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写在正文之前<br> 适时的“9.3”阅兵,凝固民族记忆的纪念,警示后世勿忘国耻。“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向3500万为国捐躯的英雄致敬。<br><br> 历史是一面镜子,照见过去的伤痛,也映出未来的方向。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明的进程中,既有过“万国来朝”的辉煌,也经历过“山河破碎”屈辱。那些刻在民族记忆里的国耻,不是仇恨的种子,而是警示的钟鸣。唯有铭记,方能自強;唯有自强,方能振兴。<br><br> 历史的伤痕:不能忘却的国耻记忆<br> 1840年,英国的坚船利炮轰开了清朝闭关锁国的大门,《南京条约》的签订,让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此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火烧圆明园、甲午战争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八国联军侵华的“庚子国难”……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像枷锁般束缚着民族的发展。数千万同胞在战火中流离失所,文化典籍在劫掠中化为灰烬。这些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数字,而是无数家庭支离破碎的血泪,是一个古老文明被践踏的尊严。<br> 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十四年浴血奋战中,3500万同胞伤亡,4200万难民无家可归,大量城市被战火摧毁。南京大屠杀中30万手无寸铁的贫民遇害,这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这些国耻,是民族基因里的痛,更是刻在骨子里的警训:落后就要挨打,软弱就要受辱。<br><br> 抗争的脊梁:民族精神的永恒传承<br> 国耻面前,中华民族从未屈服。从“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林则徐到“马革裹尸还”的关天培;从“拼将十万头颅血”的秋瑾到“尽忠报国”的张自忠,无数仁人志士以生命诠释着抗争的脊梁。1841年的虎门之战中,62岁的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身中数弹仍持刀拼杀,最终与400余名守军全部殉国,衣甲上的弹孔与刀痕,刻着“宁为玉碎”的血性;1941年的枣宜会战,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率部与日军激战九昼夜,在身中七弹的最后时刻仍高呼“杀敌报国”,用热血践行了“我死则国生”的誓言。<br> 抗日战争中,从平型关大捷到百团大战;从狼牙山五壮士到八女投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民族抗战,凝聚起“一寸山河一寸血”的磅礴力量。这些抗争,不仅是对侵略者的反击,更是对民族尊严的捍卫。我们可以被打败,但绝不会被打跨;我们可以暂时落后,但永远不会失去崛起的信念。历史证明:国耻从未压跨中华民族,反而激发了更強烈的民族凝聚力。从“两弹一星”元勋隐姓埋名的奉献,到改革开放创业者敢为人先的拼搏,这种“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始终是民族复兴最深厚的底气。<br><br> 时代的召唤:振兴中华的使命与担当<br> 今天的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科技实力进入新型国家行列,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国已建成小康社会。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际形势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部分国家以“国家安全”为名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芯片制造设备,高端光刻机,航空发动机等关键领域仍然存在“卡脖子”难题;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低端产业向外转移与高端产业回流形成“双向挤压”;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台海、南海等周边安全挑战复杂多变。这些现实挑战,正是历史“落后就要挨打”警示的当代延伸。<br>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面对国际竞争的“没有硝烟的战场”,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更具体、更紧迫:在安徽合肥的“科技岛”,90后量子计算团队用十年时间突破量子芯片封锁技术,让“中国量子”领跑全球;在贵州“天眼”基地,青年工程师们昼夜守护“中国天眼,”用精确观测为人类探索宇宙边疆;在四川大凉山,“95后”驻村书记带领村民发展特色农业,用青春汗水书写乡村振兴的答卷。正如“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所言:“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在于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终身。”当“强国有我”从口号变为行动;当每个岗位都成为为振兴中华的“战场”时,我们就能在国际竞争中突破重围。<br> 历史不会因时光流逝而消失,国耻更不会因岁月更迭而淡化。铭记!是为了不让悲剧重演;振兴!是对历史最好的告慰。从“站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从未如此清晰过。让我们以历史为鉴,以壮志为剑,在铭记国耻中凝聚力量;在应对挑战中锻造实力;在振兴中华中书写新的辉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