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画相遇:赏诗画 悟诗情

玉冰

<p class="ql-block">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爱不够的古诗词,赏不厌的古诗句,品不饱的古诗味,道不尽的古诗情。</p><p class="ql-block"> 又到一个长暑假,酷暑难耐疲于外出,宅家无聊,幸有古诗词相伴。爱好绘画的老伴又像以往假期一样重拾画笔画画了,且只喜欢诗画。因为作为一个有三十五年教龄的老语文教师,平时他在教古诗词时,常为学生不对古诗词感兴趣而困扰,况且近两年以诗画猜诗句的题目在高考卷中出现的頻率越来越多。于是就发挥自己的特长用诗画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坚守初心,画耕不辍。打算在暑假中多画几幅,开学又给新生炫一炫,让他们猜一猜。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嘛。</p><p class="ql-block"> 本文中的每一幅画都是韦伯根据古诗句意境构思原创的,我作为第一个观众,一名古诗词爱好者就冒昧地带领大家走进画中,细细品味,慢慢领悟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约客》(南宋·赵师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span></p> <p class="ql-block">  这一幅画是根据赵师秀《约客》中的最后一句创作的。画面的背景是暗黑色的天幕笼罩着大地,一片朦胧。天空下着雨,随风斜织着,连绵不断。此时正值梅雨季节,“黄梅时节家家雨”。画面的主体是一间暗黑色的茅草屋,屋里灯光摇曳。诗人正席地而坐于茶几旁,茶几上摆着象棋。右手正无聊地敲着棋子。他,形影相吊,愁容满面。他在愁什么呢?“有客不来过夜半”,原来他约好的棋友竟然失约了,左等右等到半夜了还不见踪影。一旁的小猫都困得睡着了。显然,很大的可能性是因为风雨阻挡了客人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因此,这首诗通过雨、灯等这些意象,表现诗人孤独寂寞的情感。不过,诗人又善于自我排遣,善于自我和解,一个“闲”字又表现他悠闲自在地边敲棋子边听窗外风声、雨声、蛙声。</p><p class="ql-block"> 虽无友相伴,可独处慢慢欣赏天籁之音又何尝不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鹿柴》(王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span></p> <p class="ql-block">  这一幅画是根据王维《鹿柴》的诗意创作的。诗中只有三个意象:空山、日光、青苔。这三种景物均在画中出现。画的主体是一座“空山”,即寂静的山林,能听到人声却不见人影的幽静的山林,古松参天,青苔密布。夕阳散发着桔黄色的柔光晕染着整座山林,日光返照在古松上,落下斑驳的黑影,也照着石墩上的青苔,给黑暗角落里的青苔抹上闪闪发亮的金光。诗人拄杖在林间悠闲地漫步,静享这美好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幅暖色调的画,这是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山庄时描绘的美好的风景画之一。这里远离红尘的喧嚣,远离官场的争斗,一切是那么的纯净,那么的详和,那么的温馨。千万不要以为是诗人落单后孤独寂寞的悲凉,相反,这正是诗人向往的人间净土,内心是安详自适的。</p><p class="ql-block"> 不愧是诗佛,他的佛系人生令人羡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绝句(杜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span></p> <p class="ql-block">  这一幅是根据杜甫的《绝句》创作的。诗中的意象很丰富:黄鹂、翠柳、白鹭、西岭、白雪、船。这些意象在画中均已体现。画的右下角是诗人坐于窗边望着窗外的风景。近景是右上角的“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翠柳,枝叶间有两只黄鹂鸟在相向而歌。中景是宽阔的江面,“一江春水向东流”,江水停泊着几只船一一东吴万里船。远景是江面上空的一行飞向青天的白鹭,还有广阔的背景一一群山连绵起伏的西岭,岭上覆盖着终年积雪,白雪皑皑。这是一幅 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但仍春寒料峭的画面。</p><p class="ql-block"> 当时安史之乱刚平定,诗人杜甫经历了两年的颠沛流离重新回到了成都的浣花溪草堂,过上了暂时安稳的生活。此时,在他的眼中,春天的景色是那么的美好,内心像黄鹂鸟一样欢快,像白鹭鸟一样自由。然而,时局仍难料,心中的忧虑像积雪一样难以消融;看到船,又想起了多年未归的故乡,乡愁情绪又油然而生。因此,他的情感是复杂的。</p><p class="ql-block"> 正是淡淡的喜悦中有淡淡的忧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秋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明代 · 黄淑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柳 外 慵 蝉 噪 晚 霞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风 床 书 卷 篆 烟 斜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凭 阑 自 爱 秋 容 淡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闲 数 残 荷 几 朵 花 。</span></p> <p class="ql-block">  这一幅画是根据明代女诗人黄淑德的《秋晚》创作的。诗中的意象很多,没能在画中全部体现。不过大部分已出现了,有柳、蝉、晚霞、残荷、小花。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右边的美丽的女子,她没有浓妆艳抹,没有雍容华贵,而是素面朝天,淡雅脱俗,自有天然雕饰之美,她正在欣赏着秋天傍晚的景色:远处霞光万道,给山川镀上一层金光;河面浮光跃金,河岸杨柳依依,枝叶间传来断断续续的蝉鸣;河中枯萎的荷叶间仍挺出零星的花儿。</p><p class="ql-block"> 整幅画给人总体的感觉是:黯淡中有光泽、寒凉中有温暖、衰败中有生机。这是跟诗人当时的心境有关。诗人在经历情感上的挫折以及仕途上的起伏后,人到老年已变得从容淡定,气定神闲,从“闲数残荷几朵花”中的“闲”字可看出,她内心是那么的慵懒、那么的闲适、那么的悠然、那么的平静。</p><p class="ql-block"> 如此奇女子古今极品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晨出郡舍林下》(张九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晨兴步北林,萧散一开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复见林上月,娟娟犹未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片云自孤远,丛筱亦清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无事由来贵,方知物外心。</span></p> <p class="ql-block">  这幅画是根据张九龄的《晨出郡舍林下》创作的。诗歌中的意象在画中出现的有:森林、片云、丛筱。这幅画的主体是“北林”一一北面的森林,晨光透过树林射下斑驳的影子,好似一首欢快的交响乐的音符,跳跃起舞。远处天边一朵白云悠然飘浮,山间白雾迷蒙,山顶时隐时现被日光映射散发着金色的光芒,宛如仙境啊!路旁还长着几丛小竹子,翠绿清新。此外,画者还根据合理的想象,增添了数只自由飞翔的小鸟,草地上点缀了朵朵小红花,显得更加活泼灵动。</p><p class="ql-block"> 此时,诗人敞开襟怀,满面春风迎着晨光向森林“奔”去,似乎要拥抱这个绚丽多彩的世界。诗人为何如此兴奋呢?您注意到了吗?他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的?是紫色的。在古代紫色是一种高贵的颜色,如:紫禁城、紫气东来等。紫色的官服是二品官员的。当时,诗人从官府出来走进附近的森林迎接新的一天,他如同出笼的小鸟儿尽情享受难得的自由闲适的时光。这里与官场的明争暗斗,尔虞我诈的窒息氛围形成了鲜明对比,那么的澄澈、那么的明净!</p><p class="ql-block"> 如此,诗人也向往陶渊明笔下的“羁鸟恋旧林”“复得返自然”的清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独坐敬亭山》(李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span></p> <p class="ql-block"> 这幅画是根据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创作的。画面已把诗中的鸟、云、山这三个意象都体现出来了。小鸟们都已飞到天边,渐行渐远,直至消失;一片白云也自由飘浮,远离诗人而去。只有敬亭山静静地矗立在他面前,安详地望着他,像一位慈详的老人在倾听他的诉说;诗人坐在一块大石上也望着山,像一位受了委屈的孩子不停地向敬亭山尽情地吐露积压已久的苦闷。他俩你望着我我望着你,时间在悄悄地流逝,不知不觉过了很久很久……</p><p class="ql-block"> 整幅画最震撼人心的是空阔的背景。它越空洞就越反衬出诗人孤独感之强烈,以至孤寂到只能把面前的敬亭山当作唯一的“知己”。自从诗人入朝为官被权贵排挤,被唐玄宗赐金奉还后,他的济世救民之梦破灭了。从此仗剑走天涯,漫游天下名山大川,找到了心灵的归宿。自己怀才不遇的郁闷痛苦在与美丽的山水对话中逐渐消融,逐渐变得乐观旷达。</p><p class="ql-block"> 李白用他的诗歌告诉我们:大自然是医治心灵创伤的最好的良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客至》(唐·杜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span></p> <p class="ql-block">  这幅图是根据杜甫的《客至》创作的。如果用它来做考题让学生来猜诗句,会有多少人猜对呢?做此类题目,须先仔细观察画面的人和景:画中有农舍,舍前有院子,院子里有两个老人在喝酒,其中一位正招呼篱笆外的一个老人来一起喝酒;画中还有青翠的柳树、碧绿的江水、飞翔的白鸥、白雾缭绕的远山。其中,尤其是不能忽略的细节:鸟是白鸥,还有蓬门是敞开的,还有小花等等。其次,要整体组合诗句,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若见柳就只想有关柳的诗句。见鸟就只想有关鸟的诗句,那就会容易出错。因此,若能整体考虑人物的神态动作以及景物之间的关系,调动自己的诗词储备,就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p><p class="ql-block"> 其实,没有终南捷径,只有下功夫多读多背多写。</p> <p class="ql-block">  这幅画从自然景物方面看:生机盎然、清新幽美;从人物方面看:朴实无华、趣味横生。诗人杜甫久经战乱,颠沛流离之后,到成都的浣花溪草堂过上暂时安稳的生活,内心充满阳光。正好又有久违的挚友来访,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盛情款待。酒酣兴浓时,还招呼邻居的老翁过来助兴。要是他一生每天都如此快乐幸福该多好啊!</p><p class="ql-block"> 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酒逢知己千杯少啊!</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诗词大会》中,康震老师现场绘画猜诗句的环节最受观众的喜愛,反响也最强烈。如今,以诗画猜诗句这类考试题型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因此,上古诗时若以画导入、以画设疑、以画悟情等等能够在课堂上开花,也许我们会收获更多甜美的果实。</p> <p class="ql-block"> 写于2025.8.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字/玉冰</p><p class="ql-block">图片/韦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