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湘西这边,有几个地方不种稻谷玉米,也不种红薯杂粮,家家户户种梅茶,听当地人说:一般茶农种的多的有100多亩,一般的也有30一40宙。站站高高的坡上望去,村里村外,高山平原,峡谷坡地,只见一片片碧绿碧绿的梅茶。这时候,梅茶还是采摘期,一清早,我就起床,到屋外去散散步,走出宾馆,我沿石堤镇主街走去,过了一座公路桥,再往左边下公路,接着往右走进岩溪村的水泥公路,一幕采茶的风景出现了,公路上背着背篓走路的,有骑摩托车电动车的,还有开着汽车的,摩的和汽车都带有采茶工具小背篓,小背篓有的是朔料的,有的是竹篾的。这些车和人都是同去一个地方,都是同做一样的事情,就是去采梅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也跟着她(他)们的脚步走去,在岩溪一个小山冲里,碰到一位姓彭的茶农,通过与他对话,他家种有梅茶30多亩,他是家中主要劳力,没到采茶季节,就在外面打工,采茶紧忙时,就回家采摘鲜茶,制作梅茶,我看到,他虽然是个男的,但他采茶的技艺很娴熟,采茶的姿势动作很灵巧,也特别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对我说,种茶产业是政府扶持的,开始种植时,也有顾虑担心不赚钱,有一部分人先种了,种植效益还可以,慢慢地家家户户都种了梅荼,而且产业越做越大,我也是几年前看到别人赚了钱才种植梅茶的。现在全乡茶园面积达几万亩,是农村中一项主要收入。现在梅茶全部发展起来了,又出现了产能过剩,梅茶销售难,当新鲜茶叶收购只几元一斤时,农民就要亏本,就自动放弃了采摘梅茶。现在村里中青年在外打工,梅茶由上了年纪的人在家管理。这样既保持家庭收入稳定,又能维挂茶园运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我离开他家茶园时,他还特别叮嘱我,如有人需要梅茶,来买他家的梅茶,他家的梅茶细嫩,质量优,好喝,因为我不喝茶,不然我也到他家买几斤梅茶。</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洒在山间,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泥土气息。茶农们陆续走进茶园,背上的竹篓随着步伐轻轻晃动,发出细微的响声。他们戴着斗笠,弯下腰,手指在茶树间快速穿梭,熟练地采摘着嫩绿的芽叶。远处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整个山谷仿佛被一层轻纱笼罩,宁静而祥和。</p> <p class="ql-block">茶园里,一位老农蹲在茶树旁,动作轻柔而精准。他不时抬头望望天空,仿佛在判断天气是否适合采摘。竹篓已经装了半满,嫩绿的茶叶散发出清新的香气。他一边采茶,一边和旁边的邻居闲聊几句,笑声在茶田间回荡,打破了清晨的寂静。</p> <p class="ql-block">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面上,斑驳的光影映照在茶农的斗笠上。他弯着腰,仔细挑选着最嫩的芽叶,动作专注而细致。偶尔直起身子,活动一下酸痛的腰背,目光扫过这片绿意盎然的茶园,脸上露出满足的微笑。对他来说,这片茶园不仅是生计的来源,更是生活的寄托。</p> <p class="ql-block">另一位茶农动作更加熟练,他仿佛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节奏。手指在茶树间快速翻飞,一芽一叶被他轻轻掐下,放进身后的竹篓中。汗水从额头滑落,他却毫不在意,依旧专注地工作着。茶园里弥漫着淡淡的茶香,与泥土的气息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田园画卷。</p> <p class="ql-block">午后,阳光变得柔和,茶农们依旧在田间忙碌。一位中年男子沿着田间小路缓缓走来,背上的竹篓已经装满,脚步却依旧稳健。他偶尔停下脚步,望一眼远处的山景,仿佛在思考着什么。这片茶园承载着他的希望,也见证了他多年的辛勤付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