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新生</p><p class="ql-block"> 裴君慧</p><p class="ql-block"> 从小到大,“裴”这个姓带给我不少小小的烦恼。它总被念错,一声声误读像是小小的刺,扎在敏感的年纪里,让我偶尔为自己的姓氏感到一丝尴尬。这份尴尬,像一层薄薄的纱,隔开了我和自己姓氏背后更深的东西。然而,时间慢慢过去,特别是那个埋头在历史书里的下午——一道关于唐朝河东望族的高考题,跳出了“闻喜裴氏”四个字。我忍不住去搜索,网上零散的资料,像几颗小星星,第一次让我模模糊糊地看到了自己姓氏背后那片广阔的夜空。那光虽然模糊,却在我心里悄悄种下了一粒想知道的种子。</p><p class="ql-block"> 直到今年夏天,高考结束了,一封来自裴氏家族的研学邀请送到了我手上。那个有点陌生的“裴”字,就要第一次在我眼前,在它最老的根扎下的地方,变得清楚、温热,能摸得着、感受得到了。</p><p class="ql-block"> 踏上闻喜裴柏村的土地,“宰相村”这个名字一下子活了起来。踏着一路向上的台阶来到裴晋公祠,脚下的每一块石头似乎都在低声诉说着“天下无二裴”那沉甸甸的分量。站在这里,吸一口带着黄土味儿的空气,以前因为别人念错姓而生的那点别扭,忽然显得特别小,小得几乎有点不好意思了。原来我这一脉的根,深扎在这样一片有故事、有荣光的土地上。</p><p class="ql-block"> 祭祖的仪式很庄重。香火缭绕,烛光跳动,当我在祖祠前行三拜九叩大礼,额头一次次轻轻触到那微凉的青砖地面时,心里涌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郑重和回家的感觉。这不再仅仅是个形式,更像是一次和千百年前的老祖宗们实实在在的对话。那些只在历史题里见过的名字——裴寂、裴度、裴秀……不再是书本上的几个字,他们好像就在那袅袅的青烟后面,安静地看着我们这些后来的子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走进中华裴氏家风家教馆,像是走进了一个装满做人道理的老屋子。墙上、书里,没有太多花哨的话,朴朴实实地刻着、写着:“孝友勤俭,耕读传家;正身守道,利国利民。” “推诚为应物之先,强学为立身之本。” 这些穿越了不知多少年的老话,像一把钥匙,“咔哒”一声打开了我心里的锁。我一下子明白了,“裴”字的份量,哪在乎别人念得对不对?它承载的是“做好人,干实事”这个最实在的道理,是那份“看重读书,心向家国”的厚重心意。我一遍遍想着“正身守道”、“利国利民”这八个字,它们沉甸甸地压在我心口,也像一盏灯,忽然把前面的路照得更亮了。</p><p class="ql-block"> 下午的颁奖仪式,就在这种沉静又厚重的感觉里进行。轮到我上台,面对着裴家的长辈和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同姓亲人,接过那份奖学金我说的话,不只是感谢了。我说,这份奖励,不光是帮了我一把,更像是接过了一根家族传下来的接力棒。我保证要“好好学本事”、“走正道”、“以后有能力了也要帮别人”。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裴”不再是个需要纠正别人发音的姓氏,它成了我骨子里的一部分,是我得好好珍惜、不能给它抹黑的骄傲。台下,那些同样姓“裴”的脸——有皱纹深刻的爷爷奶奶,有和我差不多大的兄弟姐妹,他们点头、微笑、鼓掌,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种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近和力量,不管我们来自哪里,多大年纪。</p><p class="ql-block"> 研学过程中和大家聊天,是难忘的。天南海北姓裴的人聚在一起。听一位大叔讲他年轻时候怎么咬着牙,靠着家训里的道理熬过难处;听一位年长的哥哥讲述他的求学经历;还有和我一样刚考上大学的伙伴,我们热切地聊着以后要干什么,互相打气要“多学本事”。每个人的经历,都是对“裴氏家风”最活生生的解释。那些写在墙上的老规矩,在这些鲜活的人和事面前,一下子变得具体、生动,充满了热气腾腾的生命力。我懂了,“家风”不是挂在墙上的字画,它是流在血里的东西,是平时做事的选择,是难处里不灭的那点火,是顺当了也不忘的老根。</p><p class="ql-block"> 研学结束,回头再看夕阳里的闻喜县,那点因为姓氏读音带来的小尴尬,早就被风吹散了。心里剩下的,是一种脚踩在实地上般的踏实和自豪。我知道了我的“裴”字,连着怎样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那条河的名字,叫“耕读传家”,叫“正身守道”,叫“利国利民”。这份从心底长出来的文化自信,不再是书上的词儿,它已经融进我的血里,成了我往前走最硬的底气,也是照亮前路的一盏长明的灯。带着从祖地这片厚土里汲取的力量,我会更踏实地走向我的未来——一个努力对得起“裴”这个姓的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