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盆地,像一个被烈焰包裹的巨大蒸笼,空气仿佛都在燃烧,每一缕阳光都带着灼人的温度。林夏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额头上的汗珠像断了线的珠子,不断滚落,刚擦去又立刻渗出。她站在一片荒芜的戈壁边缘,望着远处被烈日炙烤得有些扭曲的地平线,心中充满了对即将探寻的坎儿井的期待与担忧。<br><br><div>作为一名资深记者,林夏对吐鲁番的坎儿井已经十分熟悉了。那些在地下蜿蜒流淌的生命之泉,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滋养了这片干旱的土地千百年。然而,近年来关于坎儿井逐渐干涸、衰败的消息不断传来,这让她萌生了深入报道的念头。<br><br></div><div>在坎儿井协会成立前的一天,她从记者站回到了热依汗家的民宿,她有一段日子没有见干妈了。热依汗指着离民宿不远处一片不起眼的洼地说:“女儿啊,那下面就是坎儿井了,以前这里的水可旺了,我们整个村子都靠它活命呢。”<br><br></div><div>林夏跟着干妈走下洼地,一股微弱的凉意夹杂着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与地面的酷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拨开丛生的杂草,一个简陋的井口出现在眼前。井口周围的石头早已被岁月磨得光滑,却布满了裂痕,仿佛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她探头向里望去,只见井底的水位很低,水流细得像一条细线,缓缓地向前蠕动,随时都可能中断。</div> “唉,”热依汗叹了口气,脸上露出惋惜的神情,“以前可不是这样的。那时候,这坎儿井的水清澈见底,流量也大,村里的庄稼、果树全靠它灌溉。每到夏天,孩子们都喜欢在井口边玩耍,凉快得很。可现在,水位一年比一年低,好多地方都已经干了。”<br><br><div>林夏拿出相机,镜头对准这衰败的井口,“咔嚓、咔嚓”地拍了起来。她想把这一切都记录下来,让更多人看到坎儿井正面临的危机。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林夏走访了吐鲁番的多个乡镇,看到了更多坎儿井的现状。有的坎儿井被垃圾填满,散发着难闻的气味;有的井口被随意覆盖,早已看不到水流的踪迹;还有的虽然仍在流淌,但水量稀少,根本无法满足灌溉需求。<br><br></div><div>她找到了村里的老人沙塔尔。沙塔尔今年已经八十多岁了,一辈子都和坎儿井打交道。老人坐在葡萄架下,手里拿着一个老旧的葫芦瓢,回忆起过去的坎儿井,眼睛里闪烁着光芒。“那时候的坎儿井,就像我们的母亲河。春天,冰雪融化,坎儿井的水就涨起来了,灌溉着刚种下的庄稼;夏天,烈日炎炎,坎儿井的水带着清凉,滋润着每一寸土地;秋天,果实成熟,坎儿井边到处都是丰收的喜悦。” <br><br></div><div>老人顿了顿,语气中带着一丝自豪:“以前啊,我们吐鲁番人走到哪儿都以坎儿井为荣。跟外乡人聊天,三句话不离坎儿井,总说我们的坎儿井多神奇、多厉害,能在这么干旱的地方引来活水。那时候,大家都觉得坎儿井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根本没想过有一天它会变成现在这副模样。”</div> 老人的声音渐渐低沉下来:“可后来,机电井多了起来,大家觉得用机电井方便,就慢慢冷落了坎儿井。而且,上游的水源也越来越少,坎儿井就一年不如一年了。这时候我们才意识到,坎儿井不是永远都能依靠的,它也需要保护。”<br><br><div>在采访过程中,林夏还遇到了年轻的村民尼亚孜。尼亚孜告诉林夏,他小时候经常跟着父亲去坎儿井边干活,对坎儿井有着特殊的感情。“我知道坎儿井很重要,它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可是以前,我们年轻人也跟着老一辈人一起炫耀坎儿井,觉得这是我们吐鲁番独有的骄傲,却没想过要去珍惜它、保护它。直到看到坎儿井一天天衰败,我们才开始有了忧患意识,才明白如果再不行动,我们可能就要永远失去它了。”<br><br></div><div>林夏的心情越来越沉重。她觉得自己有责任把坎儿井的现状和它的重要性报道出去,让更多人关注到这个问题。回到记者站,她连夜整理采访资料,撰写报道。她在报道中详细描述了坎儿井的历史、作用以及目前面临的困境,引用了沙塔尔老人和尼亚孜等村民的话,还配上了自己拍摄的照片。<br><br></div><div>报道发表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许多人看到报道后,都对坎儿井的命运感到担忧,纷纷呼吁要保护坎儿井。相关部门也高度重视,很快组织了专家对吐鲁番的坎儿井进行调研。</div> 在各方的努力下,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吐鲁番坎儿井协会成立了。协会的成立,为坎儿井的保护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协会成立的那天,林夏特意赶到了现场。她看到了许多和她一样关心坎儿井的人,有专家学者、有政府官员、有村民代表,大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坎儿井的未来。<br><br><div>协会会长是一位研究坎儿井多年的专家,他在成立大会上激动地说:“坎儿井是吐鲁番的灵魂,是我们的生命之泉。保护坎儿井,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保护我们的未来。从今天起,我们要团结一心,共同努力,让坎儿井重新焕发青春。”<br><br></div><div>协会成立后,各县各乡镇都迅速行动了起来。首先是重新普查坎儿井。工作人员顶着烈日,深入戈壁、沙漠,对每一条坎儿井进行详细的调查登记。他们测量长度、记录水位、检查井壁的完好情况,为坎儿井建立了详细的档案。林夏也跟着普查队一起行动,她用相机记录下工作人员辛勤工作的身影,也记录下每一条坎儿井的现状。<br><br></div><div>在普查过程中,他们发现很多坎儿井由于长期无人管理,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有的井段坍塌,有的被泥沙堵塞。针对这些问题,协会制定了详细的修缮计划,并且投入了大量的技术力量。</div> 技术人员们运用先进的探测设备,准确找出坎儿井受损的位置和原因。对于坍塌的井段,他们采用新型的加固材料进行修复,这种材料不仅坚固耐用,还能适应地下复杂的环境;对于被泥沙堵塞的部分,他们使用高压水枪进行清理,既高效又不会对井壁造成损伤。<br><br><div>尼亚孜看着技术人员们忙碌的身影,感慨地说:“以前修坎儿井都是靠老经验,效果不好还费力气。现在有了这么先进的技术,相信坎儿井一定能修得更好。我们现在不再是盲目地炫耀坎儿井了,而是用实际行动去保护它,这种感觉很踏实。”<br><br></div><div>减少机电井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过多的机电井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这是坎儿井衰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各地政府通过宣传教育,引导村民减少机电井的使用,同时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对违规开采地下水的行为进行处罚。<br><br></div><div>尼亚孜所在的村子积极响应政策,村民们纷纷主动关闭了一些不必要的机电井。艾力高兴地对林夏说:“现在大家都明白了,保护坎儿井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利益。虽然刚开始可能会有些不方便,但为了坎儿井,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值得。”</div> 修防渗涝坝和渠道也是保护坎儿井的重要举措。工作人员运来材料,对坎儿井的涝坝和渠道进行修缮和加固,防止水资源的浪费。他们还采用了新的防渗技术,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br><br><div>在修缮坎儿井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有一位老人,已经七十多岁了,不顾家人的反对,每天都来到工地帮忙。他说:“我一辈子都靠坎儿井生活,现在能为它做点事,我心里高兴。” 还有一些年轻人,放弃了外面的工作,回到家乡参与坎儿井的修缮工作。<br><br><div>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坎儿井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干涸的坎儿井重新流淌出了清澈的泉水,水位也逐渐上升。当第一股清澈的泉水从修缮好的坎儿井中涌出时,村民们欢呼雀跃,像过节一样高兴。阿不力孜老人抚摸着井壁,看着这清澈的泉水,激动得热泪盈眶:“太好了,太好了,坎儿井又活过来了!看到现在用这么先进的技术来修坎儿井,我这心里啊,总算踏实了,也放心了。”<br><br></div><div>坎儿井重新焕发青春后,如何更好地利用水资源成了新的课题。协会引进了滴灌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将水资源直接输送到作物的根部,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在推广滴灌技术的过程中,工作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向村民们传授技术知识,指导他们安装和使用滴灌设备。</div></div> 刚开始,有些村民对滴灌技术不太了解,也不太愿意接受。他们觉得传统的灌溉方式已经用了一辈子,没必要改变。但在工作人员的耐心讲解和示范下,村民们逐渐看到了滴灌技术的好处。用滴灌技术灌溉的庄稼长势更好,而且还节省了大量的水资源。<br><br><div>与此同时,为了增强人们对水资源的珍惜意识,当地政府决定适当增收水费。这个政策一出台,引起了不小的反响。<br><br></div><div>“以前水便宜,大家都不把节约用水当回事,有时候水龙头没关紧也没人管。”村民吐尔逊说,“现在水费涨了,大家用水的时候都精打细算的,洗完菜的水用来浇花,洗完衣服的水用来冲厕所,浪费水的现象少多了。”<br><br></div><div>尼亚孜也深有感触地说:“增收水费虽然让我们的生活成本稍微增加了一点,但让我们真正意识到了水的珍贵。现在大家都明白,每一滴水都来之不易,都关系到坎儿井的未来,关系到我们的生活。” 随着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人们节水意识的提高,吐鲁番的农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各地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大力发展杏、桑葚、红枣等特色产业。在坎儿井的滋润下,这些果树茁壮成长,结出了丰硕的果实。</div> 林夏看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昔日荒芜的戈壁滩上,如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果树。葡萄架下,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挂满了枝头;杏树上,金黄的杏子像一个个小灯笼;桑葚树上,紫黑的桑葚散发着诱人的香气。<br><br><div>村民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阿不力孜老人拉着林夏的手,来到他的果园里,高兴地说:“你看,这都是坎儿井的功劳。现在有了技术保障,坎儿井能一直好好的,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我这心里啊,别提多踏实了,也看到了希望。”<br><br></div><div>尼亚孜也开起了一家农产品网店,将家乡的特色水果销往全国各地。他说:“是坎儿井给了我们致富的机会,现在我们都知道要好好保护它、珍惜它。增收水费让我们懂得了水的价值,也让我们更加努力地通过发展产业来提高收入,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br><br></div><div>如今的吐鲁番,形成了以葡萄、哈密瓜为主,其他作物为辅的农业新格局。坎儿井的水,像一条生命的纽带,连接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每一寸土地。它不仅滋养着庄稼、果树,也滋养着吐鲁番人民的生活和希望。</div> 林夏站在坎儿井边,看着清澈的泉水缓缓流淌,心中充满了感慨。她想起了第一次来到这里时看到的衰败景象,想起了那些为保护坎儿井而努力奋斗的人们,也想起了吐鲁番人从炫耀到忧患,再到积极保护、珍惜水资源的心态转变。她知道,坎儿井的新生,离不开每一个人的付出和观念的转变。<br><br><div>她拿起相机,再次按下快门,记录下这美丽的瞬间。她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坎儿井一定会永远流淌下去,为吐鲁番带来更加美好的明天。<br><br></div><div>艾力江收起最后一页采访笔记时,夕阳正把坎儿井的藤蔓染成金红色。帕旦木汗蹲在渠边洗铜壶,水流穿过她指间时发出细碎的叮咚声,像极了这三个月来,总在他心头打转的调子。<br><br></div><div>“艾力江记者,明天还来拍龙口吗?”她仰头问,鬓角的碎发被风吹得贴在脸颊。阳光穿过葡萄架的缝隙,在她鼻尖投下枚小小的光斑。</div> 艾力江喉结动了动,没能说出那句“其实报道已经写完了”。他望着帕旦木汗挽起的袖口露出的小臂,那里有块浅褐色的晒斑,是上个月在戈壁滩寻找古坎儿井遗址时晒出来的。当时她把唯一的遮阳帽塞给了他,说男人晒伤了不好看。<br><br><div>“来。”他听见自己的声音有些发紧。<br><br></div><div>林夏在葡萄架下翻着相机里的照片,镜头里恰好框住艾力江望着帕旦木汗的眼神。那目光像坎儿井的暗流,藏在层层叠叠的葡萄叶下,却藏不住奔涌的势头。她轻轻叹了口气,把那张照片设成了私密相册。<br><br></div><div>作为《华夏地理》杂志社驻吐鲁番记者站站长,她比艾力江早几年认识帕旦木汗。那时买尔丹还在,那个笑起来露出两颗小虎牙的维吾尔族青年,总爱跟在帕旦木汗身后修坎儿井的木闸。那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坎儿井坍塌,把正在坎儿井下的买尔丹砸死了。 <br><br></div><div>“热依汗妈妈又在炖羊肉了。”林夏走过去拍了拍艾力江的肩膀,“她说要谢我们帮着记录坎儿井修缮的事。”</div> 艾力江猛地回头,眼里的痴迷还没来得及褪去。林夏避开他的目光,看向渠水深处:“帕旦木汗这阵子总在井边待到很晚,说水里能听见买尔丹的声音。”<br><br><div>艾力江的手指攥紧了采访本,纸页边缘被捏出深深的褶皱。他知道帕旦木汗比自己大三岁,知道她床头还摆着买尔丹的黑白照片,知道林夏那句“别急”里藏着多少顾虑。可当帕旦木汗蹲在月光下的渠边,用流利的汉语给他讲《坎儿井谱》里的古老故事时,他总觉得那些过往像渠底的卵石,早被水流磨得没了棱角。<br><br></div><div>晚饭时,热依汗把最大块的羊肉夹给帕旦木汗,她的银镯子在粗布围裙上蹭出沙沙声。“我的傻丫头,”她用维吾尔语念叨着,眼角的皱纹挤成了沟壑,“坎儿井的水要流动才不会腐坏,人心也是。”<br><br></div><div>帕旦木汗把羊肉又夹回母亲碗里,低头喝着酸奶。她腕上的银镯子是买尔丹送的定情物,如今磨得发亮,却再也不会有人像买尔丹那样,在她干活时悄悄帮她把松动的镯子转紧。<br><br></div><div>艾力江看着帕旦木汗垂着的眼睫,忽然想起昨天深夜在井边碰到她。她对着月亮轻声哼唱着不知名的歌谣,手指在渠壁的青苔上慢慢划过,像是在描摹某个熟悉的轮廓。他站在阴影里,直到露水打湿了裤脚才离开。</div> “艾力江记者,”热依汗忽然用生硬的汉语开口,“你觉得我们帕旦木汗,是不是很能干?”<br><br><div>艾力江心跳漏了一拍,刚要开口,却见帕旦木汗起身收拾碗筷。她经过他身边时,银镯子轻轻撞在桌角,发出声短促的脆响,像声无声的提醒。<br><br></div><div>夜深时,艾力江躺在葡萄架下的木板床上,听见隔壁传来热依汗低低的哭声。帕旦木汗大概又在翻看买尔丹的照片了,他想。坎儿井的水流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顺着地下暗渠蜿蜒而来,像谁在耳边不停地诉说着什么。<br><br></div><div>他摸出手机,点开和帕旦木汗的聊天框。输入框里躺着一句话,是三天前就写好的:“我能不能……多留几天?”<br><br></div><div>月光穿过葡萄叶的缝隙落在屏幕上,照亮了那个迟迟没有发出的问句。<br><br></div><div>这天帕旦木汗在晾房翻晒葡萄干,木架上垂着的果串像绿色的瀑布。艾力江蹲在她对面帮忙分拣坏果,指尖偶尔碰到一起,两人都会像被井水烫到似的缩回手。<br><br></div><div>“这串特别甜。”他挑了颗饱满的马奶子葡萄递过去,阳光把葡萄皮照得透亮,能看见里面细密的果肉。<br><br></div><div>帕旦木汗没有接,只用袖口擦了擦额角的汗:“艾力江,你是不是有话要说?”</div> 晾房的木窗被风吹得吱呀作响,艾力江捏着那颗葡萄的手指沁出了汗。他想说上周看到她给买尔丹的墓碑献了新摘的沙枣花,想说昨晚热依汗大妈把他拉到一边,塞给他一块绣着并蒂莲的手帕,更想说其实他早该回乌鲁木齐了。<br><br><div>“没什么。”他把葡萄塞进自己嘴里,甜得发涩的汁水顺着喉咙往下淌,“就是觉得……你编的葡萄藤筐特别好看。”<br><br></div><div>帕旦木汗忽然笑了,眼角的细纹像水波荡开:“我比你大三岁呢,艾力江记者。按我们这儿的规矩,该叫我帕旦木汗姐姐。”<br><br></div><div>艾力江的心猛地往下沉。他知道帕旦木汗从不说废话,就像她修坎儿井时,总能精准找到漏水的木闸。<br><br></div><div>“年龄不是问题。”他听见自己的声音在空旷的晾房里发飘。<br><br></div><div>“是问题。”帕旦木汗转过身,手里还捏着串没分拣完的葡萄。她腕上的银镯子滑到肘弯,露出半截淡青色的血管,“买尔丹走的时候,我以为这辈子都不会再看见坎儿井的春天了。现在能每天看着水流过来,已经很好了。”</div> 艾力江的指甲掐进掌心。他想起林夏上周偷偷告诉他,买尔丹的抚恤金下来那天,帕旦木汗把自己关在屋里哭了整整一夜,热依汗大妈在门外拍着门板说:“死丫头,你要守着回忆烂掉吗?”<br><br><div>“我和他不一样。”艾力江的声音带着自己都没察觉的急切,“我可以……”<br><br></div><div>“你可以去乌鲁木齐那个大城市,写更多更好的报道。”帕旦木汗打断他,把那串葡萄放进他怀里,“我这辈子就属于这口坎儿井了。你看这晾房的木梁,用的都是百年的胡杨,不是随便什么新木头都能替换的。”<br><br></div><div>她走到晾房门口时,风掀起她的裙摆,露出脚踝上一道浅浅的疤痕。那是去年山洪暴发时,为了抢救坎儿井的闸门被石头划伤的。当时艾力江背着她在戈壁滩走了三里地,她伏在他背上,呼吸像羽毛似的扫着他的脖颈。<br><br></div><div>“艾力江记者,”帕旦木汗没有回头,“我妈妈说,你昨天帮着修好了井边的辘轳。谢谢你。”<br><br></div><div>晾房里只剩下葡萄发酵的酸甜气。艾力江捏着那串葡萄,指缝间渗出淡绿色的汁水,像道永远擦不净的伤口。他忽然想起热依汗大妈说过,坎儿井的暗渠之所以千年不塌,是因为每块卵石都知道自己该待的位置。<br><br></div><div>夕阳西下时,林夏看见艾力江坐在坎儿井的龙口边看着溪流发呆,手里不停地撒着胡杨叶子。水流卷着胡杨叶子一路漂浮,很快就没了踪迹,像从未存在过似的。林夏恍然觉得,今晚的月儿,不是汉代的月儿,不从国外来,不钩一片云,不挂一盏星,温文尔雅地流进千年流淌的坎儿井水中。坎儿井边的沙枣花,一夜一夜地开;坎儿井水,一夜一夜地流。而艾力江畅饮过的那瓢坎儿井水,长醉着无法靠岸,也无法醒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