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嵩山少林风景区在河南省登封市境内,位于嵩山中岳,由太室山(海拨1,494米)和少室山(海拨1,512米)等组成,它群峰耸立,层峦香嶂,雄峙中原。 5月10日下午游览了少林寺。</b> <b>少林寺地处古都汴、洛之间,自古为文人荟萃之地,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学土、高僧名道、拳豪义侠留下了大量名胜古迹。</b><br> <b>少林寺于公元495年创建。当时北魏朝廷命令僧人达摩(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前往中国传播佛法。达摩在嵩山(位于今河南省)建立了一座寺庙,即少林寺,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发源地。</b> <b>唐宋时期,少林寺成为佛教的重要中心和著名的学府。寺庙逐渐发展壮大,并成为僧人修行、学习佛法和武术的场所。<br>僧人在修行佛法的同时,也学习武术以保护寺庙和信仰。他们的武术技艺独到精湛,被后人称为少林武术,引出少林寺以其独特的僧兵武术闻名于世<br> 清朝时期,少林寺曾屡遭兵灾和劫掠。然而,寺庙始终保持其地位和影响力,吸引了无数信徒和武术爱好者。1966-1976期间,少林寺遭到严重破坏。僧人被迫离开寺庙,寺庙被毁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少林寺得到修复和重建。寺庙重新恢复活动,并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学生。少林寺也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佛教文化和武术交流的中心。</b> <b>少林寺常住院建筑在登封少溪河北岸,从山门到千佛殿,共七进院落,总面积约57600平方米。主要包括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等。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法堂)、方丈院、立雪亭、千佛殿。另外,寺西有塔林,北有初祖庵、达摩洞、甘露台,西南有二祖庵,东北有广慧庵。</b> <b>这里香烟缭绕,人流涌动,正在做法事,具体内容我说不上来。</b> <b>少林寺西约三百米处的少室山脚下,有一片中国最大的塔林。它南临少溪,背依龙虎岭,东接伏牛山脉,西依当阳坡,林木葱郁,环境秀美幽雅,它是少林寺历代住持和有成就、有贡献的僧人的墓群。按佛制,只有名僧、高僧圆寂后,才设宫建塔,刻石纪志,以昭功德,激励后来。</b> <b>塔林占地约1.4万平方米,是国内最大的塔林,有砖、石和砖石混合结构的各类墓塔。塔林中现存从唐至今的各类塔256座,其中元塔47座,据说现存塔仅是原来的二分之一,其余被历年来山水所冲毁。这些塔的式样繁多,造型各异,是综合研究我国古代砖石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宝库。它们大多数是用砖石砌成,亦有用整石凿制而成。塔体上往往刻有精美的图案和浮雕。</b><div><b> 塔林的形制层级,高低大小,体现着逝者生前在佛教界的地位、成就和威望。每座塔正面都有塔额,标识塔主名号;有的塔后还有塔铭,几位有较大影响的高僧塔边,还专门树立碑石,详细记载塔主的生平事迹,嗣法传承,以及立塔人,立塔年代等内容。<br>塔林是少林寺历代住持和有成就、有贡献的僧人的墓群。按佛制,只有名僧、高僧圆寂后,才设宫建塔,刻石纪志,以昭功德,激励后来。</b></div> <b>5月11日,太阳初升,白马寺就迎来了我们这批来自东北的游客。朝阳下的白马寺熠熠生辉,以其“中国第一古刹”的姿态,向我们炫耀着自己1900多年的历史。</b> <b>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洛阳白马寺建立之后,中国“僧院”便泛称为“寺”,因而洛阳白马寺也被认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洛阳白马寺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约为200亩,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br></b> <b>相传,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正月十五元霄佳节(或云四月八日),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寐南宫,梦见一个高大的金人,身长丈六,自西方而来,在殿庭上飞绕。第二天早晨,汉明帝召集大臣,告其所梦。傅毅启奏道:臣闻西方有神,名曰佛,形如陛下所梦者。汉明帝听了之后信以为真,便派大臣郎中蔡愔、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br> 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秦等东汉使者告别帝都,踏上了“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越过旷无人烟、寸草不生的八百里流沙,攀上寒风驱雁、飞雪千里的茫茫葱岭,来到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刚好遇到正在当地游化宣教的印度高僧、佛学大师摄摩腾、竺法兰,得见佛经和释迦牟尼白氎佛像,恳请腾、兰二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宣教。<br> 永平十年(公元67年),汉使梵僧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印度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将他们安置在当时负责外交事物的官署——鸿胪寺暂住。<br> 翌年,汉明帝敕令于洛阳城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修僧院。“于其壁,画千乘万骑,绕塔三匝,又于南宫清凉台及开阳门上作佛像”(《理惑论》)。这就在东土大地,周、孔、老、庄之邦,洛河之滨,天子脚下,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一座佛寺——洛阳白马寺。此后不久,汉明帝又以摄摩腾之对,敕令兴建齐云塔。<br>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城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这就在东土大地,周、孔、老、庄之邦,洛河之滨,天子脚下,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一座佛寺——洛阳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br> 在摄摩腾和竺法兰之后,又有多位西方高僧来到白马寺译经,在公元68年以后的一百五十多年时间里,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计三百九十五卷佛经在这里译出,白马寺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译经道场。</b><br> <b>白马寺还有泰国、缅甸、印度各自国家风格的佛殿,这些建筑是这三个国家的政府相继出资在寺内建造,以表达对白马寺作为佛教祖庭的尊重和支持。这是我国与泰国、印度、缅甸三国佛教文化交流的产物。白马寺不仅承载着中国佛教的历史,还通过与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展现了佛教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寺内具有东南亚风格的佛教建筑群,不仅体现了各国建筑艺术的特色,也成为了文化交流的实体见证。</b> <b>这些建筑都很漂亮。</b> <b>寺庙僧人们在劳动。</b> <b>5月11日将近傍晚,我们来到了龙门石窟。这个时间游玩这里真是绝佳时段。龙门山遮挡住了正在西下的落日,伊水河上微风吹来,驱走了一天的燥热,让人在夕阳的余晖中感到神清气爽。</b> <b> 龙门石窟与山西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b> <b>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城南6公里处的伊阙峡谷间。这里是香山和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隋炀帝杨广曾登上洛阳北面的邙山,远远望见了洛阳南面的伊阙,就对他的侍从们说,这不是真龙天子的门户吗?古人为什么不在这里建都?一位大臣献媚地答道,古人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隋炀帝听后龙颜大悦,就在洛阳建起了隋朝的东都城,把皇宫的正门正对伊阙。 古代帝王拟己为“真龙天子”,故又称“龙门”。龙门自古为险要关隘,交通要冲,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b> <b>龙门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温泉增辉。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素为文人墨客观游胜地。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又因这里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故而古人择此而建石窟。这里青山绿水、万象生辉,伊河两岸东西山崖壁上的窟龛星罗棋布、密如蜂房。</b> <b>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公元493年,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因而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佛塔70余座。共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魏碑体和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龙门全山造像11万余尊,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称为微雕。</b> <b>伊水上架桥,似纽带,连接了两山。</b> <b>这是天然的石头,花纹酷似牡丹花。</b> <b>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北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时代风格。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佛雕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显示了活泼、清秀、温和的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而唐代人们喜欢以胖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作风,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b> <b>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所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色优美,更是许多石窟难以比拟的。重点洞窟中,以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大卢舍那像龛群雕最为著名。这座依据《华严经》雕凿的摩崖式佛龛,以雍容大度、气宇非凡的卢舍那佛为中心,周围用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将佛国世界那种充满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这组雕像体现了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显示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b> <b> 卢舍那大佛位于洛阳龙门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开凿于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通高17.14米。这座佛是唐高宗李治为其父皇李世民做功德而建。当时还是李治皇后的武则天为这个工程捐助了两万贯胭脂钱,用当时的粮食价格换算过来相当于现代的六百多万人民币。佛像一凿就是3年9个月,直到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才完工。</b><div><b> 梵语“卢舍那”即光明普照、光辉普遍之意,是源自古代日神崇拜的太阳神信仰而来。卢舍那佛,即报身佛,是表示证得了绝对真理,获得佛果而显示佛智的佛身。据传卢舍那大佛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她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b><br></div> <b>卢舍那大佛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当年唐高宗和皇后武则天居住在东都洛阳的皇宫紫微城中。有一天清晨,武则天正在梳妆。唐高宗在一旁夸赞道:“梓童(皇帝对后妃的爱称)相貌端正,雍容华贵,有菩萨之仪态。”武则天听了这话,心里暗暗高兴。她灵机一动,立刻抹开了眼泪。高宗吃惊地说:“梓童为何如此悲伤。”武则天抽泣着说:“眼前纵有千般好,百年之后还是一堆枯骨,有谁知道我的模样。”高宗说:“这有何难,孤命画工为梓童作幅精美的画像。”武则天撒娇说:“画像虽好,只是薄薄一纸,不能流传千年。”这下子,高宗可作难了,想了半天想不出门道,只得问武则天:“依卿之见。”武则天嫣然一笑说:“陛下说妾有菩萨之相,何不在龙门山上开窟造像。”<br> 唐高宗恍然大悟,说:“这有何难。”于是一面命画工为武则天画像,一面命人在龙门西山半崖上开凿九间房大的露天佛龛,选拔技术高超的石匠,按武则天的画像雕凿了一座大佛像。为了把这座像雕得更精美,流芳百世,武则天还捐助了两万贯脂粉费。<br> 大佛像塑好后,命名为卢舍那大佛,卢舍那梵语是光明普照的意思,武则天为自己造字取名为“曌(读照)”,其意为“日月当空”,也是光明普照的意思。因此,这尊像不但形态像武则天,连名字的含意也完全一样。当地老百姓说不惯“卢舍那”这个词眼,干脆就把它叫作“武则天像”。如今,龙门街上的老百姓还是这个叫法。</b>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b>掌灯时分,跨过伊水,我们来到对岸,远观卢舍那大佛,那气势更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万千灯火萦绕下,佛像的庄重,威严,美丽,慈爱瞬间照亮了心灵中最隐秘的角落,在这样“光明”的普照下,一切肮脏,龌龊,卑鄙的杂念与形态都逃之夭夭,天地间只留下一片纯净,祥和,美好的大千世界。这种感觉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受,被这样的感觉包围着,确切地说是融化着,已然失去自我,我的灵魂已飞出躯壳,翱翔在天地之间,自由自在,漫无目的,空灵,恬静的我已经升腾到了一个无为的境地。</b></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b>难忘的少林寺,难忘的白马寺,难忘的龙门石窟,虽然这几个地方我都是第二次到来,但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佛界真是个美妙的地方,引诱人探索,令人向往。</b></span></p> <b>摄影摄像:细雨 一丝风</b><div><b>编辑制作:一丝风</b></div><div><b>未完待续 历史资料来自网络</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