的两大核心能力不容忽视——情绪能力与执行功能,这两种能力的培育,与脑发育进程、营养供给、情绪状态、运动习惯等诸多因素紧密相连,揭示了“育人先育脑”的深层逻辑。我们要关注脑发育的性别差异、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年龄特征。只有读懂大脑的“成长密码”,才能让教育更精准、更高效,真正助力每个孩子全面发展。这场培训不仅带来了前沿的脑科学知识,更启发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以科学为钥,解锁学生成长潜能,让教育真正顺应天性、点亮未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鹤峰县行知幼儿园熊芳老师说:</p><p class="ql-block">一、教授“用心、用情”</p><p class="ql-block">下午王晓东教授的讲座,能感受到王老师对教育的情怀和热爱,在生活中和工作中一定是一个用心,用情的好老师。</p><p class="ql-block">二、讲座“实用、有用”</p><p class="ql-block">王晓东教授的讲座从三个方面对名师成果的炼制和推广艺术作了详细的讲解,老师从专业引领更加明确的告诉我们作为一位名师的成长方向,王老师还通过各种案例分析,现场举例,用实践导向的方式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老师还分享了自己的教育经历,人生感悟,以及个人发展,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 这种情感上的共鸣和心灵上的滋养,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从事教育事业的决心和信念。</p><p class="ql-block">三、学习后我们要“学以致用”</p><p class="ql-block">通过聆听讲座,培训学习,一定要把学到的知识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在教育的路上做最好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恩施市施州民族小学刘蒙老师说:听了王晓东书记的培训深受启发。特别是“成果的多角度获取”这一部分感触颇深。原来老师成果的获取是有这么多角度的:从韩愈“传道受业解惑”中,提醒我们既要钻研知识,更要琢磨怎么教,好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从徐特立“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中,提醒老师要研究教育对象——学生。老师不仅懂学科更要懂学生,走进学生的世界;从董仲舒“正己而非正人”,提醒我们要玩就自己,时时检查自己的言行,做好学生的表率,才是最好的教育;从《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中,提醒我们老师成长过程中要与同事合作,更要跟家长协作。王老师为教学成果的获取指明方向,也让我深知,好老师要在“传道、育人、正己、协作”里,一步步深耕,才能收获真正的教育成果。</p> <p class="ql-block">建始职校刘华清老师说:以科学育脑赋能学生成长,杨元魁博士的脑科学视角揭示教育本质:“育人先育脑”。学生发展的两大核心能力——情绪能力与执行功能——需依托科学营养、充足睡眠、规律运动及对脑发育规律的深度认知。教育者应关注脑发育的性别差异与年龄特征,通过精准干预(如情绪管理训练、执行功能游戏)解锁成长潜能,让教育顺应天性、点亮未来。</p><p class="ql-block">王晓东教授则提炼名师成果的炼造艺术:从“三有目标”“五育并举”等十大维度挖掘素材,以“三力” 破局—— </p><p class="ql-block">1. 洞察力(见他人所未见) </p><p class="ql-block">2. 悟透力(悟他人所未悟) </p><p class="ql-block">3. 表达力(写他人所未写) </p><p class="ql-block">名师需锤炼“五力”基本功:眼力远眺教育趋势,察力捕捉细节,行动力争朝夕,毅力深耕研究,笔力凝练思想。 </p><p class="ql-block">教育者当以科学为基,表达为翼,实践为径方能有更多的教育思考,更丰的教育文章,更硕的教育成果。</p> <p class="ql-block">利川市谋道小学谭向菊老师说:深入研究学习教学成果,让人在三个层面深有感触:一是看清了优秀成果背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逻辑,明白教育理念如何通过系统设计落地;二是体会到其凝结的实践力量——从课堂细节的打磨到模式的迭代,处处是一线教育者的反思与创新;三是激发了对照自省的动力,促使自己从“借鉴方法”走向“理解规律”,在研究中提升自身教学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努力让成果的智慧真正融入日常教育实践。</p> 精彩瞬间思维碰撞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课堂精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精彩导课结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思维碰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认真学习</p> <p class="ql-block">课堂有限,思维无涯。今日学习,收获满满,前排老师贴心拍课件,为知识留存助力;授课间隙,老师积极与专家沟通,搭建起专业指引的桥梁;课后小组热烈讨论,思维激烈碰撞,让专家智慧真正融入我们的教学实践。学习之路漫漫,我们会带着这份热忱与思考,不断探索前行,让课堂绽放更多精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