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上的村庄——倒湖村

吴德祥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道德骑着摩托车载我,在蜿蜒坎坷的714水电站前池公路的山间土路上颠簸。到了一处树林边,一位大约60岁上下的男人在劈竹山,问我们去哪里?哪来的?我们回答,我们是四堡人,想去倒湖村看看的。没去过,不知道还有多远?</p><p class="ql-block"> 那人道:“不远不远,我就是倒湖村的。走,我也要回家了,随我们走就是。”说着,他就骑上摩托车在前,我们在后面跟着。</p><p class="ql-block"> 到了一处响着哗哗流水的树林边时,那人停了下来,说:到了。就把摩托车停到路边。我们也把摩托车停到路边,就跟着他从旁边的石阶道上。石阶道就在溪水的边上。溪水是从上面的树林里流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沿着石阶道而上,穿过了树林,一个山凹的坡璧上破破烂烂的山村就展现在眼前了。</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第一次进入连城县北团镇倒湖村的经历,那天,我们就在那人的家里吃了猪油炒饭。这位朴实的中老年人,住在一个小小的破屋里,一身赤黑的皮肤,脸上尽是沧桑的皱纹,却是终生未娶的单身汉。但为人热情。他为我们介绍了村庄的情况,并告诉我们进入倒湖村其实另有一条山间土路,可以通车,比前池公路更好走的多。他还招待我们吃了午饭。</p><p class="ql-block"> 倒湖村是一个仅有40多户人家,300多人口的小山村,它处在海拔近千米的大山深处。在四堡自然范围内,那是个非常偏僻闭塞的山村。民间对不听话的女孩子,大人就会调侃说:“不听话,长大了就嫁她到倒湖里去。”</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我们来到了这个村庄时,就开车走了那条他告诉我们的山间路了。彼时已经铺上水泥路,水泥路在竹林中弯来绕去,路两边的竹林里春笋正在拔节生长,长短参差,密密麻麻到处都是。竹林被风吹得沙沙作响,在林外的阳光映衬下,竹林中显得昏暗起来。</p><p class="ql-block"> 也不知转了多少弯,当转过村口的那个弯时,一个村子的图景就展现在眼前了。村子处在山凹里,房屋依坡而建,高底错落,许多是土木结构的吊脚楼,也有几座显得比较新的房子格外耀眼,在村中可谓鹤立鸡群。</p><p class="ql-block"> 村中的房屋在山凹中逐级而上,石砌的台坎层层高垒,石台阶左右穿叉。房屋大多两层,有的下层是泥土墙,二层是木屏楼房,也有的两层都是木屏房,往往是一家门前的檐廊就与前一家的屋顶齐高;有些村民坐在门前或走廊上闲聊;有些木屏房已非常破旧,吊脚楼东倒西歪危立着。在房前屋后,还种了许多李树、梨树、柿子树、芭蕉树、枇杷树等。在最高处的一座房屋门前的廊檐上,坐着五、六个老人在聊天,见了我们,都纷纷站起来看着我们。走上了一段台阶,横路过去的屋门前有两个老人在闲谈,我们就走上前和老人聊起来。在闲聊中,得知村里的男人都是罗姓,始祖原是连城坑子堡人,于清中叶时期迁移而来开基立业的。如今村里的青年人都到山外城里打工了,剩下的都是中老年人和小孩。 </p><p class="ql-block"> 坐了约十来分钟,我们走出屋子,向屋子边的梯田田埂走去,梯田就在村子的旁边,一层层成弧形绕着。站在梯田的田埂上,一眼可望见数十里的山波峰浪,很是壮观!梯田下有几棵粗大的柿子树,树上挂着无人采摘的红柿子,像红灯笼般缀在枝条上,给寂静的山村频添一丝热闹的喜气;树下满地都是掉落的柿子,果酱炸裂一地,吸引很多虫蚁和鸟儿来吃。村子下,有一片的杂木林,林中有一棵红豆杉,须二人才能合抱。</p><p class="ql-block"> 网友是摄影人,这次还特意带了位还在上大学的美女学生来作摄影模特。在残破的古屋边,台阶上,走廊上任我们指导,摆出各种姿势供我们拍摄。这是个很聪慧的女孩,只要稍微点拨,她就能展现出得体的姿势和表情,与周边的环境表现出颇有韵味的协调,使我们拍摄出满意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中午,我们的午餐安排在一座很有特色的木质泥瓦结构的老屋里吃。老屋就处在村口,老屋分二层,依坎而建;底层是关牛羊鸡鸭和放农具杂物的,二层才住人。二层是不要从一层楼梯就可以从坎路上进去的。二层的窗户地下就是村庄的主路。窗户是木框的。我们在二楼吃饭,望着窗外的屋瓦和远处的群山和窗边的绿树,感觉别有韵味。</p><p class="ql-block"> 那位穿着连衣裙,美丽时尚的女孩,也在窗口摆出各种姿势和表情,衬着反差极大的古屋,也让我们拍摄出许多古韵与时尚交融,具有别致意味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这个村庄中拍摄了不少作品。太阳即将慢慢隐入到山后了。从村庄的高处人家门口,远远望向东边连绵的山波峰浪,正在一片灿烂的亮光中。</p><p class="ql-block"> 走到村中,几个挑着柴的老人正从台阶上下来。我们闪到路边,让他们挑柴而过。看他们年纪都不少了,就问他们,前面的那位回答道:“我76了,他们比我大,后面的已经81岁了!”看着他们矫健的步伐,我们都震住了!这哪像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啊!</p><p class="ql-block"> 走出村庄,回头望去,只见村子后的竹林在夕阳的照射下,竹叶显出微黄和深绿的层次来。林下的村庄房屋高低排列,明暗分明,像是贴在山壁上似的,俨然一幅美丽的山村画卷!</p><p class="ql-block"> 第三次进倒湖村,是带了电视剧《绝命后卫师》剧组的导演和美术等创作人员来的。因为他们需要古朴破旧的山村作为拍摄场景,我就给他们介绍了倒湖村,他们就让我带来看看了。看了之后,他们对山村的村容村貌是肯定的,但问题是,太过于偏僻,交通不便,就只好放弃了。</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