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彼朔方 兼容并包——内蒙古博物院与城市文脉巡礼

照遍天涯

<p class="ql-block">  在宁夏境内小巡环后,我们迫不及待的进入了内蒙古呼和浩特。呼和浩特最吸引我们的肯定是无量寺和内蒙古博物院,当然还有美食烧卖和冰煮羊肉,但更好吃的还是铜火锅。</p><p class="ql-block"> “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首北朝民歌《敕勒歌》,把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永久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辽阔壮美的祖国北疆,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息的摇篮,内蒙古博物院作为记忆和传承的载体,不但书写了这片土地从旧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漫长历史,也见证了南融北汇的先民在这里生存奋斗的过程,描绘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共存互融、交相辉映。</p><p class="ql-block"> 内蒙古博物院原名“内蒙古博物馆”,它采用新中式古典风格,中轴对称布局,中央公共大厅呈弧形环抱主广场,寓意“拥抱大青山”。从高空俯瞰,建筑宛如一枚 “文化玉琮”,与远处的阴山山脉形成地理与文化的双重呼应。尤其抓人眼球的是,建筑正面玻璃幕墙前镶嵌的一条条朱红色铝板,如同一根根竹子,拔节向上、直上云霄;远远望去,建筑像凝固的火焰,炽烈奔放,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p><p class="ql-block"> 蒙古族崇尚红色,源于对“火”的敬畏与依赖。在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中,火是取暖、烹饪、防御野兽的核心生存资源,更是驱散严寒与黑暗的“生命之光”。红色作为火焰的视觉象征,被赋予“温暖、活力、延续”的原始意涵。</p><p class="ql-block"> 科技让这座“传统”建筑充满未来感。在展陈设计上,内蒙古博物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打造了“远古世界——内蒙古地区的远古生物及其生存环境”“融铸北疆——内蒙古古代历史陈列”“解放之路——内蒙古革命史陈列”“故塞同风——长城及长城地带的文化交融”“文脉遗珍——内蒙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亮丽内蒙古——内蒙古多姿多彩的生态画卷”和“飞天神舟——内蒙古与蓬勃发展的祖国航天事业”等10个基本陈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