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奔腾不息,孕育了中国灿烂的华夏文明。万里黄河更像人的一生,青少年时清秀文静,理想天成;中青年时饱经风霜,拼搏奋进;年老时深沉平和,胸怀博大。2025年7月下旬,我有幸带领一个大学生研学小团队,踏上了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研学之旅。早上8点我和司机黄师傅带领7人从菏泽出发,沿着黄河的足迹,探寻它的历史、现状、文化与精神内涵。这次旅程,不仅是一次对黄河文化的深度探索,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成长的历练。</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第一天:菏泽 - 武陟 - 洛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清晨8点,阳光洒在菏泽的大地上,我们的研学团准时出发。一路上,同学们欢声笑语,侃侃而谈,对即将开始的黄河文化之旅充满了期待。中间我给学生们讲着黄河的大体概况以及“九曲黄河”的来历。经过3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抵达了焦作武陟县。这里,是黄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午餐后,我们首先来到了嘉应观黄河博物馆。在门口,我们请了一位定点讲解员,为我们详细的讲解嘉峪关的相关知识内容。嘉应观,这座始建于清雍正元年的古建筑群,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观”“黄河故宫”。它是雍正皇帝为了纪念在武陟修坝堵口、祭祀河神、封赏治河功臣而建造的淮黄诸河龙王庙。整个建筑群体仿照北京故宫的样式而建,整体建筑富丽豪华,巧夺天工,融合了宫、庙、衙署的建筑风格,是黄河流域现存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为完整,科学、历史、艺术价值最高的黄河河神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走进嘉应观黄河博物馆,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治河时代。馆内陈列着大量与黄河治理相关的文物、图片和资料,生动地展示了历代劳动人民与黄河水患斗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到现代的水利工程建设,每一段历史都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在博物馆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御碑亭,预备听外形是清代的皇冠。亭内矗立着雍正皇帝亲书的御碑,碑身高大雄伟,碑文详细记载了当时治理黄河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同学们围在碑前,仔细研读碑文,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一位同学感慨地说:“以前只是在书本上了解到黄河治理的历史,今天亲眼看到这些文物和碑刻,才真正体会到了古人治理黄河的决心和智慧。”御碑下面有一个金色的龙在环绕,龙头上有一个洞,据说碑下有一口井,与远处黄河相通,黄河涨水的时候,井水会从龙头小洞内流出来,大家看到流出的井水,就知道黄河现在已经上大水了。碑的一侧有一个缺口,从这个缺口可以看出整个碑里面是纯铁铸造,外面是一层纯铜覆盖在铁碑的外面。奇怪的是铁和铜有着不同的熔点,但这座碑两种金属却能够完全融合在了一起,在古代不知道古代的人们是怎样铸造在一起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除了御碑亭,嘉应观的中大殿、禹王阁等建筑也各具特色。中大殿天花板上的65幅圆形彩绘龙凤图,材料全部由檀香木雕刻而成,它是前清满族艺术风格的珍贵文物,不见蛛网,不粘灰尘,鸟虫不进,被称为“无尘殿”,让人惊叹不已。禹王阁则供奉着治水英雄大禹的塑像,他手持耒耜,目光坚定,仿佛在守护着黄河流域的百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离开嘉应观黄河博物馆,我们来到了黄河交通学院文化馆。在负责该文化馆工作的李老师的带领和介绍下,我们详细聆听了黄河的相关知识和内容。该文化馆展厅总面积达2850平方米,设有七大主题展厅,包括历史篇、治水篇、交通篇、红色篇、农耕篇、非遗篇和泥埙篇,全面展现了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深远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在历史篇展厅,同学们通过一幅幅珍贵的图片和文物,了解了黄河流域从远古时期到现代的历史变迁。从蓝田人、河套人的出现,到夏商周的兴衰,再到秦汉唐宋的繁荣,黄河流域始终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核心区域。治水篇展厅则详细介绍了黄河水患的成因、危害以及历代治理黄河的措施和成就。同学们深刻认识到,黄河水患既是中华民族的巨大挑战,也是推动水利工程发展和民族精神升华的动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交通篇展厅结合黄河交通学院的学科优势,展示了黄河流域交通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渡口、栈道,到现代的铁路、公路和桥梁,黄河流域的交通事业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红色篇展厅则以丰富的史料和实物,展现了黄河流域在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地位和贡献。同学们在这里重温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感受到了先辈们为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而英勇奋斗的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农耕篇展厅和非遗篇展厅分别展示了黄河流域的农耕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学们看到了古老的农具、传统的手工艺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深刻体会到了黄河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在泥埙篇展厅,同学们还亲手体验了制作泥埙的过程,感受了这一古老乐器的独特韵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结束了在武陟的参观,我们前往洛阳,入住艺龙安云酒店(洛阳洛邑古城店)。这家酒店位于洛阳老城区,交通便利,周边有许多美食和景点。放下行李后,我们来到附近的东华清真华府享用晚餐。这里的菜品丰富多样,味道鲜美,让同学们大饱口福。晚餐后,大家漫步在洛阳的街头,感受着这座千年古都的独特魅力。我又趁晚上有时间乘坐洛阳地铁1号线来到了我的母校———河南科技大学。重温了离别二十多年的大学时光生活,熟悉的道路,熟悉的树木,熟悉的建筑,熟悉的学校大门,熟悉的洛阳本地的声音,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span></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洛阳 - 郑州</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房间里,唤醒了沉睡的同学们。吃过早餐后8点30分,我们前往洛阳黄河小浪底。大概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小浪底景区的东门,我们同样聘请了一位景区讲解员,详细讲出了小浪底工程建设的前前后后的各项内容。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它的建成有效地控制了黄河的水沙,减轻了下游地区的水患威胁,同时还具有发电、灌溉、供水、改变优良生态环境等多种功能。</p><p class="ql-block"> 来到小浪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雄伟壮观的大坝。大坝横跨黄河两岸,宛如一条巨龙卧在水面上。站在坝顶,俯瞰着奔腾的黄河水,同学们不禁为人类的智慧和力量所折服。一位同学激动地说:“太震撼了!以前只是在电视上看到过这样的水利工程,今天亲身来到这里,才真正感受到了它的伟大。”</p><p class="ql-block"> 今天小浪底,我们未能参观上大坝的泄洪壮观景象。因为在7月份上旬已经泄过洪了,我们又参观了坝下公园等。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过程、运行原理和效益。同学们认真聆听,不时提出问题,对水利工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一位同学好奇地问道:“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对黄河生态环境有什么影响呢?”工作人员耐心地解答道:“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通过调水调沙,改善了黄河下游的河道条件,增加了湿地面积,有利于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另外,我们从东门口出来,驱车直上来到桐树岭,参加了小浪底水库,原来的黄河河道截流后,形成一个巨大的水库,水库的下面原来都是好多居民居住的村庄,根据需要他们都已经搬了出来。还有一位热心的居民指着远方的水底给我们说,原来那个地方就是他们的家,现在已在水库的水底下了。</p><p class="ql-block"> 离开小浪底后,我们前往郑州,品尝正宗的河南烩面。烩面是河南的传统美食之一,以其汤鲜味美、面条筋道而闻名。走进一家烩面馆,热气腾腾的香气扑面而来。同学们点了自己喜欢的口味,迫不及待地品尝起来。“太好吃了!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烩面。”一位同学一边吃一边赞不绝口。</p><p class="ql-block"> 午餐后,我们来到了黄河文化公园。这里是一个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公园,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休闲娱乐为一体。公园内有炎黄二帝巨型塑像、黄河碑林、黄河第一桥等景点,每一处都蕴含着丰富的黄河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首先,我们来到了炎黄二帝巨型塑像前。塑像高106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雕塑之一。炎黄二帝并肩而立,神态庄严,目光深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伟大。同学们在塑像前合影留念,表达对中华民族始祖的敬仰之情。一位同学感慨地说:“看到这尊塑像,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接着,我们参观了黄河碑林。这里汇集了历代名人关于黄河的诗词、书法作品,是一座书法艺术的宝库。同学们漫步在碑林之中,欣赏着一幅幅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途中我们又游览了黄河母亲的哺育雕像;参观了黄河文化民俗博物馆,到达了1952年毛泽东主席来郑州邙山视察黄河的地方,并强调“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在毛主席的雕像前同学们远眺了黄河第一桥,同时了解了这座桥的历史和意义。它是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桥,尽管这座桥现在已经废弃,根据年限拆除了桥面,只有剩下孤立的多个桥墩,但它见证了中国近现代交通事业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结束了在黄河文化公园的参观,我们入住郑州瑟文酒店。稍作休息后,来到附近的陕西风味酒店享用晚餐。晚餐后,大家回到酒店,交流着今天的参观感受。一位同学说:“今天的行程让我收获颇丰,不仅看到了壮观的自然景观和伟大的水利工程,还深入了解了黄河文化的内涵。我要把这些知识和感受带回去,分享给更多的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三天:郑州 - 菏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第三天早上,我们来到了郑州黄河博物馆。这是一座以黄河为主题的自然科技类博物馆,也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江河博物馆之一。馆内陈列着大量与黄河相关的文物、标本、图片和模型,系统地展示了黄河的自然概况、流域地理、水旱灾害、治理开发等方面的内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走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黄河流域地图。工作人员通过地图向同学们介绍了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份、流域面积等基本信息。随后,我们依次参观了各个展厅。在自然概况展厅,同学们了解了黄河的地质构造、气候特点、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知识。在水旱灾害展厅,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了黄河水患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也感受到了历代劳动人民与水患斗争的艰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在治理开发展厅,同学们看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黄河治理,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修建水利工程到植树造林,从水土保持到生态修复,黄河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位同学兴奋地说:“看到黄河在党和政府的治理下变得越来越好,我感到无比自豪。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也要为黄河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参观完郑州黄河博物馆,我们在具有河南风味的餐厅享用午餐。午餐后,我们踏上了返回菏泽的旅程。一路上,同学们都沉浸在对这次研学之旅的回忆中。这次黄河文化研学之旅,不仅让同学们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更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了黄河文化的重要性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大概两个多小时车程,我们回到菏泽,同学们则纷纷表示,这次研学之旅意义重大,将是他们人生中一段宝贵的经历。他们会以这次旅行为契机,更加努力地学习,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让我们共同守护好黄河这条母亲河,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让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