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农夫看老兵(四)——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

千里骝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看望老兵的志愿者在关爱抗战老兵的行动中彰显了坚定的步伐及执行力。他们都是可靠的二传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去家住隆回县高坪罗洪两镇有好几个老兵。先说说幸福村的邹福恒老人吧。邹福恒是1928年9月出生,1944年入伍,编入国民革命军73军,参加了湘西会战,在新化、隆回一带阻击日军。幸福村在望云山脚下,那个村不太集中,散落在大大小小的山头上。邹福恒的家就是一个山崂,距他家前面有两座屋相隔里把路(方言:就是距离500米左右)。开始没有公路,后来修建一条土路,可以通越野摩托车和手扶拖拉机。土路被手扶拖拉机耕成一道道沟了,摩托车可以沿着那沟骑行,但是汽车可不行了,一次我们端午节前去邹福恒家,是学生谭旭辉开着他的面包车去的。他的面包车地盘还算高,因为他常常开着去下乡送货。可是那天在这条路上陷进去了,那一道道的沟藏着水。那一时间,既不能向前走,也不能往后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好在距此300米的地方有户人家,我们向房东要了十几把稻草。我们将稻草横铺垫在那沟上,然后试着慢慢地向前开,开过了约20米,没想到车子不听使唤,车轮打滑一横,差点掉进了路坎下,车子无法继续开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只好又到这个房东家,向他借了一根可以做衔木的树棒,两个人抬到 车身旁。又搬来几块石头用来做一个支点,运用杠杆原理才将汽车一点一点顶上路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去邹福恒家的路上还有一个老兵顺路,是住在高坪镇里湖村的袁建凡。袁建凡1926年11月出生,1944年2月入伍编入国民革命军90军28师84团警卫排;8月奉团长命令随师部工兵连长董才俊等五人夜炸黄河大桥,成功阻击日军西犯,任务完成后师部嘉奖,提升为警卫排上士文书。1944年9月底,考上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7分校14队学习。因是黄埔毕业生,每年县委统战部也逢年过节前来看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住在高坪镇棠下桥村的袁国珍老人是1922年11月出生,1942年入伍,编入洪江机械化学校,在学校迁徙途中走散后在贵州安顺参加机场修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去邹福恒家的路</span><span style="font-size: 22px;">后来变成了砂石路,下雨天不再打滑了,再后来,这条砂石路变成了水泥路。我们见证了幸福村乡村道路的大变化。</span></p> 下图是袁建凡老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去邹福恒家的路上,虽然有陡坡,难不倒我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看望老兵的路上,可以看到秀丽的山峦,还有小溪流。遇见这样的风景,忍不住停下脚步,拍上几张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去路途远的乡镇带上保温饭锅盛上吃的,到了饭点的时候就走到哪吃到哪,相当于野炊,也是一种乐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遇到路障我们就是工兵,真滴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