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陘縣秀林鎮張家莊村

建设沈阳

清順治年間,張世昌从梅莊遷此建村立莊。民國20年,属五區第五鄉管辖。1953年,属四區管辖。1988年至今,归秀林鎮管辖 。<br> 張家莊村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秀林鎮,東与河應村为邻,南邻蒼岩山鎮,北邻東山村,西与牛王廟村、梅莊村两村接壤。人口面積:现有213户,678口人,區域面積3.8平方公里。<br> 張家莊村隐匿於青山綠水間,有“鄉村大院”,遊客們可以在此露天而坐,欣赏壮美太行的自然風光。村内的古民居保存较为完整,以明清老院为主,有40多处,最具風格的有20多处,石頭砌成的古道,古朴秀雅的明清古民居院落,書寫着村莊600年的滄桑 。<br> 張家莊村衛生室。 古戲台【在旧村中部,北100米为井元公路,面闊三間,西侧后期增加一間。通面闊7.90米,進深两間,通进深6.70米,建筑面積53平方米,高台式建筑,臺高1.5米,用毛石无规则垒砌,青石做阶条石,六架梁,悬山式卷棚頂,筒板瓦屋面,出檐椽,飞椽,有如意滴水,兽头瓦当,两侧为瓦条脊,有排山勾滴,木博缝板。据附近觀音廟内碑文記載戯薹建於清代。】現在看見的為在原址上新修的古戲台。 張家莊村汽車站。 關帝廟【在老村,坐北朝南,面三進一,两格扇木門,两次間為玻璃窗。水泥砂浆抹墙,砖木結構,單檐布瓦硬山顶,中脊兩端有仙人騎鶴,廟内供臺上摆放大小七尊神像,包括觀音一尊,關帝四尊,其它两尊,鞋两双。】<br> 觀音堂【在村中,坐南朝北,面闊三間,進深一間,磚石木結構,爐灰渣水泥頂,明間單門,兩次間玻璃窗,門前有兩棵松樹,廟門西側立:清乾隆二年岁次丙辰亥月已末十九日*午观音堂石碑一通、】<br> 老母廟門北侧立有;二零二三年十月二日重建文化舞台碑記、背面为;重修文化舞台碑記石碑一通、碑高1.415米,宽0.602米,厚0.097米。碑座长0.70米,宽0.40米,高0.185米。<br> 红星渡槽【綿右渠始建於1958年,比林縣紅旗渠開工早兩年,共劈開山頭300多座,跨越溝谷400餘條,總長1868公里,使二十個鄉鎮17.5萬畝農田受益。綿右渠凝聚著20萬治水大軍20餘年的智慧、汗水及生命,塑造了井陘人民“自带干粮自带菜,施工工具自己带”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高地,被譽為“生命渠”“幸福渠”“太行第一渠” 。<br> 紅星渡槽為綿右渠第二階段的重點工程。位於張家莊村槐樹岩,東西走向,長55米,寬4.8米,高7.3米,為三孔石弦拱,淨跨度14.5米,渠道斷面底高3米,墻高2.3米,過時流量4m3/秒,1974年11月動工,1975年5月竣工,由河應村施工連施工。渡槽題字出自著名書法家趙德芳之手。】<br> 東风渡槽:綿右渠東風渡槽,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秀林鎮張家莊村麻地溝,南北走向,長75米,宽4.8米,高11.2米,為4孔石弦拱,净跨度14.5米,渠道断面底宽3米,墙高2.3米,过水流量4立方米/秒 。<br> 1974年11月動工,1975年5月竣工,由馬村施工連施工,其名取自毛主席詩詞“不是東風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東風” 。<br> 如今,作为綿右渠第二阶段的重点工程,綿右渠共劈开山頭300多座,跨越溝谷400余條,总長1868公里,使20个鄉鎮17.5万亩农田受益,而東風渡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引水灌溉作用,凝聚着众多建設者的智慧与汗水,也体现了井陘人民“自带干粮自带菜,施工工具自己带”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精神 。<br> 東風渡槽被改建为景觀“多彩之渠”,成为井陘太行天路東段的精神制高点和最佳觀景點,与太行天路精神相融合,不仅是當地農业发展的歷史見證,也成为了重要的旅游景觀,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參觀、打卡、留念 。<br> 影壁。 街巷。 磚雕墀頭。 村委會旁邊的“彥軍”饭店,老夫妻和他們的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