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势的父母易带出懦弱娃

龚老师(拒闲聊)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文章:龚老师</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图片:AI生成</font></div> 在现代社会中,家庭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许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优秀的人才,为此他们会付出很多心血和努力。然而,有时候家长的过度关注和强势教育方式可能会适得其反,导致孩子与家长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甚至会摧毁孩子的心理健康。 <b>【案例呈现】</b><br> 一天,一位母亲带着初一的女儿来咨询,女孩一脸抗拒,站在咨询室门口迟迟不愿意进来。<br>“之前说得不是好好的吗?你又怎么了,快进来!”母亲呵斥道。<br> 女孩心不甘情不愿地进了房间,坐定后立即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你们要问什么,快问吧!说完我就走!”<br> “你这孩子什么态度!没有教养!我是怎么教你的!”我们还没来得及开口,母亲就在诊室里训斥起孩子来。<br> “我就是没教养,你喜欢有教养的女儿重新生一个去!”女孩腾地一下从位置上站了起来,夺门而出。<br> 母亲来不及拦,我连忙让母亲去追女儿,母亲说父亲在外面,会看着她的,没事,于是重新坐下和我们说起了她和女儿的故事。<br> 这个母亲是小学的老师,女儿的小学也在她工作的学校上,低年级还好,中高年级的时候女儿就开始跟她“对着干”。比如,她规定女儿每天晚上放学回家必须先写作业,再吃饭,最后有时间再玩儿。女儿低年级时候很听话,可是到了四年级压根儿不按照“规矩”来,母亲生气地说:“你看看这个孩子,先做作业不是应该的吗?我哪里错了!她就是不照着做!”“她不照着做之后,你是怎么对待她的呢?”<br> “我就骂她呀,急了用板子打!”<br> “你怎么骂的?怎么打的?”<br> “我就骂她‘自甘堕落’,这样下去是没有前途没有希望的,诸如此类的吧。我也没有打她多少次,多数是拿板子打手心。”<br> “这样打骂有效果吗?”<br> 妈妈沉默了一会儿,说:“有,但是是暂时的,现在怎么打怎么骂都没有用。” <div><br></div><div><br></div> <b> 一、强势父母的特征</b><br> 这位妈妈是典型的强势父母代表。这类父母主要体现在控制欲强、过度干预、情感表达单一等方面,具体表现如下:<br> 1.控制欲与权威主义<br> 通过命令、安排和“为你好”包裹情绪输出,代做决定、干涉交友兴趣,将个人期望强加于孩子,忽视孩子自主选择权。<br> 2.高要求与严控环境<br> 设定过高标准,对孩子的学习、行为等各方面进行严密管控,缺乏灵活性,常以“牺牲”为借口施压,营造冰冷家庭氛围。比如上面女孩的妈妈强势要求孩子必须“回到家先写作业”。<br> 3.情感表达单一化<br> 喜欢以批评、指责为主,情绪化反应突出(如暴躁、易怒),缺乏情感联结,导致孩子情感压抑,难以建立健康人际关系。<br> 4.忽视孩子需求与感受 <div> 不尊重孩子独特性,用“别人家孩子”标准衡量,常否定孩子价值,甚至通过言语/身体惩罚施压,造成孩子自卑、敏感。<br> 5.沟通方式问题<br> 以命令取代倾听,强调结果而非过程,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过度依赖。</div> <div><br></div><div><br></div> <b> 二、强势的父母对孩子有什么影响</b><br> 为人父母的我们都希望孩子幸福快乐,但有可能因为自己的“控制”,一不小心就对孩子造成了很多的负面影响。<br> 1.胆小自卑<br> 孩子不管做什么都是错的,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凡事必须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一旦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得到的就是斥责打骂。<br> 这样都会给孩子内心造成过大的压力,不敢尝试,变得胆小、自卑且懦弱,同时,因为父母习惯安排孩子的一切,这也导致孩子无法独立,对以后的生长造成巨大的影响。<br> 2.逆反心理强。<br> 尤其是孩子在青春期,父母管得越多,孩子反抗得越明显,习惯和父母对着干,甚至产生激进心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br> 3.亲子关系疏远。<br> 一切必须按照父母说的做,这种命运,强迫的方式,只会让孩子愈加远离父母,不愿沟通,亲子关系变得愈加疏远。<br> 所以,父母太强势,不仅让自己活得己活得很累,更对孩子的性格塑造和生长发育有着极坏的影响。 <div><br></div><div><br></div> <b> 三、强势的父母该如何改变</b><br> 1.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变。<br> 这一点至关重要,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的行为没有错,哪怕已经给孩子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依然无法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变。<br> 所以,强势父母应该多自省,时时刻刻问自己,这样的性格,真的对孩子好吗?<br> 只有真正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变,才能为后续的行动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意愿力也更强。<br> 2.定规矩要和孩子民主协商<br> 也许家长要有疑问,如果让孩子“回到家先写作业”就是强势父母,就是干涉孩子的父母,那么怎么做才能不强势、不干涉呢?这些好习惯、好规矩难道就不能定吗?<br> 好习惯、好规矩当然要定,但是要和孩子商量着来,不是让孩子完全听家长的,一旦不听就站在“有道理”的制高点数落孩子,如果这样做那就是强势的父母,干涉孩子做决定的父母。<br> 比如看到孩子回到家没有先写作业,可以这样和孩子沟通:<br> 妈妈:“回到家先写作业,可以吗?”<br> 孩子:(不说话)。<br> 妈妈:“我可以理解为,你不愿意先写作业?”<br> 孩子:“嗯。”<br> 妈妈:“当然可以,我尊重你的选择。不过,你愿意告诉我原因吗?”(这是一种“接纳”,当孩子发现自己的情绪被接纳,他心理的抵触感受会消去很多,大多数时候会愿意讲出原因。)<br> 孩子:“我想先歇会儿,今天有点累。”<br> 妈妈:“嗯,看得出来,你有点没精神。今天做什么了?让你这么累?”<br> 孩子:“今天打比赛了,我们班输了,责任在我,传错了一个球。”<br> ……<br> 孩子的每一种情绪和行为背后都有他们的想法,所以家长要做的不是去强势地改变孩子的情绪和行为,让孩子听自己的。而是要和孩子有商有量,弄清楚孩子的想法,一旦理解了孩子的想法,“不先做作业”这类的事件就可以被理解了,并且这样的规矩完全可以灵活一些、富有弹性一些,不是吗?<br> 3.“就事论事”,不随意否认孩子<br> 什么是否认孩子?就事论事批评孩子不是否认,笼而统之地给孩子贴负面标签就是否认。比如案例中的母亲说女儿“没有教养”“这样下去是没有前途,没有希望的”,这样的话就是否认。那么怎样就事论事地批评孩子呢?家长可以这样说:“你们要问什么,快问吧!说完我就走!’这句话让我觉得你有点不礼貌,我理解得对吗?如果我理解得有错误,你也可以告诉我。”这样和孩子沟通效果一定是不一样的。 <div><br></div><div><br></div> <b>结束语</b><br> 接纳孩子是指对孩子的一切采取一种积极的接受的态度,简而言之就是能欣然接受孩子的一切,就像大地承载着万事万物一样。接纳孩子是保持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