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饿死不吃军粮</p><p class="ql-block">——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诗画创作之一</p><p class="ql-block">图/文:雪奇</p> <p class="ql-block">咏饿死不吃军粮无名女士(1)</p><p class="ql-block">雪奇</p><p class="ql-block">小脚翻山送米粮,</p><p class="ql-block">忍饥抗敌志如钢。</p><p class="ql-block">宁将性命换军需,</p><p class="ql-block">饿死决不食军粮。</p><p class="ql-block">寒星堕野身作烬,</p><p class="ql-block">来凤松涛泣国殇。(2)</p><p class="ql-block">青史未镌名姓在,</p><p class="ql-block">春风岁岁扫碑芳。(3)</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1)饿死不吃军粮,来源于云南腾冲国殇墓园的“饿死不吃军粮”雕像,定格了一位无名妇女在为抗日前线送军粮途中饿死却未动一粒军粮的悲壮瞬间。雕塑原型源于真实历史事件,但她的真实姓名却已湮没于茫茫岁月中,史料中并未留下她的名字。她被认为是滇西抗战中千万无名英雄的象征。</p><p class="ql-block">(2)来凤松涛:国殇墓园位于来凤山北麓,松柏常青象征英灵不朽。</p><p class="ql-block">(3)末句“春风岁岁扫碑芳”,寓意无名者的牺牲已被山河铭记——如今国殇墓园内,3346块将士墓碑环抱纪念塔,而她的雕像静卧其间,与名录墙上10万英名共受后世瞻仰。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创作背景:</p><p class="ql-block"> 2019年 2月8日,参观腾冲国殇墓园时,我被一尊“饿死不吃军粮”的雕像所感动。这尊雕塑记录了一位小脚妇女为前线抗战将士送军粮,却因缺衣少食饿死在途中, 而粮袋中的军粮颗粒未少的故事。导游介绍说,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但遗憾的是,资料中却没有明确记载这位妇女的具体姓名。不过,她叫什么名字,这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她已成为滇西人民为抗战做出的巨大牺牲的无数无名英雄的代表。</p><p class="ql-block"> 1944年全国抗日战争,进行到决战时刻,滇西人民也对日本侵略者开展了大反攻,这期间,腾冲投入民众20万,其中死难约11.5万人,半数以上为支前民夫。因为战争造成青壮年稀缺,老弱妇孺成为运粮主力。她们要翻越海拔3000米的高黎贡山为前线运送粮食,男民夫背60斤,妇女需背40斤粮袋。那个年代的妇女,大部分还都是裹着小脚,行走不正常的放足要吃力得多,而且她们途中仅靠生嚼大米维生。许多人饿毙荒野,尸体与粮袋相伴。“饿死不吃军粮”仅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她是修筑滇缅公路的20万云南民夫代表,是翻越高黎贡山的38000腾冲百姓的代表,是千千万万“以血肉筑长城”的普通人之一员。书法大师、诗人于右任先生在题写国殇墓园“天地正气”时,特将“地”字少写一竖,喻指国土沦丧之痛——而无名妇女以残躯护住军粮的粮袋,不正是重补这“残缺大地”的一粒火种吗?</p><p class="ql-block"> 根据故事情节和塑像,我创作了同题材的这幅水墨拙作,并提《咏饿死不吃军粮无名女士》拙诗一首。以此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p><p class="ql-block">抗日英雄永垂不朽!</p> <p class="ql-block">腾冲国殇墓园的雕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