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几天接到老家一个电话,是原来的邻居冬生打来的,说他儿子考上了大学,要开车来接我们去参加升学宴,如果不答应就拉着他八十八岁的老娘上门来"请"。</p><p class="ql-block"> 我告诉他最近不在德州,以后有机会再去喝喜酒。</p><p class="ql-block"> 冬生的儿子考上大学为何这么诚意的请我们喝喜酒呢?说来话长,俺两家这段特殊的友情原于那辆飞鸽牌自行车。</p><p class="ql-block"> 这事还得从头说起。</p><p class="ql-block"> 1968年秋假后,教育界颁布了一条"教师回队"的新政策,我家先生也从陈宋中心回到大胡家,(我和孩子还在周家)当时他那辆半新飞鸽牌自行车,就成了大胡家东头唯一一件先进的交通工具,给庄乡邻居帮了不少忙。最突出的两件就是夜里冒雪去棘城街给难产的孕妇请接生员,救了母子二人两条性命,另一件是帮着复员军人呈祥诓了媳妇。</p><p class="ql-block"> 先说请接生员这事,1968年农历十一月初三,天空不紧不慢的飘着小雪,西过道(胡同)相林哥的老婆刘嫂已怀孕十月待产,从天不亮就开始肚子疼可她一直忍着,因为这是第四胎了她也没太当回事。</p><p class="ql-block"> 午饭后疼的实在忍不住了就告诉了婆婆王氏,上边三个女儿都是王氏接生剪的脐,也算个有经验的老手了。她让刘嫂仰面躺着边摁肚子边说:"等着吧,生孩子那有不疼的,这就跟瓜一样熟透了自然就掉下来。"</p> <p class="ql-block"> 冬日天短一会儿天就黑了雪还在下,刘嫂疼的实在忍不住了就说:"娘,你再摸摸这个孩子正常吗?"</p><p class="ql-block"> 王氏仔细摁了一遍说:"这个孩子与前仨不一样,摸不着头。"</p><p class="ql-block"> "那咋办?"刘嫂用微弱的声音说:"我还得死在这场上吗。"</p><p class="ql-block"> "我!棘城街那么大黑灯瞎火的我去哪里找呀?就是找到这种天气人家咋来呀。"</p><p class="ql-block"> "唉!若是有个熟人就好了。"王氏抽泣着说。</p><p class="ql-block"> "熟人。"这俩字提醒了相林哥他忽一下站起来说:"找东院大兄弟去,他不但有熟人主要还有自行车。"</p><p class="ql-block"> "东院大兄弟"指的是我家先生,当他知道情况后赶紧穿上厚衣服戴上帽子手套,拿着手电筒推起自行车边走边说:"回家等着吧。"</p><p class="ql-block"> 他1959年师范毕业后就分在棘城完小任教,一待就是四年对这三里路的地型熟悉的就像自己家的院子一样,既是下了一天雪也能分辨出那里高那里低。只是接生员董少娥虽然认识可不知道她住在那里,边走边想忽然一阵窃喜,对了,她是学校里炊食员王岐大哥的表姐呀。</p><p class="ql-block"> 他先去学校叫醒王岐哥说明情况,又让王岐哥叫开董少娥家的门。董少娥是回民,共产党员,建国后县妇幼保健站培训的第一批接生员,不但技术好人品素质也高从事接生十五年了,像这种天寒地冻下着雪的夜里出诊从未延误。何况这次还是霍老师冒着风雪替邻居来请啊。她毫不犹豫的穿戴整齐提起药箱说:"走。"</p> <p class="ql-block"> 董少娥坐在自行车的后衣架上负责用手电筒照路,我家先生有时上车骑一段有时步行推着,就这样深一脚浅一脚的终于来到了大胡家。当两个一身白的雪人站在相林哥的门前时全家人惊喜万分。奄奄一息的刘嫂还在鬼门关前徘徊,好在王氏有经验烧了一锅开水备用。</p><p class="ql-block"> 董少娥摆正刘嫂的身体摸了摸说:"横生,只是时间太长大人可能没事孩子不一定保住,我尽力吧后果如何看你家的运气。"说罢戴上手套开始行动。</p><p class="ql-block"> 大约半个小时后一个混身青紫的男孩终于移出了刘嫂的体外,董少娥左手提起孩子的双脚让他头朝下扬起右手啪啪啪拍了三下后背,孩子的嘴微微动了一下。她又让相林哥提着孩子,自己用劲掰开孩子的双唇伸进右手食指抠出来一口粘痰,孩子"哇"一声哭了。刘嫂也慢慢睁开双眼用微弱的声音问:"我还活着吗?"</p><p class="ql-block"> 王氏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哭着说:"董大姐,你是俺家的救命恩人啊。"</p><p class="ql-block"> 为了答谢董少娥,孩子十二日那天相林哥破例按回民的习俗在家摆清真宴,请棘城清真寺的阿訇给杀的羊宰的鸡,还是让我家先生用自行车把董少娥戴来请她坐了首位。席间王氏告诉大家为了记住董大姐的救命之恩,给孩子起名叫"董生"。</p><p class="ql-block"> 大家都说名子好听,稍侯董少娥说:"接生是我的工作,这些年像刘嫂这种情况也不是第一次,孩子名字用我的姓不合适,那就换个字叫"冬生"吧。"</p><p class="ql-block"> 通过这事我们与相林哥两家的友情延续至今,冬生已经五十七岁早已当了姥爷,这个考大学的儿子是他三十九岁那年超生的。</p><p class="ql-block"> 当年经历的那些事现在听起来像故事,再往后就会成为历史,也算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毕竟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前进的,只是改革开放后的变化速度太快了,很多老物件像自行车手推车早已退出历史舞台,毕竟当年它们也曾辉煌过,可惜记住的人却越来越少了。</p><p class="ql-block">美篇音乐:回到那年</p><p class="ql-block">原文作者:周德香</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周德香,山东省作协会员,1939年10月出生于山东省商河县,自幼酷爱文学,1959年毕业于乐陵师范,毕业后在商河任教,1962年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农业第一线”回乡,随先生霍相新定居沙河乡大胡家村。</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她重拾文学梦想,九十年代起在省市报刊发表大量小说、散文,并出版《落凤坡轶事》《马莲花开》等多部长篇小说及散文集《香土》等,广受好评。</p><p class="ql-block"> 2018年,商河电视台专题报道《德香商河》,她同年被评为“感动商河人物”。其作品深植农村生活,乡土气息浓郁,细致描绘鲁西北风俗民情。笔下人物顽强坚韧、刻画生动,语言朴素亲切,深受读者喜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