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 假(附歌)

傅 毓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些年,到了腊月,许多家庭不再为大年三十的年夜饭和春节期间的吃喝忙活和张罗。为省事儿,去餐馆预订房间或菜肴半成品,各家餐馆摩拳擦掌,都卯足了劲儿,准备在腊月和正月的黄金时段大赚一把。可持续的口罩事件,禁止堂食,让这个行业受到不小的冲击。这不,刚到腊月十五,这里不少小餐馆已提前打了烊,门上贴着放假通知,有的店要到来年的正月十五以后才开门。“放假”二字,让我心有所触,许多往事在眼前浮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学的一个寒假里自制了两样玩具,风筝和灯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自家的竹门帘上抽出两根细竹条,长短不一裁剪后,先用线扎一个“干”字形支架,再把支架的四条边用竹条连接,这不等边但左右对称的五角形就是风筝的主体框架了。在框架上粘贴一张特殊的浅黄色麻纸,它比一般的作业簿那种纸结实很多。再把麻纸剪成数个同样宽度的纸条,首尾相接粘连成细长条,粘在风筝的一个角上。跟妈妈要一团线,一头绑在风筝中间的十字架上,一头缠绕在线轱辘上,满心欢喜,放风筝去啦!想想那时的风筝实在是太简陋、甚至有几分寒碜了。在一片开阔的玉茭地里,风筝搁地上,把线放开几米长,逆着寒风跑起来,开始可能是风有点儿小,它好几次都飘忽几下又掉在地上。不一会儿刮来一阵强风,赶紧再重复上面的动作,自己亲手做的风筝飞起来了!徐徐地放着手中的线,它越飞越高,越飞越远,越过了一座三层小楼,越过一片小树林,我的风筝好自在,感觉自己也在和风筝一起飞翔!可高兴了没多一会儿,是风变小了,还是风筝的尾巴太沉?它开始摇摇晃晃地下坠,我猛拉风筝的线、使劲儿地跑都无济于事。忽然,线卡在了树枝上,再一拽,断了!风筝落到我看不见的地方。一个人在那片玉茭地里愣愣地呆立了好久,我的风筝,我的风筝!嗖嗖的寒风吹落了眼泪,手里攥着还有一截线的轱辘悻悻而归,也没敢告诉爸爸妈妈。那是我记忆中做的唯一的一只风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日子虽清苦,但元宵节也要赏花灯、闹红火。平房大院的侯大大会扎制一种灯笼,造型和街上通常看到的很不一样,它没有骨架,全是用纸折叠、粘接而成。几个小伙伴儿买来一张张单面光亮的彩色纸,有红、粉、紫、浅绿、橘黄等各种颜色。按大大给我们的模板把纸裁剪、折叠、粘接成十五个带折边、一面开口的等边四面体;裁剪十个正五边形,边长和四面体的边长一样;找个厚纸盒,剪两个大小和上面五边形相同的硬纸板,作灯的两个封堵,其中一个中间还要抠一个方形或圆形的孔,以便固定蜡烛和通气。按要求把这些物件有序地拼接在一起,灯笼就做成了。做成的灯,上看、下看都是五角星,立面一周也是正反交错的十个五角星,每个五角星的大小、形状完全一样,又都不是简单的平面五角星,每个角同时都是三个五角星的一个角(正四面体),其结构之精巧,令人称奇,叹服我们民间艺术家的想象力!侯大大就像带着一群鸡雏觅食的鸡婆婆,那么耐心、恬静,而围坐在她身边的“小鸡雏”们个个都那么的聚精会神。伙伴儿们暗暗较着劲,都想把自己的灯做得又快又漂亮,期待得到大大的夸奖。正月十五的晚上,我们提着五颜六色的灯笼,在人群里蹿来蹿去,引得无数大人小孩儿的注目:从没见过这么别致漂亮的灯呀,心里那个美!再没遇见过第二个能做出那种灯的人。慈祥的侯大大早已作古,还能凭模糊的记忆复制出50多年前的一个寒假里的那盏灯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暑假比较有趣的就是游泳和一次特别的作业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年,我们这儿有两个砖砌的室外游泳池,一大一小,一深一浅,条件简陋,也没有跳台,大池子五分钱一票,小池子两分钱一票,我只敢在小池子里游一会儿。水是未经消毒的自来水,冰冷刺骨,一星期换一回。那时,没几个人有游泳装备的。男孩子就是一条小裤衩儿,女孩子再加个针织小背心儿。谁要有一条标准的小三角泳裤,足够男孩子们羡慕好一阵子,而女孩子如果有件泳装,简直就令人刮目了。说起往事,老伴儿不无得意,她是当年有泳装的小女孩儿之一,哇!虽然那时我们还不认识,但肯定在同一个泳池游过泳。我真笨,一个暑期也没学会。如今也只能在水里扑腾两下,是狗刨?倒有一绝,头一伸出水面,身子就往下沉,四肢在水里紧倒饬,自以为是蛙泳,可人竟然原地不动!被妻子嘲笑过无数回,人家是标准的蛙泳,真潇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特殊年代,老师没布置具体的暑假作业,就是背诵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第一篇倒背如流,第二篇马马虎虎,第三篇最长,怎么也背不下来。开学了,心怀惴惴,硬着头皮去学校报到,就等着挨剋了。谢天谢地,老师根本就没检查作业,躲过一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时间来到1978年初,我高中毕业。为了和全国学制统一,从那年起,这里的中小学改在夏季招生、升级、毕业,我的高中也因此延长半年毕业。这个寒假可就忙上了。复习、到各校听课、做习题,为高考做准备。那是我作为学生所经历的最紧张、最辛苦的寒假,早就忘了放假这当子事儿。用当年的话,过了一个革命化、战斗化的假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工作将近40年,春节、五一节、国庆节,印象中没过过几个完整的假期,总有加不完的班。好几次国庆阅兵式都是在办公室看完的。加班,成了工作的常态。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没啥了不起的建树,可班儿真没少加。如果某个假期没被安排加班,反倒不大习惯,看着其他同事加班,心里隐隐地还会有种莫名的焦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退休,意味着绷了大半辈子的弦,终于可以松一松,心性一下子自由了很多,这回是真正意义的放假了。具体到每个人,这个假期有相同也有不同。相同的,这是你一生当中最长也是最后的假期,对绝大多数老年朋友而言,可放松身心,不必追名逐利,为自己的生计而奔波。不同的,每个人的假期有长有短,过法也有很大的差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人生最后的一个假期,老人们最富有的就是时间,如何度过,如今也有了无限的选择。有的终身以工作为最大乐趣,退而不休,继续发挥余热,为社会做贡献;有的一门心思含饴弄孙,享受着天伦;有的静下心,手捧一本早就心仪的文集、诗集、名著,读到动情处,也不禁地提起笔想写点儿什么。徜徉在文学的海洋,更深刻的思考和感悟人生;约几个相好,或老伴儿俩,随时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尽情游览慕名已久的名山大川,品食早就垂涎的各式小吃佳肴,感受不同地域的风土文化;若想重拾年轻时的梦,更好地提升自己,各种丰富多彩的老年大学,都能满足你的愿望,跳舞、唱歌、朗诵、书法,绘画、一件乐器等等等等应有尽有;加入各种老年俱乐部,结识更多新朋友,去做你一直想做又无暇做的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我们的晚年生活多样化到无法想象的同时也面临着共同的、不能回避的问题,就是孤独、病痛的困扰和对日渐老去的恐惧。这就需要我们遵从自然,顺其自然,调整好心态,让心永葆健康、积极,管理好自己,尽可能少的给家庭和社会添麻烦。唯此,方可快乐、有尊严地安度晚年,安度我们最后的长假。</span></p> <p class="ql-block">翻唱《回到那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