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翅雀——拍自滨海新区北塘蒙古包路对面

开心果

<p class="ql-block"> 图片拍摄:开心果</p><p class="ql-block"> 拍摄时间:二零二五年七月十七日</p> <p class="ql-block">金翅雀(学名:Chloris sinica)是燕雀科、绿金翅雀属的小型鸟类。体重约19克,体长12-14厘米。因身体的羽毛总体上呈淡黄色或灰褐色,翅膀为金黄色,故名金翅雀。嘴细直而尖,基部粗厚,头顶暗灰色。背栗褐色具暗色羽干纹,腰金黄色,尾下覆羽和尾基金黄色,翅上翅下都有一块大的金黄色块斑,无论站立还是飞翔时都醒目。成体雄鸟顶冠及颈背为灰色,背为纯褐色,翼斑、外侧尾羽基部及臀为黄色。雌鸟颜色较暗,幼鸟颜色较淡,纵纹较多。</p> <p class="ql-block">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山脚和平原等开阔地带的疏林中,也出现于城镇公园、果园、苗圃、农田地边和村寨附近的树丛中或树上;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秋冬季节也成群。金翅雀羽色华丽,鸣声清脆轻柔,音韵美妙。主要以植物果实、种子、草籽等为食;繁殖期为3-8月,1年繁殖1-2窝,每窝产卵4-5枚,孵化期为12-14天。分布于中国、蒙古、俄罗斯萨哈林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和朝鲜等地。</p> <p class="ql-block">雄鸟:眼先、眼周灰黑色,前额、颊、耳覆羽、眉区、头侧褐灰色沾草黄色,头顶、枕至后颈灰褐色,羽尖沾黄绿色。背、肩和翅上内侧覆羽暗栗褐色,羽缘微沾黄绿色,腰金黄绿色。短的尾上覆羽亦为绿黄色,长的尾上覆羽灰色缀黄绿色,中央尾羽黑褐色,羽基沾黄色,羽缘和尖端灰白色,其余尾羽基段鲜黄色,末段黑褐色,外翈羽缘灰白色。翅上小覆羽、中覆羽与背同色,大覆羽颜色亦与背相似、但稍淡,初级覆羽黑色,小翼羽亦为黑色,但羽基和外翈绿黄色,翅角鲜黄色。初级飞羽黑褐色,尖端灰白色,基部鲜黄色,在翅上形成一大块黄色翅斑,其余飞羽黑褐色,羽缘和尖端灰白色。颊、颏、喉橄榄黄色,胸和两胁栗褐沾绿黄色或污褐而沾灰,下胸和腹中央鲜黄色,下腹至肛周灰白色,尾下覆羽鲜黄色,翼下覆羽和腋羽亦为鲜黄色。</p> <p class="ql-block">雌鸟:和雄鸟相似,但羽色较暗淡,头顶至后颈灰褐而具暗色纵纹。上体少金黄色而多褐色,腰淡褐而沽黄绿色。下体黄色亦较少、仅微沾黄色且亦不如雄鸟鲜艳。</p> <p class="ql-block">幼鸟和雌鸟相似,但羽色较淡,上体淡褐色具明显的暗色纵纹,下体黄色亦具褐色纵纹。</p><p class="ql-block">虹膜栗褐色,嘴黄褐色或肉黄色,脚淡棕黄色或淡灰红色。</p> <p class="ql-block">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秋冬季节也成群,有时集群多达数十只甚至上百只。休息时多停栖在树上,也停落在电线上长时间不动。多在树冠层枝叶间跳跃或飞来飞去,也到低矮的灌丛和地面活动和觅食。飞翔迅速,两翅扇动甚快,常发出呼呼声响。鸣声单调清晰而尖锐,并带有颤音,其声似‘dzi-i-di-i’。</p> <p class="ql-block">主要以植物果实、种子、草子和谷粒等农作物为食。所吃食物几乎全是草子、豆科植物幼芽、稗子、糜子、谷子、麻子等植物和农作物种子。</p> <p class="ql-block">繁殖期3-8月,1年繁殖2-3窝。其中在北部多为1-2窝,南部多为2-3窝。在中国北方最早3月中下旬即开始配对,在树冠层间飞来飞去,或雄鸟围绕雌鸟炫耀,载飞载鸣,彼此相互追逐。</p> <p class="ql-block">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每窝产卵4-5枚。卵呈椭圆形。卵的颜色变化较大:有的为灰绿色或淡绿色,被有锈褐色或褐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密,常形成环状;也有的呈绿色、绿白色、鸭蛋青色或淡红色,被有褐色、黑褐色或紫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7.0-19毫米×12.4-14.5毫米,重1.6-2.1克。通常每天产卵1枚,多在7:00以前产出。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3±1天。</p> <p class="ql-block">谢谢您的欣赏点赞支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