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蛇年仲夏的某日,手机突然响起,一个不熟悉的电话号码映入眼帘。我刚按下接听键,就传来一声“叔叔!”是个女士的声音,她急切地说:“我是你战友的小女儿,爸爸临终时一再嘱咐我,一定要把他去逝的消息告诉您。”听闻噩耗,我一时语塞,悲痛、思念之情难以平复。嘱咐他们姐弟节哀顺变,好好生活,福乐安康,这是你们父亲的最大心愿!</p><p class="ql-block">八一情,思战友。战友享年87岁,退休后居住在北京部队干休所。夫人多年前因病去逝,独自一人生活,由于视力疾病,眼睛早也看不见,腿脚也不方便,站立困难,不能下地走路,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差,依靠保姆全方位照顾。春节时,我俩在电话中互相安慰,相互鼓励,希望好好享受当下的幸福时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同姓同名同学</span></p> <p class="ql-block">战友情深,相识却是在偶然。我俩是同乡,两家距离不远,田野阡陌,中间隔着一道小河沟,两条田埂,却自小不相识。1955年初小考高小,同时被录取在故乡第二小学高小班。开学第一天,老师班级点名呼喊到相同的两个名字,随即决定年纪大的改名。他年龄比我大一点,改单名为“金”,他让着我,从此让我俩相识了。</p><p class="ql-block">高小实行走读和住校相结合的两种读书模式。即:家离学校5里路的学生,三餐回家吃饭,晚自习后在学校住宿;10里路左右的学生实行住读,每周星期六下午放学回家准备柴伙,星期天下午背着一周所需的柴米油盐,三餐自己在学校烧火煮饭吃;家居学校周边同学,三餐回家吃饭,早晨到学校参与早操与晨读,晚自习下课后回家睡觉。</p><p class="ql-block">两年高小,我俩同班读书,冬天夜里特别寒冷。我们走读住校的学生,学校不提供专门的寝室,以一座废弃的旧戏楼临时作为走读住校学生的寝室。戏楼未封闭,冬天寒风凛冽,夜里特别寒冷,地板铺一层稻草当床铺,称地铺。寒冷的冬天,他用自己的被子当垫褥,用我的被子作被盖,我俩睡在一个被筒里度过寒冬。他年长我约5岁,像大哥哥一样给予我很多照顾。我俩同乡、同姓、同名、同班同学,结成了兄弟情缘。</p> <p class="ql-block">1957年高小毕业,我俩都没考上中学。他选择报名参加了志愿军,我年龄仅13岁,只能返乡当农民。1960年他回乡探亲,我正好在县城读速成师范,这是我俩认识以来的第二次相会。1963年冬,我也报名应征入伍参加了解放军,同班同学又同为人民解放军,“八一”情把我俩紧紧联系在一起,天南海北为国戍边守疆。他抗美援朝随部队搬师回国留守北京,后又驻防河南南召县,我随部队驻扎在四川隆昌城。两个同姓同名同为军人互相书信往来,弄得连队文书收发出洋相,“指导员,你的信怎么退回来了啊?”原来参军时他恢复了原名,一时成为连队战士们的笑谈。</p><p class="ql-block">部队实行裁军时,我俩又遇到同样的难题。有军衔时干部退出现役要么服从需要,要么复员回原藉,现在要做到很困难,转业安置更是难上难。他在河南服役,家却安在北京,原藉属于四川。我和他也一样,部队整编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县中队,地方管辖的现役军人,家属工作在南京,京、津、沪及南京属于严格控制转入地区,安置涉及到接纳地区政府,转业名额服从地区分配名额的限制,只好一边安心服役,一边等待政策的改变。</p><p class="ql-block">后来军队和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转业安置,他不好转业,按条件选择退休回北京。对武警干部转业实行放开地区限制,我的转业得到了很好的安置。他退休回到北京与家人团聚,我转业回到南京与家人在一起,北京,南京,我俩成了时代的幸运儿。工作家庭稳定后,很想再见一次面,却因忙于工作或其它原因,几十年未曾中断联系,煲电话粥成为思念的连线。经常在电话中暢谈对少年的回忆,对家乡山水的眷恋,对同学的牵挂,对故土的想念,战友两地情,乐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同乡战友夫妻</span></p> <p class="ql-block">转瞬二十一世纪,我俩年过古稀,终于在北京快乐的第三次相会,非常难得!同乡、同姓、同名、同学同班、同床同铺,甚感快乐多!少年时一起读书,青春年华,梦想飞天;青年同在部队保家卫国,是那么朝气蓬勃的革命军人、年青军官,筑梦建功立业在杀敌战场;古稀之年盼望来相会,仿佛每一步都与地心引力在顽强拼搏。</p><p class="ql-block">青春一晃耄耋了,我们终于在北京第三次相会了。彼时,他已经霜发白头,步履蹒跚,在夫人的搀扶下缓步来到餐厅,一场交谈一场梦,梦里忽还乡,频频回顾恰同学少年!</p><p class="ql-block">交谈中,家乡的一草一木像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在眼前闪现。老家四川盆地东北偶,溯嘉陵江左岸的西部丘陵。那里,没有名山大川,没有平原湖泊;那里,沟壑纵横,排列有序,涧水小河,绕村流淌;瓦屋村舍,修竹茂林,一个幽美的小山村。我家小院在前,他家院子在后,远远望去,只见竹林掩蔽,看不见房屋瓦舍,我们共同怀念那片生我养我、哺育我们成长的沃土芳香!</p> <p class="ql-block">龙年回乡探亲,他来电话要我多打听当年同学们的现状,其中好几个是与他同时参军的。因为当年我年龄小,并不熟悉更多同学,山乡变化巨大,山形地貌多不复存在,读书的学校早以停办,已无从打探消息,感到很遗憾!</p><p class="ql-block">春节曾电话拜年,将了解到的情况向他转告,谁知这竟是我们的最后一次煲电话粥,仅隔数月,战友便驾鹤西游。好战友好同乡已是阴阳两隔,悲哉痛哉惜哉!我也已是耄耋之人,有朝一日,与战友泉台相会,共忆往日时光,回望我们在军旅的高光时刻,乐享人世间的骄傲与自豪,其乐无穷,优哉游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4日于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