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痕之间——读《裘国强朱迹》有感

筑路人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翻开《裘国强朱迹》,一方方朱红印记跃然纸上,仿佛能听见刻刀在石上游走的沙沙声,感受到印泥在纸上晕开的温度。这位海派篆刻艺术家的刀下,不仅有文字,更有灵魂的轨迹,不仅有技艺的展现,更有一种人生态度的表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下为公”四字,刀法雄浑,布局大气,彰显的是儒家入世的情怀。而“读书”一印,线条干净利落,像是裘先生对知识的虔诚态度——唯有读书,方能明理。最耐人寻味的是“旧时月色”,它带着淡淡的怀旧气息,仿佛在说: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有些东西,如月光般永恒。这三方印恰似三棱镜,将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光谱析解分明——家国情怀、手不释卷与人文乡愁,在此交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视线移至"作个闲人"、"随缘"、"偶然乘兴"这几方印时,节奏忽然轻快起来。裘先生在这里展现的不是消极的避世,而是将生活提升至一种圆融通透的境界。人生不必总是紧绷,偶尔“闲”下来,反而能看清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作个闲人"的"作"字用得好,暗示这是一种主动选择而非被动接受的状态。"偶然乘兴"更加妙,它捕捉了那些不期而遇的快乐——或许是一杯茶、一本书,又或是一场突如其来的远行。生活之美,往往就在这些不经意的瞬间。在效率至上的今天,这些印章像是一个个温柔的抗议,为匆忙的现代人提供了另一种生活范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打动我的莫过于那些印的阳刻与边款的阴刻形成奇妙的对应。"为而不争"是一种看似柔弱实则坚韧的处世哲学。裘生先的刀工在此处尤为内敛,既有阳文的肯定,又有阴文的退让,蕴含着惊人的力量。"举头望明月"则突然将视线引向高处,让琐碎的日常有了诗意的出口。而“为善”“聊以自娱”“乐天”三印,更是裘先生的点睛之笔:行善不必张扬,艺术只为自娱,人生终究要乐天知命。这些印章,像是一位智者的低语,道破了艺术创作最本真的动机——不为名利,只为心灵的那份欢喜。这种创作态度在功利主义盛行的社会,犹如一股清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那些肖形印——“狗”“猴”“蝙蝠”,都显得格外生动,展现了裘先生不为人知的幽默与童真。狗印憨态可掬,猴印机灵调皮,蝙蝠印(谐音“福”)则带着吉祥的寓意。这些形象让他的篆刻不再局限于文字的表达,而是多了几分生活的情趣。也许,这正是裘先生的另一面:他不仅是一位严谨的艺术家,更是一个懂得在艺术中寻找乐趣的人。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裘先生以刀为笔,在坚硬的石料上勾勒出柔软的思绪,将千年文化基因注入当代审美体验。他的印章,有的厚重,有的轻盈,有的庄重,有的诙谐,它们共同构成了一部微型的生命哲学。我们既渴望“天下为公”的宏大意义,又难以割舍“作个闲人”的私密幻想;既努力“为善”,又需要“聊以自娱”;既理性规划人生,又期待“偶然乘兴”的惊喜。裘先生的印章艺术之所以动人,正因为它以最简约的形式容纳了这些复杂的张力。可能,人生的智慧就藏在这些印痕的阴阳变化之间——知道何时凸现,何时隐退;何时坚持,何时放手;何时为社会,何时为自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合上书页,那些朱迹仍在脑海中浮动,如同黑夜中的萤火,明明灭灭。在这个数字虚拟日益取代实体体验的时代,这些手工雕刻的印章反而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真正的精神生活,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能否像裘先生的刀法那样,在方寸之间,刻画出属于自己的完整世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