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正本清源,通过“数数”活动理解运算定律(关于加法和乘法交换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任教以来,对于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教学,我总是认为特别简单,经常会以两名学生的座位举例,让两个学生分别代表两个加数或两个乘数,俩人交换位置,还是这俩人,学生也很好理解,所以教学经常轻描淡写,一带而过。但我从来没有思考过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为什么会成立?其中的数学本质是什么?单单从算式的结果相等来发现总结,完全忽略了运算律背后的道理。读了课题2,才有种“拨开云雾见日月”的感觉,不仅仅对于运算定律,对加法和乘法的意义都有新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张奠宙教授说到的“数数”,数两堆石子,先数一堆的a颗,接着数第二堆的b颗,结果是(a+b)颗,体现了加法的本质就是“接着数”。如果,先数第二堆,再数第一堆,结果是一样的,从本源上看,这就是交换律成立的证明。对小学生来说,这样的直观操作是明白易懂的。交换律交换两个数的次序后结果相同,而过程是有区别的。有区别,但是结果相等,所以才成为一条定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加法概念不是来自于更多的小石子,而是来自于添加或合并的操作活动,现在所强调的四基中,基本活动一定会包括“数数”这样重要的数学活动。”(张奠宙)</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乘法的意义及乘法交换律</b></p><p class="ql-block"> “数数”的操作活动应用于乘法,张奠宙教授认为不仅可以,而且必要。对乘法而言,面积模型是最好的。出示情境图、方块图或者点子图,横着数3个5,(5+5+5=5x3),竖着数5个3,(3+3+3+3+3=3x5),5x3和3x5尽管结果一样,但是他们的意义是不一样的。这里,对乘法的意义还是要强化理解一下的。现在,3个5相加写成乘法5x3或者3x5都正确,减轻了小学生负担,因为结果是一样的。虽然现在不再严格区分被乘数和乘数了,如果对于乘法意义的理解,区分一下5x3和3x5,是不是很有必要的呢?正是5x3和3x5意义不一样,但是结果相等,就有了乘法交换律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对于举很多个反例来发现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也是非常必要的,下次再教乘法交换律,我也会多举几个生活中不可交换的事例,让学生感到这“交换”并不是容易做到的,比如减法和除法里,交换律就不适用了,满足交换律是需要证明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运算律的教学中,我们把重心都放在验证规律正确性这一过程上,而忽视了隐藏在运算律后面蕴含的数学道理——运算的本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