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堡寻古迹

秋水长天

<p class="ql-block">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后,大封朱姓为王,导致地方势力急剧膨胀。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推行削藩政策,威胁到燕王朱棣等藩王的利益,于是朱棣以建文帝身边大臣齐泰、黄子澄为"奸臣",宣称靖难(意为平定祸乱),于1399年起兵反抗,拉开了明朝为夺取皇位的内战,至朱棣攻占南京,建文帝出逃,燕王朱棣称帝而告结束,时间长达四年之久。</p><p class="ql-block"> 燕王朱棣在靖难战役期间选择徐州四堡作为军事据点,屯兵长达12年之久,其屯兵地后被命名燕山,现在附近还保留着燕营村、马栏村等与军事相关的村落名称,同时还留下了许多历史传说和一众古迹。如今燕山一带己被打造成为旅游文化景区,2014年获批国家级三A景区。其特色景观主要有燕王塔、玉皇宫、燕营村、马趟路、棋盘路、村姑井、燕桥、树驮桥等。</p><p class="ql-block"> 燕 王 塔</p><p class="ql-block"> 明代古塔,塔高37米,共7层。为纪念燕王朱棣屯兵四堡燕营村而建。是整个燕山文化景区的标志性建筑,登临塔顶眺望四周,美景尽收眼底。原塔在解放战争中毁于战火,现存燕王塔为近年重建。塔内供奉财神,所以当地百姓也称为财神塔。</p> <p class="ql-block"> 玉 皇 宫</p><p class="ql-block"> 据《徐州府志》、《铜山县志》记载,玉皇宫始建于宋元时期,明成祖朱棣曾在此安营扎寨,由于朱棣信奉道教,称帝后大力扩建玉皇宫,所以规模较为宏大,玉皇宫建成后供奉玉皇大帝,受到周围数百里信徒顶礼膜拜,形成每年两次庙会,香火极盛。解放战争时期毁于战火,虽破壁残垣,犹有主殿留存,香火继续延伸。文革时大殿拆除,从此玉皇宫荡然无存,所留各朝石碑30余块被文物部门收藏。现如今玉皇宫己重建修复,还划拨土地修建了玉皇宫文昌书院总部,是目前苏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道观。</p> <p class="ql-block"> 村 姑 井</p><p class="ql-block"> 在燕山南麓村旁有一石砌长方口的古井,名为"村姑井",井边有石台和"永乐井"碑刻,现在是铜山区不可移动保护文物。</p><p class="ql-block"> 村姑井的传说与燕王朱棣有关。相传朱棣当年在燕山操练士兵时,来往奔驰,因口渴难耐命士兵寻水未果,恰遇一村姑桃水经过,燕王忙叫村姑停下,提桶就喝,村姑慌忙抓把乱草撒于桶内,燕王很生气,欲惩罚村姑,村姑笑曰:"君不知饿不急食,渴不骤饮吗?这是河水,你喝后会得病,此理不懂,何以带兵?燕王竞无言以对,遂转怒为喜,向村姑道歉。村姑随即去提井水一桶,燕王饮后神清气爽,随后便命士兵挖井以供士兵、战马、村民使用。以后人们便称此井为"村姑井"。传说朱棣称帝后还把村姑召入宫中担任女官,以彰其从善如流品格。</p> <p class="ql-block"> 燕 桥</p><p class="ql-block"> 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徐州设彭城驿,四堡镇成为驿所,因地势低洼影响驿路交通,故需建桥保障交通。传说燕氏家族为感谢当地百姓助其孙赶考,捐资修建此桥,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由当地百姓和浙江籍工匠张安共同建造,历时四年方始完成。竣工时桥上恰有群燕盘旋,得名燕桥。该桥横跨灌沟河,全长28米宽7米,净高4.6米,采用三孔拱型结构,桥墩设计有分水石龟以减少洪水冲击,所以当地百姓多称其为"老鳖桥"。该桥历经400多年的风雨,至今己成为省、市、县三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树 驮 桥</p><p class="ql-block"> 燕山往南顺着206国道约三、四公里的宿州曹村镇三环村,在历史上曾一度属于徐州市郊区,这里有着一处奇观叫"树驮桥"。</p><p class="ql-block"> 桥始建于乾隆三年(公元1736年),后来在桥的石缝中生出枫杨一株,其根系深入桥体之中,构成桥树交融现象,称为"树驮桥"。古时水利不兴,十年九涝,逢汛期,西部皇藏峪的山区洪水顺淝河东下,阻隔南北交通,清廷使兵部侍郎杨山公督建此桥并以桥东树碑三座以镇之。数百年来此桥见证了历史的兴衰,也给游人提供了一处不可多得的自然奇观景点。</p> <p class="ql-block"> 女 娲 山</p><p class="ql-block"> 在返回市区的三堡镇,有一座海拔的70米的小山叫女娲山,西峰顶建有女娲娘娘补天雕像,雕像后还保留着女娲炼石的遗迹,山上有女娲庙,补天石等人文景观,目前作为一座山体公园供当地居民登高练体,游人不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