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戏台》的规矩

奇点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号:11257023 美篇名:奇点</b></p> <p class="ql-block">  金色的“戲臺”二字在深紫色背景上熠熠生辉,仿佛从岁月深处走来,带着浓厚的戏曲气息。英文“THE STAGE”低调地衬托在一旁,不喧宾夺主,却也悄然提醒着:这不仅是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更是人生百态的呈现之地。</p> <p class="ql-block">刚看完陈佩斯的电影《戏台》,脑子里还在回荡着那句“这是戏吗?”的疑问。戏台上的人物穿着传统服饰,一颦一笑都带着浓厚的戏曲韵味,而背景中隐约可见的戏楼和锣鼓声,又仿佛在提醒我,这并不仅仅是一场戏。现实与舞台的界限被巧妙地模糊了,让人不禁思考:到底什么是戏,什么又是真实?</p> <p class="ql-block">海报上的红与黄交织,火焰与云雾缭绕,仿佛预示着一场大戏即将开场。戏台中央,四位传统服饰的人物神情各异,或凝重、或期待,仿佛下一秒就要唱出一段惊心动魄的戏码。我坐在影院里,看着银幕缓缓亮起,心中竟也生出几分紧张,仿佛自己也成了这出戏中的一员。</p> <p class="ql-block">电影改编自同名话剧,陈佩斯自编自导自演,陈佩斯用一部品质过硬的作品,宣布王者归来。71岁的他亦如从前,还是那般卖力气且真诚。饰演五庆班班主侯喜亭。他将这个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仿佛舞台就是他的家,戏就是他的人生。 </p> <p class="ql-block">金啸天(尹正饰)这个名气很大的金大牌鸦片吸大了,他在后台的狼狈颓废相很符合当时人物的情境,但在对艺术的尊重上他丝毫没有减持和逢迎,在清醒以后气宇轩昂上台一亮嗓子,那字正腔圆的唱腔,那威严清亮的神采,立刻激发了老搭档虞姬的扮演者凤老板(余少群饰)的绝佳回应。</p> <p class="ql-block">余少群饰演的凤小桐,是我整部电影中最喜欢的角色。他的戏路虽然窄,但这次却恰好踩中了自己的舒适区。无论是无奈、娇嗔,还是生无可恋的表情,他都拿捏得恰到好处,仿佛真的入了戏。电影中有多处致敬《霸王别姬》的安排,尤其是凤小桐的戏份,几乎让人一眼就能看出那种对经典的致敬与致敬背后的深意。</p> <p class="ql-block">杨皓宇饰演的德祥戏院经理,虽然戏份不多,但他的每一个笑容、每一句台词,都恰到好处地衬托出戏园子的复杂与混乱。他需要在各方势力之间周旋,既要维持戏班的正常运作,又要应对军阀的无理要求。这种“八面玲珑”的角色,看似轻松,实则最难拿捏,而他却完成得非常出色。</p> <p class="ql-block">黄渤饰演的大嗓门阴差阳错地做了一回楚霸王,也体验了一把名角的高光时刻,更有温香软玉的洪大帅六姨太带着细软要跟他温存私奔。</p> <p class="ql-block">“豁达 人生如戏,照见本心。”这句话出现在电影中侯喜亭的台词里,也成了我看完电影后最深的感悟。戏台上的每一个角色,都在演绎着自己的人生,而我们这些观众,又何尝不是在看戏的同时,照见了自己的内心?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到底什么是戏,什么又是真实?或许,答案就在每个人的心中。</p> <p class="ql-block">尹铸胜饰演的刘八爷,虽然只是一个配角,但他的存在却意义非凡。他代表的是规矩,是那种宁死也要守住规矩的精神。他在电影中说:“我这人不霸道,我就是想要个规矩!”这句话,仿佛成了整部电影的核心主题。规矩,是戏台上的秩序,也是现实中的底线。</p> <p class="ql-block">洪大帅和蓝大帅,是当权者的象征,而徐明礼则是那种左右逢源的官僚代表。电影中有一句台词:“三天一个大帅。”这句话,道出了那个时代的混乱与无奈。人们早已对权力的更迭感到麻木,只求能在乱世中保全自己。这种对现实的讽刺,通过幽默的表演与荒诞的情节,让人在笑中感受到一丝沉重。</p> <p class="ql-block">饰演徐明礼的陈大愚,是陈佩斯的儿子。父子同台,也是一种传承。徐明礼这个角色,看似圆滑,实则无奈。他像一根墙头草,随风倒,只求在乱世中生存。他的每一次“改弦更张”,都是一种妥协,也是一种智慧。</p> <p class="ql-block">思玥是电影中戏份最多的女角色,由徐卓儿饰演。她对金啸天的痴迷,几乎成了推动剧情的关键。她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情感,仿佛真的陷入了那段虚幻的爱情。而她最终的命运,也让人不禁唏嘘。</p> <p class="ql-block">陈佩斯的《戏台》火了!讲的是民国初年的北京一座戏园子里演绎的一场荒诞的闹剧。五庆班在军阀洪大帅的淫威下,不得不修改经典剧目《霸王别姬》。戏台上的规矩,被一次次打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戏台上的人生百态也照进了现实,你是否发现了自己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陈佩斯:现在流行说“长期主义”,其实就是老艺人们常挂嘴边的“戏比天大”。您看那些老戏班子,都是一代代人在“死磕”。搞创作就认一个死理儿:戏是磨出来的。我们有时候也得有这股子轴劲儿,为了一句台词能磨半宿,为了电影里一个不起眼的道具或者台词的气口较真,即使观众不会注意到,我们自己心里得门儿清。永远把观众当明白人,别想糊弄观众。不管潮流怎么变,该守的规矩一寸都不能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