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行之二 重庆印象

沽上闲人

<p class="ql-block">巴渝行之二</p><p class="ql-block">重庆印象</p><p class="ql-block"> 此次赶在最热的时间段来到重庆,实属无奈,若非有事需要办理,我不会做与高温对着干的逆行者的。</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第一次和家人一起到重庆,几日里时刻被重庆的热情包围着,温暖着,汗蒸着。虽然山城很美,但是我却无心恋战,不敢到处走走,内心一直在打退堂鼓,希望尽快办完事情,尽快逃离热都。</p><p class="ql-block"> 尽管每天气温都在40度以上,但是却没有阻挡住我对这座城市的思考和认识。</p><p class="ql-block"> 重庆作为紧随京津沪之后的又一个新兴的直辖市重庆,这座城市给我的最深刻印象就是十足的烟火气息,所到之处你是被生活所包裹着的。可以这么说,它是一座在爬坡上坎里生长的人间烟火城市。</p><p class="ql-block"> 重庆是座把矛盾揉得恰到好处的城。它一半是山的筋骨,一半是水的柔情;既藏着老巷子里的慢时光,又奔涌着直辖市腾飞的快节奏。在这里,每级石阶都刻着故事,每座新桥都连着未来。据说重庆是中国桥梁最多的一个城市,山城是被两千多座桥梁连接起来的城市。</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来重庆的人,总会被它的“魔幻”绕晕。明明站在解放碑的平地,转身钻进地铁站,出来却发现已在二十层高楼的天台;导航里“向前直行50米”的指令,落地成了“爬完这200级台阶”。老重庆人早已习惯这种“上下求索”——菜市场在八楼,茶馆藏在负二楼,连小区门口的便利店都分着“临街一层”和“居民楼三层”两个入口。</p><p class="ql-block"> 但正是这种复杂,藏着城市的生命力。轻轨2号线穿楼而过的瞬间,李子坝站的窗台上,三角梅总在风里摇晃,像在和车厢里的乘客打招呼。黄桷坪的涂鸦街旁,老面馆的老板一边捞面一边喊:“莫看轻轨耍酷,它可比爬坡省力多咯!”如今的重庆,轨道线像银线穿珠,把渝北的写字楼、南岸的居民区、沙坪坝的校园串成一体,曾经要转三趟公交的路,现在半小时就能直达。</p><p class="ql-block"> 1997年成为直辖市,像给重庆按下了快进键。长江与嘉陵江的交汇处,曾经的滩涂如今立起了江北嘴的摩天楼群,玻璃幕墙倒映着江鸥掠过的身影,站在朝天门大桥上眺望,左边是来福士广场的“扬帆”造型刺破云层,右边是弹子石老街的飞檐翘角浸在暮色里,新与旧在江风里轻轻碰撞。 </p><p class="ql-block"> 此次在重庆规自局办事过程中让我体验到了重庆政府办事效率。办事大厅里,“最多跑一次”的标语格外醒目。跟排队办事的一位老人聊天中他感慨道,十年前办社保要跑三个部门,现在在家用手机APP就能搞定;从前审批要等一个月,如今线上提交材料,三天就拿到了执照。这种效率就像火锅里的牛油,慢慢熬进了日子的缝隙。</p><p class="ql-block"> 本来在天津最少也需要五个工作日办结的事情,今天在这里半天时间一切全部搞定,不禁让我体会到儿子选择在山城投资的明智,同时也对未来前景看到了无限希望。</p><p class="ql-block"> 重庆人天生热情好客,处处彬彬有礼,见谁都喊老师,让我们这些外地来渝的人感受到受人尊重的幸福感。而对于重庆人的幸福感,总带着点热气腾腾的实在。洪崖洞的吊脚楼把霓虹撒在江面上时,巷子里的火锅馆正传出碰杯声。穿背心的大叔夹起毛肚涮七上八下,对面的阿姨端着冰啤酒笑:“以前哪敢想,在家门口就能吃到全国的菜?”如今的重庆,磁器口的陈麻花有了真空包装,涪陵的榨菜摆进了海外超市,而老街深处的小面摊,依旧五块钱一碗,辣得人直咂嘴。</p><p class="ql-block">站在云端之眼俯瞰,重庆的轮廓在夜色里格外清晰。轻轨在楼宇间穿梭,大桥在江面上卧成弧线,老巷的灯火与新区的霓虹连成一片。这里的人习惯了爬坡上坎,就像这座城市习惯了向上生长——不慌不忙,却从未停下脚步。在重庆,幸福从来不是什么宏大的词,它是老街坊递来的一碗热茶,是办事窗口的一个微笑,是看着孩子在新建的公园里奔跑时,心里泛起的那点甜。</p><p class="ql-block"> 今天还有一点扫尾工作,做完之后我要暂时回到天津,但是从走出办事大厅的那一刻起,我已经自诩为这座城市的名誉市民了,以后也会成为它的常客,我在想,下次再来,山城又会带给我怎样的惊喜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