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两年前曾去探访过埃及,也参观过埃及国家博物馆,但因时间所限以及语言文字方面的缺失,参观埃及国家博物馆的收获极微,就大致知道埃及的木乃伊与石刻非常具有艺术水平与科学道理,具体情况就难以说清楚了。知道此次埃及拿出珍贵的古埃及文物在上海举办为期13个月的古埃及文明展,就想去补个课,相信举办方为了服务(主要)中国观众,一定会有措施解决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但因需网上预约等诸多因素所碍,迟迟不得成行。眼看展期将至,挤个空贸然前往上走博物馆,一开始因没预约被拒绝,但不气馁,再至另一排队口询问,那个年纪50左右的先生见我上了年纪,就告诉我,超过65岁的老人,不以当场买票入内参观,经其指点,顺利进入上博馆内。</p> <p class="ql-block">一进入上海博物馆内,就见人头攒动,犹如40年前自学考试报名听课与考试时的拥挤情景,比埃及国家博物馆的观众多大多了…此次上博埃及展“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共有788件展品,分为492组 ,其中233件来自萨卡拉地区。展品包括图坦卡蒙、阿蒙涅姆赫特三世以及拉美西斯二世等法老雕像,成套木乃伊棺,女王金饰以及萨卡拉地区新发现的彩绘木棺、动物木乃伊等 。这些文物中超过95%为首次来到亚洲 。展览自2024年7月19日开展,将于2025年8月17日结束。</p> <p class="ql-block">两年前在埃及国家博物馆大门前的留影。</p><p class="ql-block">本拙作中的黑白照片均是两年前在埃及国家博物馆所拍</p> <p class="ql-block">法老的国度从古埃及形成开始介绍古埃及历史,主要就是介绍比较出名的国王,通过介绍国王顺带介绍了古埃及国家。古埃及划分“上埃及”和“下埃及”的核心标准是尼罗河的流向与地理特征。 以尼罗河上下游为基础,而非地图的上下安排,因地图的正常布置是上北下南,但尼罗河自南向北流经埃及,因此上埃及指尼罗河上游的南部地区,从地图上看就是在图下面,大致从今天的开罗以南至阿斯旺(包括卢克索等地)地形以狭长谷地为主,两岸是沙漠,农业依赖尼罗河灌溉。下埃及指尼罗河下游的北部地区,从开罗向北至地中海沿岸,地形以尼罗河三角洲平原为主,水网密布,土地肥沃。 辅助标志是自然与文化差异,两地因地理环境不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上埃及的象征是“莲花”和“秃鹫”,王冠为白色(白冠)下埃及的象征是“纸莎草”和“眼镜蛇”,王冠为红色(红冠)。约公元前3100年,上埃及国王美尼斯(或纳尔迈)征服下埃及,统一全国,象征统一的“双冠”(红白合璧)成为古埃及王权的标志,但其地理划分的核心始终基于尼罗河的流向与地形差异。</p> <p class="ql-block">此为古埃及五千年前的文物,可以说古埃及当时的文明程度是相当高了。古埃及与现代埃及并非一脉相承,两者在文化、语言、宗教等核心层面存在显著断裂。古埃及和现代埃及的历史分界线通常以7世纪阿拉伯帝国征服埃及为标志,这一事件是古埃及文明终结、阿拉伯化埃及形成的关键转折点。公元641年,阿拉伯军队击败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占领埃及。此后,埃及逐渐经历了语言阿拉伯化、宗教伊斯兰化的过程:阿拉伯语取代科普特语成为主流语言,伊斯兰教取代基督教(及更早的古埃及多神教)成为主要宗教,阿拉伯文化逐渐主导埃及社会。这一转变使埃及从属于古埃及文明的历史序列,转入阿拉伯文明主导的历史阶段,因此被视为两者的核心分界线。</p> <p class="ql-block">为了彰显中的厚重历史,中方也展出了我国出土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复活的奥赛里斯像</p> <p class="ql-block">奥赛里斯三神像</p> <p class="ql-block">奥赛里斯头像</p> <p class="ql-block">奥赛里斯站像</p> <p class="ql-block">象牙标签</p> <p class="ql-block">鹰形挂坠项链、甲虫护身符</p> <p class="ql-block">阿蒙涅姆赫特三世像</p> <p class="ql-block">带有图特摩斯一世王名和神灵祷文的横梁</p> <p class="ql-block">瓦赛特项圈</p> <p class="ql-block">哈特谢普苏特跪像,哈特谢普苏特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十八王朝的著名女法老,也是古埃及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女性统治者之一,她是法老图特摩斯一世与王后之女,图特摩斯二世的同父异母妹妹兼妻子(古埃及王室常通过近亲婚姻巩固权力)。图特摩斯二世去世后,其与侧妃所生之子图特摩斯三世年幼,哈特谢普苏特以摄政太后身份掌权。约公元前1478年,她突破传统,正式加冕为法老,与年幼的图特摩斯三世共治,后逐渐独揽大权。她的统治以和平稳定为特点,注重内政与经济发展,而非军事扩张。通过巩固官僚体系、依靠亲信(如首席大臣森穆特)维持政权,有效稳定了国内秩序。最著名的政绩是组织了前往蓬特(今索马里至也门一带)的大规模贸易远征。船队带回了黄金、香料、象牙、木材和珍奇动植物,极大丰富了埃及的财富,也提升了她的威望。此外,她还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促进了经济繁荣。在底比斯西岸为自己修建了宏伟的停灵庙——哈特谢普苏特神庙(本人两年前去过,建筑较雄伟),该建筑依山而建,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是古埃及建筑艺术的杰作。她还修复了因战乱受损的神庙(如卡纳克神庙)古埃及法老传统上为男性,哈特谢普苏特为巩固统治,打破性别传统,并在多处铭刻铭文,宣传自己的统治合法性。宣称自己是阿蒙神的女儿,出生时便被神选定为统治者,在铭文和浮雕中强调神对她的“授命”。形象男性化,以弱化性别特征,强化王权象征。她的统治持续约21年,晚年可能逐渐让权给成年的图特摩斯三世。她去世后(约公元前1458年),图特摩斯三世下令抹去许多关于她的记载:凿毁她的雕像、刮除她的名字,甚至在神庙中用自己的名字覆盖她的痕迹。这一行为的动机至今存在争议(可能是为了恢复男性王权的正统性,或消除潜在的政治威胁)。她的陵墓(KV20)最初与父亲图特摩斯一世合葬,后被移动。2007年,考古学家确认开罗博物馆中一具编号为“KV60”的女性木乃伊即为哈特谢普苏特,通过DNA检测和骨骼分析证实了其身份。哈特谢普苏特的统治时期是古埃及的黄金时代之一,她以和平手段推动了国家的繁荣,其独特的性别身份和政治智慧使她成为古埃及历史上不可替代的人物。尽管曾被刻意从历史中“抹去”,但随着考古发现的推进,她的故事逐渐被还原,成为古埃及文明中极具传奇色彩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泰伊王后站像,泰伊王后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十八王朝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的大王后,泰伊约出生于公元前1398年,是艾赫米姆人,其父是势力强大的大臣尤亚,母亲图雅是当时哈托尔的歌手,她并非王室成员,但也不是普通平民。泰伊有一个哥哥阿农,还有可能是法老伊特努特-阿伊与大臣安恩的姐妹。泰伊在11岁(约公元前1387年)或12岁(约公元前1386年)时嫁给了阿蒙霍特普三世,二人婚姻被纪念性圣甲虫铭文所记载。泰伊与阿蒙霍特普三世育有多个子女,包括儿子埃赫那吞,女儿伊西斯等。泰伊是埃及历史上首位与法老在官方雕像和纪念碑中并列出现的王后,她活跃于帝国的外交事务中,在阿蒙霍特普三世统治期间,泰伊在宗教仪式上的角色愈发重要。阿蒙霍特普三世去世后,泰伊与埃赫那吞曾有过一段时间的共治。她的儿子埃赫那吞推行阿吞神崇拜,泰伊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或影响了这一宗教改革,泰伊王后的形象和故事成为古埃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和宗教状况,其雕像现藏于开罗博物馆、巴黎卢浮宫、柏林新博物馆等多地。</p> <p class="ql-block">阿蒙荷太普一世碑</p> <p class="ql-block">阿蒙荷太普二世坐像</p> <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像,拉美西斯二世(约公元前1303年2月21日-公元前1213年7月)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的第三位法老。公元前1285年,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交战于卡迭石,双方投入大量兵力,虽未分出胜负,但此役影响深远,是古代军事史上的重要战役。他进行了一系列针对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的远征,经过多年战争,巩固了埃及在巴勒斯坦和南叙利亚的统治,确保了埃及边境的安全。政治上在三角洲东部建立了培尔—拉美西斯城并指定为新首都,促进了当地的发展,也为埃及的军事和政治活动提供了新的中心。约公元前1259年,埃及与赫梯缔结了银版条约,这是人类现存历史上的第一个和平条约,结束了两国多年的战争状态,建立了和平与友好的关系。大肆建造神庙。 完成了父亲塞提一世的葬祭庙,修建了自己的底比斯拉美西斯二世葬祭庙,为卢克索神庙扩建了庭院和塔架,还完成了卡纳克神庙的巨大柱廊大殿。在努比亚建造了至少六座新神庙,包括著名的阿布辛贝勒神庙。修建了无数自己的巨大雕像和方尖碑,仅塔尼斯一处就修建了至少14座方尖碑,另外还有三座方尖碑在罗马,卢克索修建的两座方尖碑中,有一座现在巴黎。拉美西斯二世有着众多妻妾,拉美西斯二世有8位皇后还有几十个妃子,妻妾中甚至包括他的1个妹妹和3个女儿。他拥有超过100名子女,其中12个有合法继承权的儿子都先他逝世,最后由第十三个儿子麦伦普塔赫继承王位。</p> <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与两女神像</p> <p class="ql-block">某王后斯芬克斯像</p> <p class="ql-block">图特摩斯三世坐像</p> <p class="ql-block">阿蒙神妻舍普恩威瑞特二世像,阿蒙神妻在古埃及宗教和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阿蒙神妻这一神职最早出现于古埃及的第十王朝与十二王朝,当时由非王室妇女担任,服务于闵、阿蒙与普塔等神祇。新王国时期,国王为向阿蒙神庙渗透,任命王室女性担任阿蒙神妻,该职位逐渐成为阿蒙神最高女祭司的头衔。到了第三中间期,阿蒙神妻的政治权力达到顶峰。阿蒙神妻的宗教职责是作为阿蒙神在人间的配偶,阿蒙神妻要参与各种宗教仪式,扮演重要的宗教角色,如在卡纳克神庙的祭祀活动中主持仪式、为阿蒙神供奉祭品等,还被认为能通过神谕传达阿蒙神的意志。</p> <p class="ql-block">国王头像</p> <p class="ql-block">舍尚克二世与阿蒙神像</p> <p class="ql-block">纳芙蒂蒂头像,1912年,德国考古学家路德维希·博尔夏特团队发现了纳芙蒂蒂雕像,被认为雕刻于公元前1345年,作者是雕刻家图特摩斯。该雕像长约47厘米,重约20千克,材料主体是石灰岩,表层覆有彩绘的灰泥。纳芙蒂蒂被认为是古埃及最美的王后。</p><p class="ql-block">纳芙蒂蒂(约公元前1371年-约公元前1330年)是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埃赫那吞的王后,纳芙蒂蒂从小在后宫长大,大约15岁时与埃赫那吞成婚,成为埃及最具权势的女性君主之一。埃赫那吞称王十二年之际,她启用新名字“安柯赫普鲁拉·内芙尔娜芙鲁阿吞”。她辅助埃赫那吞发动宗教改革,自创太阳教,独尊太阳神阿吞,为削弱祭司权力,他们迁都阿玛纳,在新都纳芙蒂蒂与埃赫那吞平起平坐,共同执政。公元前1336年埃赫那吞离世,因图坦卡蒙年幼,纳芙蒂蒂摄政数年,后改名安柯·赫普鲁拉·斯蒙赫卡拉。但几年后,她神秘失踪,其名字也从历史文献中消失。她推动宗教改革,纳芙蒂蒂和埃赫那吞的宗教改革,使阿蒙祭祀集团和地方世袭贵族势力被削弱,自由民地位提高,加强了中央集权。在她统治时,提高女性地位,便古埃及女性和男性享有平等权,可在集市交易、参与战争、获得同等劳动报酬。</p> <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巨像,被埃耶和赫伦布挪用。图坦卡蒙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十八王朝的法老,约公元前1327年,9岁的图坦卡蒙加冕成为法老,后迎娶了他的姐姐埃赫森娜蒙,古埃及人受当时认知所限,为了保让我们法老血统的纯正,不准迎娶纸等级的女子,对乱伦还没意识到。他本名为“图坦卡吞”,意为“阿吞的形象”,后来改名为“图坦卡蒙”,意为“阿蒙的形象”,象征着他对阿蒙神的重新信仰。因年幼登基,埃及主要由两位宰相把控。统治期间,卡尔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进行了大规模建筑工程,埃及还在努比亚和叙利亚进行了军事战斗,但他可能未亲自参与。墓葬位于尼罗河西岸帝王谷的KV62号墓,处于山谷墓区手掌形状的中心区域。1922年11月4日,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在英国贵族乔治·卡尔纳冯勋爵的资助下发现图坦卡蒙墓。该墓在三千年时间内从未被盗,出土了大量珍宝,震惊西方世界。据称价值超过10万亿美元。出土文物中包括著名的黄金面具、由22K金打造的图坦卡蒙棺木、放置在墓室门两侧的守护者雕像、覆盖着浮雕金片并镶嵌玻璃膏和半宝石的礼仪王座以及代表当时高超工程技艺水平的图坦卡蒙战车等。2008年,埃及考古学家扎西·哈瓦斯团队通过DNA检测技术研究发现,阿蒙霍特普三世是图坦卡蒙的祖父,其生母是阿蒙霍特普三世和提耶王后所生,也是法老阿蒙普特四世的亲妹妹,即图坦卡蒙是亲兄妹所生 。其死因一直是考古学界研究争论的焦点,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包括死于家族遗传病、免疫力低下引发的疟疾、战车事故等,也曾一度被怀疑死于谋杀 。</p> <p class="ql-block">带有阿蒙荷太普三世王名的塞赫迈特坐像</p> <p class="ql-block">阿蒙荷太普四世(埃赫纳吞)巨像,距今3300年前</p> <p class="ql-block">此为埃及国家博物馆内的文物,估计也是哪个国王</p> <p class="ql-block">舍本索普度特坐像</p> <p class="ql-block">带有王名的奠基砖</p> <p class="ql-block">伊西斯怀抱荷鲁斯,“伊西斯怀抱荷鲁斯”是古埃及神话与艺术中的经典主题,伊西斯是古埃及神话中的生命、魔法、婚姻和生育女神,她的丈夫奥西里斯被弟弟塞特杀害并肢解 。伊西斯历经艰辛找回尸块,将奥西里斯拼凑起来并使其复活,之后她通过魔法受孕生下了荷鲁斯 。在荷鲁斯成长过程中,伊西斯悉心保护他,助其战胜塞特,最终让荷鲁斯成为埃及的统治者 。“伊西斯怀抱荷鲁斯”的形象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在基督教文化中,圣母玛丽亚怀抱襁褓中的耶稣的形象,就与伊西斯怀抱荷鲁斯的形象有相似之处,被认为可能受到了古埃及文化的影响 。</p> <p class="ql-block">荷鲁斯圣船像</p> <p class="ql-block">黄金索布伊项圈</p> <p class="ql-block">塔沃瑟瑞特王后的黄金串珠项链</p> <p class="ql-block">卡埃姆赫塞特及妻儿彩绘雕像</p> <p class="ql-block">女性站像</p> <p class="ql-block">用石头雕刻而成的房屋胜雕像</p> <p class="ql-block">彩绘太阳船模型</p> <p class="ql-block">仆人酿啤酒像,古埃及是最早掌握用发酵酿造啤酒的国家,他们在酿造中更多使用了小麦。看看当今世界,谁还会愿意消费埃及出产的啤酒?古埃及的王族与贵族异想天开,死了还想喝啤酒</p> <p class="ql-block">怀抱神龛的玛胡赫跪像</p> <p class="ql-block">军队指挥官像</p> <p class="ql-block">普塔大祭司夫妻像</p> <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内的人物胜雕像</p> <p class="ql-block">雕像制作过程浮雕</p> <p class="ql-block">国王和王后头像双面浮雕板</p> <p class="ql-block">人形及手的浮雕板</p> <p class="ql-block">彩绘石碑</p> <p class="ql-block">彩绘石碑</p> <p class="ql-block">森奈穆特与公主奈芙尔垃方雕</p> <p class="ql-block">包金朱鹭像</p> <p class="ql-block">狒狒型图特像,图特为神,分管月毫、医学等事务</p> <p class="ql-block">阿赫孔苏之子霍尔的方雕</p> <p class="ql-block">舍本索普度特坐像</p> <p class="ql-block">双蛇狮鹫饰板</p> <p class="ql-block">斯芬克斯像</p> <p class="ql-block">荷鲁斯神,荷鲁斯为王权的守护神,荷鲁斯的两个翅膀将国王护在中间,象征荷鲁斯是能够保护王权的</p> <p class="ql-block">这些小动物也是神</p> <p class="ql-block">伊奥尼特女神坐像</p> <p class="ql-block">三种文字石碑,原件现存大英博物馆,埃及来展的这块石碑也可算稀世珍宝</p> <p class="ql-block">黄金面具与手套,古埃及谢已有如此的工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鹰形护身符</p> <p class="ql-block">金字塔形碑</p> <p class="ql-block">距今3200多年前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该石碑为埃及国家博物馆内的文物,历史更久远,那时还没形成文字,是用图形来纪事的</p> <p class="ql-block">荷鲁斯之眼</p> <p class="ql-block">彩绘萨布提盒子与木制的萨布提俑,萨布提俑是陪葬品。中国与之柏隔万里,在古代都想到要陪葬俑,只是中国的陪葬俑更逼真,难道是文明发展的必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这个著名的黄金面具被考古学家称为“无与伦比的稀世珍宝”。面具装嵌青金石和其他宝石,重达11公斤。珍藏于埃及国立考古博物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埃及国家博物馆的镇馆文物之一,本照片是在恶劣环境条件下所拍,如此重要的文物是不可能来上海展览的。</span>这件曾经用在图坦卡蒙脸上的金制面具,放置在开罗博物馆展室正中间,灯光打在上面,闪烁着耀眼的光芒。重达11公斤的纯金面具镶有各色宝石,造型简洁,线条凝炼,完全按图坦卡蒙生前的原型塑造(古埃及人认为只有这样,神灵才能认出他,助他复活)。面具上的图坦卡蒙颔粘假长须,胸戴多彩项链,额上佩戴埃及的保护神秃鹫和神蛇,青春勃发,生气盎然。</p> <p class="ql-block">此为复制的黄金面罩,专为宣传所用</p> <p class="ql-block">古埃及发明的一种纸,历史比我国要早,但因工艺原料的因素,无法大规模生产,因此还是认为是中国发明了造纸</p> <p class="ql-block">辛努富尔特一世雕像头部(被拉美西斯二世挪用)</p> <p class="ql-block">带有较多王各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串珠项圈</p> <p class="ql-block">黄金花冠,带有塞提二世和塔沃瑟瑞特王后的王名,距今有3200年许,那时候古埃及的黄金制作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了</p> <p class="ql-block">赫伦布供奉凯普利碑</p> <p class="ql-block">古埃及早期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此为埃及国家博物馆的重要文物之一,明显地精致</p> <p class="ql-block">出土于泰伊王后的父母尤亚和图雅墓葬的木椅与拖鞋,椅子相较埃及国家博物馆的椅子,质量要差好多</p> <p class="ql-block">尤亚的木制萨布提俑</p> <p class="ql-block">女性站像</p> <p class="ql-block">男性坐像及妻儿像</p> <p class="ql-block">阿蒙神头像,距今3500年左右</p> <p class="ql-block">塞赫迈特女神坐像护身符</p> <p class="ql-block">厕所座圈,材质是石头,好在埃及没有冷天,否则冷天如何使用。也算是因地制宜了</p> <p class="ql-block">木乃伊头饰,古埃及的头饰并非与棺椁中的木乃伊面容一致,都是以年青貌美为制作标准,因为他们认为死去之人要转世投胎又成为新人,故要有美好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木乃伊面具</p> <p class="ql-block">木乃伊棺椁</p> <p class="ql-block">人形棺椁</p> <p class="ql-block">鹰头人身棺木</p> <p class="ql-block">牛犊的雕像出土于萨卡拉地区,萨卡拉是埃及尼罗河西岸的沙漠地区,是古埃及最重要的考古遗址之一,是古埃及最古老都城孟菲斯的核心墓地,是早王朝和古王国时期法老、贵族和官员的埋葬地,见证了古埃及多个王朝的兴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被视为古埃及“记忆的原点”和“历史的开端”。萨卡拉有许多保存完好的贵族墓,如提伊墓,其壁画展示了古埃及的农业和宗教活动等,对于研究古埃及社会生活具有重要价值 。2018年以来,埃及本土考古队在萨卡拉有诸多重大发现,如埃及最大的动物木乃伊墓地、最完整的木乃伊作坊、萨卡拉地区目前所见唯一的猫神庙遗址,以及数十座地下墓室中上千个完整的彩绘木棺,2020年萨卡拉的相关考古发现入选当年世界十大考古发现。</p> <p class="ql-block">制作木乃伊的工具之一</p> <p class="ql-block">猫作为神,将其制作成木乃伊,这些是出土的木乃伊。为何将小动物制成木乃伊,除了作为神之外,还有就是制作成本低且速度快</p> <p class="ql-block">动物的雕像,古埃及盛行将各种动物作为神来拜</p> <p class="ql-block">网上有人提出问题:古埃及文明展是否值得一看?见仁见智,本人觉得有看头,要不然不会已参观过埃及国家博物馆后再跑一趟上海博物馆。对去过埃及博物馆的人来说,最起码万起到拾遗补缺的效用,对从未援触过古埃及文物者来说,那就更有必要看一下了,至于对历史古文明不感兴趣者,那就另当别论了;对于欲去埃及旅游者,值得提前热热身,通过实地了解,可以增进感性认识,不至于真到埃及国家博物馆是一无所知。</p><p class="ql-block">本拙作匆忙作出,望得到斧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