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奶奶总把剥好的橘子塞进我书包,母亲却在我忘记带伞时让我自己跑回家;爷爷偷偷把我不及格的试卷藏起来,父亲却拿着红笔在错题旁写满批注。成长路上,老一辈的溺爱如温水,父母的严厉似寒石,我们究竟该站在哪一边?或许答案不在“听谁的”里,而在读懂两种爱的本质后,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p><p class="ql-block"> 老一辈的溺爱,是岁月沉淀的柔软。他们的抽屉里总藏着给孙辈的糖果,会在父母训斥我们时悄悄递来安慰,甚至帮我们瞒下闯的小祸。这爱里藏着他们的人生密码: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便想把最好的都留给后代;看过生活的风雨,便想为我们撑起无虞的屋檐。就像爷爷总说“孩子还小”,他记忆里的童年是光着脚跑过田埂,于是见不得我受一点委屈。这种爱像老棉被,厚重温暖,却也可能捂得人喘不过气——当我们习惯了衣来伸手,便难再学会自己系鞋带;当错误总被轻易原谅,便容易失去对规则的敬畏。</p><p class="ql-block"> 父母的严厉,藏着面向未来的清醒。他们会在我们赖床时掀被子,会在我们沉迷游戏时收走手机,会在我们为失败找借口时厉声打断。这不是不爱,而是他们更清楚:成长路上总有风雨,没人能替我们撑伞一辈子。母亲曾红着眼眶说:“现在让你哭,总比将来让社会让你哭好。”她见过职场的竞争,看过放纵的代价,于是宁愿做那个“唱黑脸”的人,逼着我们练出抵御风浪的本事。这种爱像磨刀石,起初硌得人疼,却能让我们的刀刃越来越锋利——按时起床的自律,犯错后的反思,遇挫时的坚韧,都是在严厉中慢慢长出的铠甲。</p><p class="ql-block"> 其实,两种爱从来不是对立的选择题。就像植物既需要阳光的温暖,也需要风雨的洗礼,我们既需要老一辈的疼爱滋养心灵,也需要父母的严厉校准方向。记得有次我考试失利,奶奶塞给我一块巧克力:“下次努力就好。”父亲却拉我坐在书桌前,一道题一道题分析错误。奶奶的安慰让我没被挫败击垮,父亲的严苛让我没在安慰中沉沦。正是这两种力量的拉扯,让我既没变成骄纵的“小皇帝”,也没长成怯懦的“惊弓鸟”。</p><p class="ql-block"> 真正的成长,是学会在两种爱里提取养分。对老一辈的溺爱,我们可以收下那份心意,却要守住自己的底线——接过外婆的橘子时说声谢谢,但也要记得自己整理书包;对父母的严厉,我们可以理解那份苦心,却不必全盘接受——听他们的话改正错误,但也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让严厉里多些沟通的温度。就像航船既需要锚来稳定,也需要帆来前行,我们既要珍惜身后的港湾,也要勇敢驶向远方的风浪。</p><p class="ql-block"> 说到底,无论是温暖的溺爱还是锋利的严厉,底色都是爱。老一辈用他们的方式守护我们的现在,父母用他们的方式托举我们的未来。我们不必纠结“听谁的”,而要学会“怎么听”:在疼爱中保持清醒,在严厉中保持柔软,让两种爱的力量在我们身上达成和解。如此,才能带着满满的爱意,又带着十足的底气,一步步长成既温暖又坚强的模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