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塘荷韵

铁鹰芳华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作者 季羡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诵读 芳华</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中国没有人不爱荷花的,可我们楼前池塘中独独缺少荷花。每次看到或想到,总觉得是一块心病。</b></p><p class="ql-block"><b> 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观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b></p><p class="ql-block"><b> 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的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漂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叶片扩张的速度、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的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了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b></p><p class="ql-block"><b> 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清塘荷韵》是季羡林于1997年创作的散文,其写作背景与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心境密切相关:</b></p><p class="ql-block"><b> 生活场景触发:季羡林在北京大学燕园居住时,窗前有一方荷塘,最初并无荷花。1979年,他从洪湖带来洪湖莲子种下,此后多年观察荷花从无到有、逐渐繁茂的过程,这一亲身经历成为文章的核心素材。</b></p><p class="ql-block"><b>​ 心境与时代投射:文章创作于晚年,彼时作者历经人生波折,对生命有着更深的体悟。荷花从“沉睡”到“绽放”的顽强生命力,既呼应了他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也暗含着对生命力量的赞美,以及历经岁月沉淀后的平和心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清塘荷韵》创作于1997年,此时季羡林86岁(他生于1911年)。这篇散文是他晚年对生命与自然的深刻体悟之作,字里行间既透着老者对生活细节的细腻感知,也蕴含着历经岁月沉淀后的通透与哲思。<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朗读者 铁鹰芳华</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