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走悦行悦美4:第一次音乐课军团

溪琳

<p class="ql-block">在教育行走的这三年,我经历了好多角色的转变。最开始,我就是张文质老师和小霞老师的小迷妹,来这儿纯粹是个观摩者,看着别人在台上发光,自己在台下默默记着、学着。慢慢的,我成了学员,进了写作班,从学员变成写作班的成员,后来还参与节目表演,甚至当起了节目主持,有一次还客串了玉洁老师的点评嘉宾。这些五花八门的角色,让我实实在在感受到,当老师这活儿,创新的空间太大了,每个人的潜力和魅力都像藏在深海里的珍珠,等着被发现,等着发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而这次教育行走,我迎来了一个全新的身份——少年营的老师。接到小霞老师的邀请,让我担任音乐课老师时,心里那股子荣幸劲儿啊,真是没法说。有些梦想就像在许愿池里漂了好久的纸船,你以为它早就沉了,没想到总有实现的那天。我到现在都纳闷,小霞院长是怎么知道我大学时——当然那都是30年前的事儿了——学的是音乐专业。可毕业后,我就没怎么碰过这个专业,尤其是近一二十年,几乎把那些乐理、旋律都忘得差不多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但小霞老师和张文质老师,就像生命里最懂你的人,还总无条件地信任你、期待你。那天小霞老师就简单发了条微信,说想让我给孩子们上音乐课,我压根没觉得是负担,反倒像突然捡到了丢失多年的宝贝,一股子圆梦的热乎劲儿从心里冒出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要是心里有梦,那就该在教育行走里尽情圆它。就这么几句简单的沟通,我当场就应下了。这次少年营报名特别火,三百多个孩子,分给我六个班。我的任务是给每个班上一节音乐课,还得在这四十五分钟里,帮他们排个能在联欢晚会上演出的节目。说实话,这真不是件轻松活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音乐课、一节课、排节目、演出……这些事儿在我脑子里转来转去,像放电影似的。所以来教育行走的前一个星期,我满脑子都是各种音乐点子,感觉那些沉睡了几十年的音乐细胞突然全醒了,在脑子里跳来跳去。最后选了几首歌,选的时候就琢磨:什么样的歌能让我自己听了就提劲儿?能让六岁、七岁直到十二岁的孩子听了也跟着振奋?对,我就是把自己当成他们,去找那种能让人心里亮堂、浑身是劲儿的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故事一:享受音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跟大家分享几个小故事吧。第一个故事,想说的是音乐课是来享受的。要让这些来自优质家庭的孩子,在短短几十分钟里就喜欢上你,其实真不是件容易事儿。我迎接的第一个班是飞翔营,都是六年级和初中的孩子。他们见多识广,优秀的教师家庭也让他们养出了儒雅的气质和良好的习惯。但即便这样,炎热的天气加上密集的课程,还是让他们脸上带了些疲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于是我站在讲台中间,坚持用钢琴——当然我这钢琴弹得实在蹩脚——弹奏了《问号曲》。他们一开始听着,嘴角带点笑意,可能觉得这琴声有点笨拙吧,但那份儒雅和良好的修养,让他们还是跟着我一起应和,唱着“老师老师,您好您好”。现在的孩子,可能都有点那种“软趴趴”的感觉,没那么精神。我对每个班的孩子都带着欣赏的态度,我说:“大家一起来欣赏音乐,享受音乐,也享受我们自己吧。”可能这种说法对他们来说有点新奇,心里会嘀咕“怎么享受自己呢?”其实说到底,就是要物我合一,把我们和音乐融在一起,让身体和心灵都跟着旋律动起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每个班我都带着享受的劲头,从唱歌开始带他们入门。我还发挥自己是语文老师的优势,教他们按节奏把歌词读好,让他们在念词的时候就找到音乐的韵律。可能是我的感染力和那股子激情起了作用,后来我带着他们动感地跳起来,真能用“一蹦三尺高”来形容。也可能就是因为我这不管不顾的蹦跳,孩子们真的放松下来了,左点右点、左一步右一步,跟着音乐就舞动起来,眼里的疲倦慢慢被笑意取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六节音乐课,我一直带着享受的心情。首先自己就投入200%的精力,唱得最大声,笑得最甜,舞动得最轻松、最有活力。真的,没有哪个孩子能抵挡住这种从心里冒出来的激情,这种蹦跳里的火热,还有从身体里透出来的灵魂的活力。所以不管多疲倦的孩子进了教室,最后走的时候都是欢快的,嘴里哼着歌,脸上带着满满的收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喜欢看他们享受音乐课的样子。其实我自己何尝不是在享受呢?享受重新拾起音乐生涯的快乐,回顾童年里与音乐相关的片段,甚至享受这好不容易回到一线,和孩子们一起亲身经历课堂的每一分每一秒。所以,“享受”是我们音乐课的第一个关键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回想这六堂课,大家从一开始那种松松散散、漫不经心的状态,到最后精神抖擞、欢欢喜喜地走出教室,这份由内而外的享受究竟是从何而来呢?我想,首先得说,最好的演出总得配上最好的观众。咱们老师的子女们大多受过很好的教育,他们对美的事物天生就有一种接纳力,所以他们真是再好不过的观众。而作为老师,走过这么多年的教学生涯,我总觉得自己最大的光和热就该撒在课堂上,于是我卯足了劲,调动出自己百分之两百的精气神。你看,一个引领者若是阳光灿烂、尽情绽放,身边那些小小的灵魂,定会被带动得闪烁出更耀眼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故事二:队列中的力量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二个故事,想说说“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来上音乐课的孩子,脸上多少带着点倦容。或许是天气的原因,或许是每天的课程太满,收获太多反而累了,又或许是这个年纪的孩子本就容易疲倦,也可能这时代的孩子就是这样,总带着点懒洋洋的劲儿。他们喜欢往椅子里一躺,有的甚至直接趴在地上,看着就提不起精神。这时候我可真急坏了,特别是飞翔班的孩子,更不好管。我平时教惯了五六年级的孩子,多少能组织一下,可一二年级的孩子简直让人头疼,根本喊不住,因为他们没听过统一的口令。一时间我都慌了神,拉着带班老师就问:“这可怎么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正着急呢,突然有个同学调皮,跑到教室里拿了一串风铃。那风铃看着就特别,是咱们内地学校一般不会配备的教学用具,摇起来的声音“叮铃铃”的,特别好听。我灵机一动,对他说:“来,把这个乐器拿过来放在前面。”然后跟孩子们说:“谁表现好,就奖励谁敲一次。”这话刚说完,孩子们好奇的小眼睛“唰”地一下全瞪起来了,刚才那股子倦意好像一下子跑了一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接着我就带着他们练习立正、稍息、立正、向右看齐。我说:“每个人脑袋里都有很多正能量和负能量,我们向右看齐的时候,就把所有的负能量都甩向旁边去!”孩子们一听,乐坏了,马上用力地往旁边甩,甩过去又甩过来,教室里满是他们“嘿哟”的声音。我又指着最后那名同学说:“这一排的同学,负能量有可能都甩向你哦,你得用最大的力气把别人的负能量全甩出去!”他听了,猛地往外一甩,那劲头,像是要把所有不开心都扔到十万八千里外。就这么一下一下的,孩子们的向右看齐和向前看,居然做得整整齐齐了。那会儿啊,看着他们认真的样子,一时间真分不清这是体育课还是音乐课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但没想到,这个方法在每个班都管用。别以为孩子们不爱纪律,其实他们心里特别需要这样的纪律,需要那种在集体中整齐划一、步伐统一协调、同频共振的感觉。就这么一个小小的立正、稍息、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同学们练了几次,就做得非常整齐。在这个过程中,我从来没批评过谁做得好或不好,总是微笑着说:“没关系,再来一次。”“不整齐也没关系,咱们再试一次。”就这么着,一分钟的时间,基本上每个班的孩子都能坐得像个小方块,整整齐齐的,连手指尖都伸得笔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至于那些一二年级的孩子,我就借着那个风铃,跟他们玩起了“身体跳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蹦蹦石头”,就是前脚前后站成石头的样子;“蹦蹦布”,就是两脚摆成横的,像块布。这个游戏一玩起来,教室里一下子就安静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全在游戏上,跟着我的口令跳得可认真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故事三:风铃里的星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低年级的孩子,只要表现好,我就奖励他们上前去玩一次风铃。“叮铃铃”的声音一响起,孩子们的眼睛里就像落了星星。几乎每个班的每个孩子,都得到了这样的风铃奖励。我问他们:“你们开心吗?”他们都仰着小脸,大声说:“开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所以你看,孩子们心里对那种力量感,其实是特别渴望的。这种力量感,需要老师坚定地分清界限,不能因为他们都是教师子女就放任自流,也不能因为他们年纪小,或者只是临时组合的班级,就不进行组织训练。不管什么时候上课,只要是一个团队,就该有统一的指令,大家得有共同的愿景、共同的口令。比如说“大眼睛看老师”“小耳朵竖起来”之类的,既有趣,又能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信任,让大家明白:我们是一个群体,不光是可以随机闪动的星星,更是可以协调律动、有秩序的一个整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不止如此,其实教师群体里,也有极个别孩子让人看着心里发紧。他们眼神游移,很难融入团队,在集体课上,你能明显感觉到他们像是隔着一层玻璃,融不进来。咱们教师团队就是这样,总是把最美好的东西、最大的力气都用在学生身上,回到家可能就没太多精力和耐心给到自己的孩子了。所以老师自己的孩子,也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们孤独、敏感,没办法合群。就像我的孩子小时候,也有过这样的阶段。所以对这些孩子,我心里总有更多的同理心。我觉得每个孩子都特别重要,他们是我们同行的孩子,也就像是我们自己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所以这串风铃,慢慢就成了除了音乐、舞蹈、律动之外,连接我们心灵的小小桥梁。每个孩子,不管是单独得到奖励,还是群体受奖,最后都会双手接过我的小拨棍,轻轻拨响风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有个孩子特别有意思,别人领奖励的时候,他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在地上打着滚,好像这事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但等别人都走完了,他默默走了过来。我说:“我要奖励你哦,自己爬起来吧。其实你也很想玩,对不对?”他点点头,小声说:“是。”拿过棍子,他又说:“我要单独玩。”我说:“好啊,奖励你玩两次。”他就真的认真地玩了两次,脸上的表情也柔和了好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最后,每节课我都会请两三个孩子谈谈自己的学习感悟。一方面,我好多年没在一线教书了,想知道自己的教学能力是提高了还是退步了,教学效果到底怎么样;另一方面,我也想多了解孩子们当下的状态。这三个孩子都是随机选的,有的很大方地就过来接受“采访”,侃侃而谈;有的会害羞,但会机灵地推荐别人;还有的同学,一害羞就跑掉了,我也不勉强。但大多数孩子,都很大方地展现出了教师子弟的才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有个孩子说:“老师,你上课我很开心。”这话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认可。还有个孩子说:“老师,你上课特别像我的妈妈。”我笑着问:“哦?那你妈妈是什么样子啊?”他说:“就是讲话很动人,很让我愿意听,说的话也很有道理。”我想,这都是孩子最真实的回应。我对他说:“那你有一个非常棒的妈妈,我也要向你妈妈学习,好吗?”他听了,欢快地跑开了,脚步都带着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这三个故事里,我能感受到,咱们教师子弟带孩子是非常用心的。这些孩子的优点很明显:知识面广,好奇心强,接受事物的能力强,还有很强的自律性。真的,一个家庭就像春雨润田一样,慢慢浸润出一个孩子的模样。但我们也有自己的局限,有需要改进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还是张老师那句话说得对:老师带好自己的孩子特别重要,但这中间也有不一样的困难,有时候真的需要“异子而教”。让我们把更多的智慧、耐心、微笑、灿烂和动能,都赋予我们自己的孩子。先成为更好的教师,才能点亮更多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故事讲到这儿,我自己心里特别感动。因为我是个爱写故事的人,曾经在农村学校支教的两年里,就写过一百多个这样的小故事,还把它们编成了一本书。张文质老师鼓励我把这本书出版,所以我也在这里做个小小的推荐。我未来要出版的这本书,写的是如何做领导型的校长、研究型的校长、科研型的校长,如何把论文写在课堂上。书里有更多动人的故事,期待着能和你产生共振。</p> <p class="ql-block">上课撷影</p> <p class="ql-block">演出时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