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关于朱熹为婺源晓鳙村《曹氏宗谱》所作序文的真实性,研讨家谱的宗亲都很感兴趣,现根据朱熹年谱、明史朱熹传等国家史料,结合地方志,家谱等做一个简单的考辩。</p><p class="ql-block"> 一 目前现状</p><p class="ql-block"> 先说一个目前中国的一个现状,就是自古以来中国人重视修谱,这是好事,但由于朝代更替、战争、水患、贫穷、 迁徙等因素,修谱时肯定有历史断层或资料不全时,特别在明嘉靖皇帝放开民间修谱的时候,有些氏族为了装点门面、给自己姓氏脸上贴金,就会请谱师对序言部分略施粉黛,伪托名人题跋作序,此现象严重,如今信息化时代一晒,绝大多数名人序言就会表露出作假嫌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生于福建尤溪。幼年丧父,随母迁居崇安(今武夷山市),师从胡宪、刘勉之等,后拜李侗为师,承袭二程(程颢、程颐)理学正统。绍兴十八年(1148年)中进士,历任南康军、漳州知府等职,官至焕章阁待制兼侍讲。晚年因“庆元党禁”被贬,归隐建阳讲学著述,谥号“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二 名词解释谱序 </p><p class="ql-block"> 谱序,通常位于家谱的开篇,可谓整部谱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文字精华。它不仅承载着修谱的缘起、目的、家族渊源、迁徙历程等核心信息,更是评判一部家谱价值与规范性的首要环节。</p><p class="ql-block"> 三 历史由来和背景</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伪托名人作序以抬高家谱身价的现象屡见不鲜。欧阳修、苏洵、朱熹、文天祥等名人的“序文”在各姓家谱中尤为常见。很多这类序文其实是移花接木或凭空捏造。例如,某谱中署名“龙图阁大学士朱熹”所作的序,但历史上朱熹并未担任过此职,这就暴露了其伪托的痕迹。更有甚者,同一篇“名人序”稍作修改(如替换姓氏、更改落款时间)就出现在不同姓氏的家谱中,这显然是假货。</p><p class="ql-block"> 当今社会,家谱不再是秘而不宣的东西,于是各地家谱序言中,像欧阳修,苏东坡、朱熹、文天祥、刘基刘伯温等这样大名鼎鼎的大学士、纷纷现身于各姓氏序言中,随便网络搜索一下,不到几分钟,你可以查到苏东坡、朱熹、文天祥等名人曾为几十个姓氏的宗谱作序!据不完全统计,朱熹作序的宗谱就有支氏,还有洪氏、上官氏、李氏、郑氏、胡氏、黄氏、吴氏、戴氏、陈氏、邓氏、周氏、汤氏、罗氏、汪氏、曹氏婺源、曹氏文简公……等等。相信公布在互联网上的各姓族谱仅是宗谱总数之九牛一毛,如果把中国各姓氏宗谱集中起来,肯定会有更多的珍贵谱序“惊现”。</p> <p class="ql-block"> 四 谱序造假由来</p><p class="ql-block"> 谱序作假究其原因,有些可能与编修的人故意作假有关,有些则是历史的原因使然。比如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的黄巢战乱与动荡,人们颠沛流离,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以至宋代时就已很少能见到旧谱,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断了线、失了传。</p><p class="ql-block"> 宋代之前家谱官修为主,宋代以后,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民间修谱之风开始盛行,但情况复杂,有名姓氏沿袭者有之,攀附冒认名门者有之,含糊其事、胡编乱造者有之,真假相间,不一而足。</p><p class="ql-block"> 到了明清时还出现了专门替人伪造家谱世系的“谱匠”,利用事先准备、不具姓氏的通用家谱作为“道具”,每当有人延请修谱,填上姓氏即大功告成。这样修出的家谱至今仍有所见,其中大多托始于南宋,有几乎一样的名人序跋、远祖遗像、朱子题辞等,普通人来看是天衣无缝,但张王李赵几乎一个面孔,以致许多家谱中都出现了欧阳修、苏轼、朱熹、文天祥、方孝孺等名人的题跋序言,其实都是这些“谱匠”的杰作。对于这种情况,现在许多人由于不了解真相,将其视为祖传之宝;甚至一些报纸也动辄发布消息,说某地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家谱,记载了某姓氏数千年来的世系传递,具有无比重要的价值,等等,几乎吹上了天,其实真实性都是要大打折扣的。</p> <p class="ql-block"> 曹氏族谱序:</p><p class="ql-block"> 族谱之设,纪源流,序昭穆,而明宗道之法也。谱牒不修,源流不纪,则人心无管摄,必至法斁纲沦、亲疏莫辨、尊祖敬宗之道不明,此谱之所由作也予归展墓,道历开阳,涉鳙岭,过晓川,宿于门士曹子晋书舍,讲论之余,晋以曹氏族谱请予为言。</p><p class="ql-block"> 阅其始末,知为孔门上蔡侯䘏公之裔,併益知晋之学业渊源有所本矣。</p><p class="ql-block"> 求其忠孝两全、立身行已、追隆上蔡如曹氏者,我未之见也。</p><p class="ql-block"> 予乐道之,因为题其家庙曰“上蔡世家”,为祝于曹氏者,守忠孝之泽,以谨先传;承诗礼之训,以开后裔。</p><p class="ql-block"> 以居则善俗,以出则善世,其于谱牒有光,而起仁人孝子观法也。</p><p class="ql-block"> 书于谱端,以彰规勉曹氏后世之意云尔。 </p><p class="ql-block"> 时淳熙丙申年(1176年)三月</p><p class="ql-block"> 邑人朱熹</p><p class="ql-block"> 没有全部抄录,节选了,前面和最后面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五,疑点矛盾之处</p><p class="ql-block">疑点一,朱熹文集和年谱没有收录此序,且时间不一样,一个是二月,一个是三月,</p><p class="ql-block"> 疑点二,曹子晋在史料和家谱中查无此人</p><p class="ql-block"> 疑点三,朱熹年谱记载他只给自己茶园朱氏写过一个序,其他任何人没写过。有写过墓志铭</p><p class="ql-block"> 疑点四,从年谱中可以看出,朱熹的一生一直都是在外面生活的,在婺源只有很少的时间,试问他是怎么教的婺源曹子晋?他们在哪里交集的?</p><p class="ql-block"> 疑点五,按婺源曹氏序文落款,邑人朱熹,文中却说是因为朱熹是他老师,所以学生请老师给写个序,但是落款邑人朱熹,给人的感觉却是因为都是新安老乡所以才给写的序,这和序文中表达的师生情就有矛盾之处了。正常情况应该写上官职,地区或者字号才对。</p><p class="ql-block"> 六 总结对比</p><p class="ql-block"> 结合朱熹文集中的资料,文中和朱熹有交集的是南宋上饶理学家曹建字立之号无妄先生。</p><p class="ql-block"> 《曹建墓表》朱熹</p><p class="ql-block"> 淳熙乙未年(1175年) ,我送吕祖谦到信州铅山县的鹅湖书院,而江西陆九龄和他的弟弟陆九渊以及刘子澄等人,都来一起讲他们的听闻,非常高兴。陆九龄兄弟对求学者很少称赞,其间,独独对我称赞余干县曹立之的为人,并且说:“曹立之得到了很多您写的书,很想见一见您和张栻。”</p><p class="ql-block"> 此后五年,我做南康太守,曹立之果然来了。</p><p class="ql-block"> 结合曹建墓表中的信息,很明显就能看出,婺源曹氏朱熹序移花接木张冠李戴了,把曹建换成了曹子晋,江西上饶万年人改成了安徽婺源人。</p><p class="ql-block"> 我这么说不知道大家能不理解,意思就是序文中曹晋之请托老师朱熹给曹氏写序是没有的事,真正和朱熹有交集的是上饶万年的理学家曹建,朱熹在1175年到铅山鹅湖书院讲学的时候,得到了心学陆氏兄弟的推荐,知道了有曹建这个人,很想见一面,但是五年后才如愿,见面没多久曹建就英年早逝。序中提到的朱熹题上蔡世家的匾额,也是移花接木,事实是朱熹在南康太守任期已满的时候应曹建的要求给皇上请旨给白鹿洞书院赐了一个匾额。</p><p class="ql-block"> 曹建,字立之,学者称“无妄”先生。万年县齐埠乡盘田曹家人,他们祖先是金陵人,到曹建是第八代,父亲叫曹天明,南宋理学家。理学又称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在宋朝,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而曹建和万年县苏桥乡柴源柴元裕是朱熹弟子</p><p class="ql-block"> 最后要感谢邵镛宗兄提供的朱熹文集原始资料,让我得以解决了曹氏文化研究上的一个争议已久的问题。谢谢!</p> <p class="ql-block"> 注 :朱熹年谱</p><p class="ql-block"> 淳熙元年(1174年),四十五岁。六月,始拜命左宣教朗之职。</p><p class="ql-block">二年(1175年),四十六岁。编《近思录》成。吕东莱不访,饯吕东莱。会陆梭山、陆象山兄弟于信州鹅湖寺,即"鹅湖之会"。七月,作《晦庵》。庵在庐峰云谷,自为记。</p><p class="ql-block">三年(1176年),四十七岁。二月,回祖籍婺祭扫先祖墓。六月,除秘书省秘书朗,辞。八月,不允,再辞,仍旧差主管武冲观。十一月十三日,妻刘令卒。</p><p class="ql-block">四年(1177年),四十八岁。二月,葬妻于建阳县唐后林谷。六月,《论孟集注或问》成。十月,《周易本义》、《诗传集注》成。</p><p class="ql-block">五年(1178年),四十九岁。八月,差知南康军兼管内劝农事,辞,不允,降旨便道之官。十月丐祠,十一月省札检会已降指挥。十二月赴任。</p><p class="ql-block">六年(1179年),五十岁。在南康军任时,立周敦颐和程颢、程颐三人祠及五贤堂.六月,奏乞蠲免星子县税钱。十月,重建"白鹿洞书院"。</p><p class="ql-block">七年(1180年),五十一岁。四月,申减属县科纽秋苗夏税木炭月桩经总制钱二千缗。秋,上奏札于延和殿,欲蠲免南康赋税。冬,以旱告于朝延,乞蠲本军合租苗米四万七千余石,检放三万八千余石。作《卧龙庵》,记诸葛武侯。</p><p class="ql-block">八年(1181年),五十二岁。南康任满。二月,陆象山来访,为其兄梭山求撰墓志铭。熹与象山共讲学于白鹿洞书院。三月,差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待次。七月,除宣教郎直秘阁。八月,转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十一月,奏事延和殿。十二月,视事于西兴,并以公"社仓法"下于诸路。</p><p class="ql-block">九年(1182年),五十三岁。七月,劾奏前知台州唐仲友不法。同月,毁秦桧祠。八月,除直徽猷阁,辞,不允。差江西提点刑狱,辞。诏与江东提刑梁总,两易其任,再辞。十一月,力辞新任职名,仍请祠。</p><p class="ql-block">十年(1183年),五十四岁。正月,差主管台州崇道观。二月,拜命。四月,《武夷精舍》成。五月,订本宗族谱成。</p><p class="ql-block">十三年(1186年),五十七岁。三月,《易学启蒙》成。八月,《孝经刊误》成。十四年(1187年),五十八岁。三月,编次《小学书》成。差主南京鸿庆宫。七月,除提点江西刑狱公事,以疾辞,不允。十一月,始拜命。</p><p class="ql-block">十五年(1188年)五十九岁。六月,除兵部郎官。以足疾请辞,诏依旧职名提刑江西。八月,以足疾丐祠,除直宝文阁,主管西京崇福宫。十一月,上封事,即所谓《戊申封事》。其要点是:大本者,陛下之心:急务则辅翼太子、选任大臣、振举纲纪、变化风俗、爱养民力、修明军政六者。翌日,除主管西太乙宫兼崇政殿说书。始出《太极通书》、《西铭》二书解义以授学者。</p> <p class="ql-block"> 转其他姓氏朱熹伪序</p><p class="ql-block"> 《闽杭增坑傅氏宗谱》、清嘉慶十四年詹氏支譜守訓堂刊本及傅氏宗谱均为“淳熙已酉岁春月龙图阁待制新安朱熹谨撰”即1189 年。个别的没有新安二字。</p><p class="ql-block"> 湖北蕲春<<梅氏宗谱序>> ,落款为“大宋绍兴十四年岁次甲子秋月谷旦赐进士及第官龙图阁待制进经筵太傅新安朱熹撰”。这一年是公元1144年,朱熹父亲去世刚刚一年,还在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义父刘子羽家里读书,三年后的绍兴十七年,他18岁才考取建州乡试贡生。落款里的官职连影子还没有,文末的那句“余自建宁道经钟陵,因嘉其请而乐为之序”,更是无中生有。</p><p class="ql-block"> 彭氏大宗谱序“大宋绍兴三十年龙图阁侍制新安朱熹拜题” 〈1160〉和安徽繁昌县《查氏宗谱》的徽国公朱熹序“宋己丑岁上浣龙图阁待制新安朱熹赠序”(1169)时间都在朱熹知南康军之前的两段罢职闲居期间,而且此前两任都只是县处级的小官。</p><p class="ql-block"> 夏氏谱序“淳熙八年辛丑年四月紫阳朱熹题”和沛国族谱序“宋淳熙辛丑孙朱熹敬叙” 都在1181年。不过前者的“淳熙八年辛丑年”中辛丑后不应重复再赘一“年”字,而后者淳熙前要么不加国号要么敬称“大宋”、“皇宋”,而不会单称一“宋”字。这都不符合当时封建文人的行文习惯。</p><p class="ql-block"> 宋氏族谱旧序的落款为“宋淳熙十四年丁未岁秋菊月吉旦新安朱熹晦庵氏谨撰”是1187年,晦庵是朱熹的号,缀一“氏”字则不合常理。</p><p class="ql-block"> 长三角曹氏文化促进会长 曹洲</p><p class="ql-block"> 2025 8.4 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