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那一趟的旅行,那一片海…

尹老

<p class="ql-block">  文 字 尹老</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 11881596</p> <p class="ql-block">  在朋友圈里看到故乡那昔日的同事,还有现在同住上海一个小区里的“夕阳红”玩友,相继都到了大连去旅游,不禁勾起我对往日那趟旅行的怀念。大连的浪花又翻涌了起来,那些熟悉的海岸线像被潮水漫过的礁石,瞬间洇湿了二十多年的记忆。同事们笑靥里的海风,与我记忆中那趟跨越黄渤两海的旅程重叠,通向旅顺口大铁桥的锈色、大连开往烟台海轮的汽笛、青岛崂山的秀美、还有带队的徐俊副校长紧锁的眉头,都在浪花里渐次清晰,往事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的暑假,学校组织了我们高三毕业班的任课老师来了一趟“大连旅顺口——烟台蓬莱刘公岛——青岛崂山之旅”。那是我第一次有这么远的旅行,也是我第一次的乘坐飞机…第一次对一个单位领导的作用有了新认识。</p> <p class="ql-block">先说景:</p><p class="ql-block"> 毕竟是多少年过去了,有些地名和人名也记不真了,所以我就拣印象最清晰的感触最深沉的来讲。</p><p class="ql-block"> 大连星海广场的百年城雕“足迹”长80余米,一千多双真实市民的脚印,象征着大连建市百年的发展历程。而在足迹的尽头,广场的造型就是一本翻开的“书”形雕塑,象征着大连正在翻开历史的新篇章。前方正对着大海,心潮澎湃,止不住要大声的呐喊。</p><p class="ql-block"> 过北大桥去旅顺口,先是参观了“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对旅顺这块宝地,在我们中华积贫积弱的年代,日本、俄罗斯都是垂涎欲滴觊觎已久,他们曾相继占领过这里。俄式拱窗与日式榻榻米共存的诡异空间,以及墙上重叠的俄文与日文标语,牢房里的刑具…都在昭示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落后就会挨打,“真理永远在大砲射程之内”…。</p><p class="ql-block"> 登上白玉山,俯瞰旅顺口全景,两边延伸的山脉将海湾环抱,远处波浪滔滔,湾内微波粼粼,身旁是标志性的硕大铁锚,壮阔景观山风轻拂让人心旷神怡。这一处得天独厚的优良军港,在建国之后的多年,与我们有着兄弟之谊的苏联海军还一直驻留此地,直到抗美援朝志愿军取得了朝鲜战场上的辉煌战果,才促成了苏联海军在1955年的撤离,回归到了我们人民海军的手里。此情此景,让人心潮如海浪般的涌动。</p> <p class="ql-block">  从大连乘坐那种货客兼用的海轮,夜渡渤海去往烟台,见证到了 海色分界的奇特自然景观。黄海与渤海的分界线比想象中更为锋利,夜航船上,我们挤在甲板栏杆边,看月光下蓝黄两色海水如未调匀的油彩般泾渭分明,如梦似幻。</p><p class="ql-block"> 抵达有人间仙境之称的蓬莱。虽没有巧遇海市蜃楼,却每个人都争相诉说那远处的云彩就像高楼林立的都市,又像是群马奔驰的草原。其实境由心生,我们所见着了的本来也未必全是真相,你以为的看见了才相信,实际中更多的是相信了你才看得见。但来到四大名阁之一的蓬莱阁,也就够使人振奋的了(四大名阁为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与蓬莱阁)。</p><p class="ql-block"> 登刘公岛,海浪拍打着礁岸,涛声如鼓,似在奏响百年前北洋水师的悲歌。参观甲午战争陈列馆,锈蚀的炮管、泛白的军服、提督署斑驳的砖墙,每一处遗迹都凝结着民族的屈辱与抗争。在丁汝昌寓所的庭院,一棵老槐树依然挺立,枝叶婆娑间,仿佛能听见那位将领在月夜下的叹息。漫步至“定远舰”复刻模型前,铁甲上的弹孔如历史的泪痕,而解说员讲述“永不沉没”的誓言,让我心头一震——或许真正的“不沉”,是民族魂魄在苦难中淬炼出的坚韧。海鸥掠过天际,翅影掠过英租时期留下的欧式建筑,殖民者的痕迹与中华文明的根基在此交错,恰如历史本身:伤痕与荣光交织,却永远向着光明生长。</p> <p class="ql-block">  最后一站,青岛。栈桥与五四广场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自然少不了要去拍照打卡。栈桥是建于晚清时期的军用码头,近代也曾用之于货运码头,现代维修之后,栈桥尽头的回澜阁已然是来青岛的必游之地了,游人如织络绎不绝。相距并不太远的五四广场,则以那尊国内最大的钢质城市雕塑名扬四海。通体火红色,螺旋上升的钢板结构,形似燃烧的火焰、腾空的劲风,象征着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激情与力量,取名为“五月的风”。</p><p class="ql-block"> 也少不了是要去崂山的。拾级而上,山间古木参天,道教宫观隐于云雾,恍若仙境。抚摸石壁上历代文人留下的题刻,那些诗句穿越千年,与山风共鸣。行至德国侵占时期留下的别墅群,红瓦白墙在苍松间静立,恍如时光的琥珀。站在观海亭远眺,碧波万顷,忽然想起《论衡》中“沧海桑田”的哲思——山海不变,而人世浮沉,唯有文化的根脉如崂山之松,历经风雨却愈显苍翠。山脚下的村庄炊烟袅袅,渔民们笑语盈盈,此刻方悟:历史的沉重终将沉淀为土地的养分,滋养出和平年代的生机。</p> <p class="ql-block">  大连烟台青岛的三地之旅,如在翻阅一部沉甸甸的史书。从旅顺口的血色记忆到刘公岛的铁甲悲歌,再到崂山的山海哲思,每一处风景都是文明的印记。海风依旧,波涛不息,而中华民族在历史的潮涌中,始终如礁石般屹立。曾记否,大连旅顺曾经是日本的租借地,烟台是英国人的租借地,而青岛则曾经是德国人的租借地!那些伤痕教会我们铭记,那些先辈的抗争奋斗指引着我们会继续前行,这片土地上的山海与人,终将在时光长河中,书写出永恒的答案。</p> <p class="ql-block">  行文至此,还得再讲一下这一趟旅程中发生的事儿:</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在南京的禄口机场登机的,第一次乘坐飞机很让人激动,从舷窗上看地面景色虽不能细辨却还是很清晣的。掠过一处水域,有老师说这就是洪泽湖,未曾料到位于鄱阳湖、洞庭湖、太湖之后的全国第四大淡水湖,在空中看来竟然只有这么小的范围。过了洪泽湖不久,飞机就到机场着陆了。按机票所示应该是到大连,怎么来了青岛呢?还以为是调整了旅行路线的,经解释,是大连机场正在下雷阵雨,飞机无法降落。好在不一会就雨过天晴,后面几乎是一升空便滑过去着陆了,算是既不惊也无险吧。</p><p class="ql-block"> 在大连两天,然后要乘海轮去烟台了。旅馆退房之时,旅馆的工作人员拦住我们不让走,说是有一间房间查房发现电视机坏了,要赔偿。争执之中,我们带队的徐副校长果断上前,力挺当事人所述责任非我方的正当理由,表态调查清楚后若责任在我方,则由学校来负责赔偿,而断不能耽误了我们的登船时间。这才按预设的时间趕往了下一站。</p><p class="ql-block"> 到了青岛,才真正有了大问题。旅行社原先的安排是旅行结束后乘火车返回常州,结果因暑期旅行旺季,买不到这么多人同一车次的车票,旅行社要我们分几批各自回去,且一部分还得隔天乘行。这当即遭到我们徐副校长的拒绝,因为这是旅行社违约,并且人员分散,安全性无法得到保证。经协商旅行社不再收费,把行程延长了一天,并直接从常州放旅行大巴来青岛接我们回金坛。然而在最后这一天里,有几位老师贪吃了海鲜,晚上拉起了肚子,这可急坏了带队的徐副校长,先安排随队的校医采取措施,又规划好返回的路线,使得患者能尽早得到最好的处置…。</p><p class="ql-block"> 整个过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平时我们也佩服徐俊副校长的教学能力,他的课学生很爱听,而这一趟旅行中面临突发事件,他显示出来的责任担当,果断决然,更让我觉得一个团队领导的作用是那么重要。我很庆幸自己工作过的单位都有很出色的领导,都使得我一直有一种有依靠挺温馨凝聚力特别强的家的感觉,或者这就是藏在心底的浓浓的“单位情结”吧。</p> <p class="ql-block">  那一趟的旅行过后,我们学校连续组织了多次这样的活动(今年也还组织了退休教职工的天目湖一日游活动),但均没有那一趟的规模(至少是我自己觉得)和出彩有故事。我自己也和家属带着孙辈在退休之后再次走.这条线路,吹吹海风,赏赏美景,听一听这些地方的故事,让承平已久的我们,也晓得那一段曾经屈辱的历史,晓得铭记、警醒和自强。</p> <p class="ql-block">  忘不了的。</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那一趟的旅行,那一片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