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焕新:从挫败归乡到富村之路》第11章:星垂平野

曹静国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美篇号 48314570</span></p> <p class="ql-block">  尾矿库生态湿地公园的木栈道泛着潮润的桐油光泽,林羽的皮鞋踩上去,惊起一串趴在栏杆上的萤火虫。它们提着幽绿的小灯笼掠过水面,与水下那片荧光苜蓿交相辉映——陈雪团队改良的超级苜蓿正在月光下舒展叶片,叶缘的荧光素随着呼吸节律明灭,像把碾碎的银河撒进了刚苏醒的湿地。</p><p class="ql-block"> “这草尖子掐了能直接吃。”张铁柱蹲在栈道边,指尖捏着片苜蓿叶,昏黄的手电筒光里能看见叶片脉络间流动的淡蓝色微光。他试探着咬了口,眉峰突然挑高,“嘿,还真带点哈密瓜的甜!”</p><p class="ql-block"> 陈雪正蹲在采样箱前分装土壤样本,不锈钢镊子夹起的土粒在灯光下闪着金属光泽——那是尾矿砂特有的铁锰结核。“基因编辑时导入了甜瓜的醛脱氢酶基因。”她推了推鼻梁上的防蓝光眼镜,镜片反射着便携式检测仪的数据流,“白天通过富硒蛋白吸附重金属,晚上荧光蛋白发光预警,成熟后茎叶的含糖量能达到12%,刚联系了果汁厂做深加工试验。”</p><p class="ql-block"> 林羽弯腰拨开苜蓿丛,根须上附着的透明胶质在指尖微微发黏。这是基因编辑后特化的黏液细胞,能将重金属离子固化成不溶性螯合物。他想起七年前在大学实验室,陈雪捧着盆发蔫的玫瑰冲进来说“看我的发光培育”,结果深夜实验室跳闸,整栋楼都看见生物系窗口飘出幽幽的红光——那次“会发光的玫瑰”实验,最终以烧毁三个培养皿告终。</p><p class="ql-block"> “林总!省台的直播车陷进芦苇荡了!”秘书小周举着对讲机跑过来,帆布鞋上沾着深褐色的淤泥,“王导说车轴卡在泥炭层里,无人机起落架也磕坏了。”</p><p class="ql-block"> 林羽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那辆印着“乡村振兴进行时”的直播车正斜陷在浅滩上,后轮扬起的泥浆溅在旁边的监测站上,把电子屏上跳动的pH值曲线糊成了花。“让他们别急着拖。”他突然笑起来,摸出手机打开直播后台,“现在在线人数峰值,正好让全国观众看看咱们的湿地基底——这泥炭层可是最好的生态证明,三年前这里还是寸草不生的尾矿砂呢。”</p><p class="ql-block"> 小周刚要回话,芦苇荡里突然传来儿童滑板车的轱辘声。林黄芪正骑着他那辆天蓝色的小车穿梭在草丛里,车把上绑着的玩具吊车吊臂晃晃悠悠,钩子上竟挂着台小型直播相机。“爸爸你看!”三岁的小家伙举着沾泥的奥特曼,吊车钩子精准地勾住了陷在泥里的无人机,“我是超级飞侠!”</p><p class="ql-block"> 直播间的弹幕突然像炸开的爆米花。“这小孩是基建小天才吧!”“那片蓝光草是什么神仙植物?”“求坐标,想去看发光湿地!”林羽的拇指在屏幕上滑动,突然停在条问“怎么参与湿地认养”的评论上。“家人们,”他对着手机镜头扬起笑容,“这位朋友问到点子上了——我们刚启动‘太行星地’认养计划,每认养一平方米湿地,就能获得对应区域的生态监测数据......”</p> <p class="ql-block">  “林羽!”陈雪的声音从对讲机里钻出来,带着电流的滋滋声,“未成年人出镜需要报备!”</p><p class="ql-block"> “放心,”林羽晃了晃另一只手里的文件,晨光正好照在“太行儿童中医药启蒙中心”的公章上,“昨天刚批下来的资质,以后黄芪就是我们的小小讲解员。”他低头时,看见儿子正蹲在苜蓿丛里,小心翼翼地把萤火虫放进透明的玻璃罐,罐壁上立刻映出星星点点的蓝光,像捧着片会呼吸的星空。</p><p class="ql-block"> 村委会的会议桌还留着中午满月酒的痕迹,张铁柱用抹布擦着桌上的油渍,印着“生态优先”的搪瓷杯沿沾着点米酒的甜香。林羽展开的基因共享协议在灯光下泛着纸浆的白,国家实验室的红章像块凝固的朱砂。“要求我们公开所有药用植物的基因图谱,包括......”他的指尖划过“太行八珍汤”的配方专利号,那是爷爷传下来的古方,他们用现代科技优化了配伍比例,“包括这个核心配方。”</p><p class="ql-block"> “公开就公开!”张铁柱把茶杯墩在桌上,茶渍在桌面上晕开,“当年你爷爷走村串户给人瞧病,哪回藏过药方?药材是地里长的,方子是祖宗传的,本来就该让更多人得好处。”</p><p class="ql-block"> 陈雪突然把平板拍在桌上,屏幕上是超级苜蓿的基因序列图谱,用红框标着三个关键位点。“张叔说得轻巧,这三个抗逆基因片段花了我们团队两年时间才定位。”她的指甲在屏幕上敲出轻响,“公开等于把研发成果拱手让人,就像......”她突然想起什么,嘴角勾起自嘲的笑,“就像当年特斯拉开放专利,结果被同行反向工程。”</p><p class="ql-block"> “陈总这是既想当行业标杆,又想当技术壁垒啊。”林羽的指尖在专利文件边缘摩挲,纸页边缘被磨出细微的毛边。窗外突然传来婴儿的哭声,是小翠抱着刚满月的小女儿来送夜宵,小家伙许是被争吵声惊醒,哭声清亮得像山涧的泉水。</p><p class="ql-block"> 奇妙的是,这哭声通过没关的直播设备传到了网上,弹幕瞬间从争论变成了一片软语。“快哄哄宝宝呀!”“小婴儿的哭声好治愈~”“突然觉得这才是最真实的乡村生活”。林羽愣了愣,突然点开基因库的智能控制系统,调出段舒缓的旋律——那是根据太行山脉的风声频率改编的《草木吟》,实验数据显示,这种声波能让黄芪的生长周期缩短15%。</p><p class="ql-block"> 钢琴般的音符从会议室的音响里流淌出来,混着窗外的虫鸣。襁褓里的婴儿渐渐止了哭,小嘴巴抿着像颗刚灌浆的麦粒。陈雪看着屏幕上不断上涨的在线人数,突然笑出声:“行吧,算你厉害。”她抓起笔,在基因共享协议的补充条款上写下“核心配方延迟公开三年,用于技术转化期”,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像春蚕在啃食桑叶。</p> <p class="ql-block">  三个月后的中药材质量追溯系统上线仪式,选在了基因库前的广场。林羽抱着大女儿,陈雪牵着背着小药篓的林黄芪,三人的手掌同时按在启动屏上。玻璃屏里,无数条代表药材生长轨迹的光带从四面八方涌来,太行崖柏的年轮纹、黄芩的花期曲线、连翘的有效成分积累图......最终交织成“太行药谷”四个鎏金大字,背景是无人机群拼出的巨幅太行山轮廓。</p><p class="ql-block"> “林总,听说贵团队在研发智能农具?”《农业科技报》的记者举着话筒上前,镜头扫过旁边展台上的原型机——那把银灰色的智能锄头正随着音乐节奏轻轻晃动,传感器像两只圆溜溜的眼睛。</p><p class="ql-block"> 林羽按下锄头的语音键,内置芯片立刻发出地道的天津话:“哟,这不是陈总嘛,今儿穿得比咱药田的红花还艳呢!”他笑着解释,“传感器能通过光谱识别药材种类,还录入了二十种方言的俏皮话,测试显示能让劳作效率提高20%。”</p><p class="ql-block"> 陈雪的脸颊泛起红晕,像被晨露打湿的桃花。她突然举起手机对着天空,直播间的打赏特效立刻像流星雨般划过屏幕:“家人们,给‘太行药谷’刷波火箭,庆祝我们的追溯系统覆盖全村87种药材!”</p><p class="ql-block"> 夜色漫上山头时,林羽独自站在湿地公园的观景台。智慧药田的太阳能板在暮色里亮起点点蓝光,那是夜间补光系统自动开启了;冷链车的车灯在盘山路上蜿蜒,像条运送星光的银河;更远些的基因库实验室,还有几扇窗户亮着灯,那是研究员们在监测夜间药材的呼吸代谢。</p><p class="ql-block"> “还没走?”陈雪抱着摞文件走来,晚风掀起她的风衣下摆,露出里面印着药材图案的衬衫——桔梗花的暗纹在月光下若隐若现。她递过来的文件上,“企业宗旨”一栏新添了行字:“让每株药材都能记住生长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林羽的指尖抚过那行字,钢笔的墨香混着远处飘来的艾草气息。“这是要把生态账算进账本里?”他想起刚回村时,这片土地的生态评估报告上,几乎全是触目惊心的红色预警。</p><p class="ql-block"> 不是账本,是根脉。”陈雪望着远处的山峦,太行山脉的轮廓在夜色里像道温柔的脊梁。山风送来苜蓿的甜香,混着基因库通风口飘出的培养液气息——那是他们新研发的植物源营养液,原料就来自湿地里收获的苜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爸爸!妈妈!”林黄芪的声音从栈道那头传来,小翠正牵着他的手走来,怀里的小女儿在襁褓里睁着乌溜溜的眼睛。月光落在婴儿的睫毛上,像镀了层细碎的银粉,小家伙的小手抓着片飘落的苜蓿叶,叶片的荧光在她掌心明明灭灭。</p><p class="ql-block"> “你们看东边。”小翠指着天际,晨雾正从山谷里漫出来,像给太行山披上了层纱。当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整座山突然苏醒过来——梯田里的黄芪田泛着金绿,湿地的苜蓿闪烁着最后的蓝光,基因库的玻璃幕墙折射出七彩的光。</p><p class="ql-block"> 林羽知道,这片土地的故事,就像那不断生长的根系,会在阳光雨露里继续延伸,扎得更深,长得更旺,把星垂平野的璀璨,写成代代相传的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