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迷人旋律和动听唱段</p><p class="ql-block">文/刘建宽</p><p class="ql-block">【原创作品】</p><p class="ql-block">唢呐演奏家张可可的一首《秦腔即兴曲•苏显赶驾》,震撼人心穿透力强;豪迈奔放节奏激越;气足圆润轩昂婉转,把篡汉王莽部将苏显追杀幼主刘秀的惊险场面,演奏的淋漓尽致,加之曲调流畅技巧多样,一杆唢呐点燃了秦腔音乐而火爆出圈,一夜之间秦腔旋律走红大江南北。</p> <p class="ql-block">无独有偶,西北五省(区)31家院团戏曲荟萃在天水展演,一曲《兴汉图•潼关》,约10万观众齐声吼唱“潼关以内白旗展------”,台上台下互动,激情澎湃酣畅淋漓;宽音大嗓嘹亮高亢,山呼海啸般的声浪响遏行云,荡气回肠,演毕谢幕观众不散又要唱一次,让戏场变为万人交流娱乐的秦腔音乐大合唱,头顶有直播无人机、数百家自媒体推送、线上台下掀起了阵阵热潮,如痴如醉的秦腔老戏迷,追逐时代旋律的小年青,史无前例的蜂涌而至的愿意唱,可见是树正气、接地气、有烟火气的文化娱乐形式;愿意跟着唱,说明这样的唱腔老百姓喜欢;能够跟着唱,说明这段唱腔的普及程度很高;人山人海的看戏,说明把舞台搭在广阔天地、搭在老百姓身边!“一曲潼关震陕甘”,也说明是秦腔音乐获得的具大成功。10多天里,我在台下线上过足了“戏瘾”,“解馋”得很啊。</p> <p class="ql-block">秦腔音乐,走过了悠悠的长路,但真正有记谱,却是明万历年间的抄本《钵中莲》传奇,在第十四出中以七言上下句式和“西秦腔二犯”这一曲调呈现,大多旋律、唱段都以“二六板”“慢板”等六类基本板式演绎,其塑造人物时又分为欢音和苦音,而演员的风格创造、艺术个性以及流派传承、受人欢迎程度,却在13种彩唱特殊的拖腔上用假声充分表现,有的拖腔拐弯再拖腔再拐弯,在“苦中乐”“软三滴水”等曲调中发挥创新、在表现人物感情和剧情发展的变化中推进,有难度、有特质、很受听、区分度高,能塑造出经典角色,也有广阔的创作空间,比如陈妙华饰李遇春和周天佑挛生兄弟的《结盟》;肖若兰饰胡凤莲的《藏舟》;郭明霞饰王宝钏的《赶坡》;任哲中饰周仁的《回府》;李发牢饰韩琦的《杀庙》;董厚生饰刘备的《祭灵》,创出了个人特色,原汁原味、浑厚淳朴,享誉遐迩。</p> <p class="ql-block">其实,西北人大多爱秦腔,乡音乡声乡情,我也爱虽晚但很猛,1980年我踏踏实实地爱了一年秦腔,天水县秦剧团演了240多场《十五贯》,我大概看了20场,还有一场是坐在乐池里看的,近身的享受无比的快乐,文武场面演奏的旋律看在眼里、震摄灵魂、热耳酸心,优美动人,也晓得了“打鼓的敲点点、吹笛的摸眼眼、拉琴的捏杆杆”的意趣,记得大约有一个月,我便晚上来回走10里路看戏,路上还哼哼唧唧地唱着苏戌娟的“我爹爹贪财把我卖,我不愿为奴逃出来,高桥去把姨母拜,请她为我做安排……”接着大声再唱几句况钟的“听他们大呼冤怀疑不定,男淮安女无锡怎结思情,这命案来龙去脉尚不清,熊友兰十五贯货款料定……”特别喜欢这两段,我那时年轻气盛活得单纯,好像一到晚上就是忙着借听磁带、忙着看戏,陶醉在那旋律优美动听、唱腔婉转悠扬的秦腔里,平时也爱听张宝华、肖炳、杨满元、卢东升、杨余良(盲人)板胡领弦的演奏旋律,爱听陈妙华、全巧民、肖玉玲、刘毓中、苏育民的唱段,由于那时文化活动单调,看露天电影、听《十五贯》是我的娱乐方式。适逢改革开放腾起的春潮,社会上都在落实政策、平反昭雪,《十五贯》剧情适合时代背景是纠正冤假错案的戏,也是北道影剧院文革后甘肃最早上演的秦腔本戏,特别吸引我的是饰演况钟的张世军耍的“帽翅功”“髯口功”,每当第四场《监斩》在慷慨豪放的音乐伴奏下、那热耳酸心的旋律,大段的唱词与滚白、随着唱腔“双锤”的节拍帽翅一起晃动摇摆,并很有节奏地、规范地、自然地一滑一挑或一巅一闪;一连一顿或一吁一叹,那帽翅耍的丝滑啊、上下左右、单双划圆、不经意间游刃有余;胡子抖的像“下粉”一样,吹,弹、推、捋、撩等髯口功,也能牵情挂味,突出况钟的性格,呈现出况钟为民伸冤请命,苦心思考、焦燥不安、又无可畏惧的那种正本清源的演唱台架,轰动了天水周边,四邻八乡的老百姓从火车站、汽车站以及远路步行赶来看戏,剧团后来还为满足观众要求加成午、晚两场,给张世军每天补助五角钱,场场满座演出火爆,这就让人大惑不解的是原在天水农机站看了11年大门的张世军一跃身却变得有如此大的能耐,在台上让大家赏心欢喜,释放情怀,乐此不疲。</p> <p class="ql-block">我仔细一打听,张世军1940年生于甘肃静宁,12岁入西安尚友社学戏,10年坐科,为以后能有挣口饭吃的本事,刻苦勤奋学艺,以文武黑白红麻须生不挡著称,还和名家刘茹慧演过《辕门斩子》,1962年又背上炒面不远千里拜山西运城蒲剧泰斗阎逢春门下苦练帽翅功、髯口功两年,可惜到天水地区剧团不久,“文革”开始了他被下放当门卫;更不幸的是1990年他在兰州市秦剧团团长任上50岁时发疾病逝世了,无论如何他在台上留下了感人肺腑、动人心弦的角色塑造让人难忘,所以说张世军的《十五贯》给我播撒了爱秦腔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然而,那年月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旋律和唱段,却是从收音机里收听到的,它是陕西人民广播电台16分钟的秦腔现代戏《智取威虎山•深山问苦》一折,新鲜的听到小常宝和杨子荣的大段唱腔,是用秦腔音乐和交响乐结合起来的伴奏,把秦声的委婉板腔与西洋乐器的浑厚结合,热潮涌动,唱腔9分钟,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更是饱满地爆发出秦腔最高音G调,瞬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听的我如痴如醉如梦幻,同时也遗憾的不得了,收音机里16分钟只能听一遍,但我还想听二遍三遍啊、心急火燎地跑出来站在庄稼地里望着黑王寨大队、三十甸子大队的农村高音大喇叭看能不能再放一遍他们有录放。因为京剧电影《智取威虎山》童祥苓饰演的杨子荣,齐淑芳饰演的小常宝我在露天电影里看过多遍,唱词也记得熟络,唉,太爱这一段了!我硬是不甘心啊,默默地铺开稿纸,眼盯着收音机把刚才的回忆性地写出秦腔小常宝的“八年前------”唱词唱腔,想像小常宝甩掉头帽、露出女妆,对杨子荣说:叔叔我说、我说------</p><p class="ql-block">(苦音垫板)</p><p class="ql-block">八年前风雪夜大祸从天降</p><p class="ql-block">(苦音慢板)</p><p class="ql-block">座山雕杀我祖母掳走爹娘</p><p class="ql-block">夹皮沟大山叔将我收养</p><p class="ql-block">爹逃回我娘却跳涧身亡</p><p class="ql-block">娘啊……</p><p class="ql-block">避深山爹怕我陷入魔掌</p><p class="ql-block">(苦音二六板)</p><p class="ql-block">从此我充哑人女扮男装</p><p class="ql-block">白日里父女打猎在峻岭上</p><p class="ql-block">到夜晚爹想祖母我想娘</p><p class="ql-block">盼星星,盼月亮</p><p class="ql-block">只盼着深山出太阳</p><p class="ql-block">(双锤)</p><p class="ql-block">只盼着能在人前把话讲</p><p class="ql-block">只盼着早日还我女儿装</p><p class="ql-block">只盼着討清八年血泪账</p><p class="ql-block">恨不能生翅膀持猎枪飞上山岗</p><p class="ql-block">(留板)</p><p class="ql-block">杀尽豺狼</p><p class="ql-block">爹……</p><p class="ql-block">我一口气写完,还不着调的唱了一阵,好像了了一件事,就心想着:陕西那地方大、西安那城市剧场多,这本戏可能演了很多场?可能很多人看过?唉,我们身处偏僻的县城,只能听一遍收音机而已,虽调足了胃口,却让我觉得寝食难安,更让我无可奈何的是杨子荣是谁演的吗?小常宝是谁唱的吗?是哪里乐队伴奏的吗?为啥仅有16分钟呢?问又没处问?看又没地看?爱听又听不到的那个着急心情啊?满脑子的困窘、疑惑无法释怀!这些问题对我而言一直悬垂着。</p><p class="ql-block">然而,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娱乐方式多了,也就把秦腔的爱好随即搁下了。</p> <p class="ql-block">这一晃就多少年,随着年龄来了,我觉着看戏有意思、更有味道,现在秦腔也碰上好时代,是非遗文化保护项目,网络快捷方便,便把荒芜了多年的听秦腔爱好重拾起来,悬垂了多年的许多疑惑,我就想可否能在网络上搜求解答?一百度果然网上有2017年的“秦之声”网页下端载有1973年版16分钟的音频,就是我在收音机里八十年代听到的那一版,为回应广大观众与我一样的疑问,陕西电视台2022年“喜迎二十大,经典咏流传——陕西现代戏曲优秀剧目系列访谈”节目中,78岁的左红老师回忆了当年她饰演小常宝、以及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创排《智取威虎山》的过程,做了大概讲述。</p> <p class="ql-block">秦腔《智取威虎山》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1968年开始由全院一千多人倾心创排的第一部秦腔现代戏,上下一致殚精竭虑,真诚打造一流作品,选演员是按角色分成杨子荣组、常宝组、白茹组、以及其他组和器乐组,每组都有好多演员演奏员进行排练,最后看谁贴近角色、嗓子好演唱最好,表演拔尖,再做审批决定。杨子荣由当年28岁的贠宗翰为A角,他形象气质好、声腔韵味好、表演是公认的须生头牌;常宝由23岁的左红为A角,她嗓子好、年轻貌美、唱腔高雅,能达到最高的G调,左红本工花旦行当,但演常宝的花旦要比演才子佳人的花旦艰难得多,因为饰常宝的表演中凸显女扮男装苦大仇深的一面,需要有生角、刀马旦和很多翻跟斗、打旋子的一些武戏动作,可见排练中非常辛苦劳累,但她扛下所有获得很成功;秦腔《智取威虎山》伴奏乐团80人组成,在音乐创作上也有极大的挑战,唱腔既有交响乐的气势浑厚,又不失秦腔豪放委婉的味道,李正敏、赵季平都参与创作,还从北京音乐学院请来专家教授帮助作曲。创排成功后一经登台演出,万人空巷,剧场演、下乡演、慰问演,场场爆满,一演几年一二百场,很可惜当年条件受限,这部戏里10场中只有“深山问苦”一折进行了录音,仅仅16分钟,很万幸的是保存下来了,再无其他任何资料,但其艺术性、大众化程度根本无法复制,这是多么的遗憾啊!</p> <p class="ql-block">頗为称道的是左红的“八年前------”唱段慷慨激昂,豪放壮美,浑厚圆润,气宇轩昂,而且委婉优美动人,多少年来被大家广泛传唱,后辈演员们也在传承,她也是目前仅仅几位健在的原剧主创人员。</p><p class="ql-block">《智取威虎山•深山问苦》的音乐创作設计,我在网上听了无数遍,旋律优美,是秦声的板腔与交响乐的结合,不仅强化了浑厚深沉的伴奏效果,也丰富了唱段的动听音色,气势宏伟,高潮迭起,领弦板胡的过门更是音韵优美、柔滑悦耳、快弓娴熟,大胆突破传统演奏程式,将西洋管弦乐器和秦腔民族乐器相组合,注入新的元素,有秦腔交响音乐的艺术魅力,使之立体化的深邃美感和雄浑气派浓烈的秦腔音乐融汇一体;同时还能把主题音乐贯穿到道白中,既保留秦腔的韵味,又融入民歌曲调的特点,展现小常宝从苦难到觉醒的心路历程,通过音乐展示性格独树一帜;唱段拖腔拐弯回环往复、大跳拖腔刚毅又柔情,委婉又豪迈,既有交响乐的恢弘气势、轰鸣效应,又不失秦腔特质的豪放奔涌、优雅韵致,开启了秦腔交响乐的先河,是经典中的经典,综合其艺术水准,好像前无古人,恐怕后无来者。</p><p class="ql-block">(2025.8.5于兰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