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的记忆

行者

<p class="ql-block"> 运河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lt;&lt;我的运河我的情&gt;&gt;在网络平台发出来之后,我的老同学们相继给了点赞和关注。能够写出老同学们过去的事、身边的事,引起我们共同的回忆,这是一件好事。写好身边人、记录身边人,让我有种心理上的安慰,特别是我的许多同学住在里运河畔。在过去的岁月里,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已的酸甜苦辣,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经历的太多,先后经历“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改革开放、下岗下海”等,每个人都是厚厚的一本书,犹如滚滚而去的运河水。</p><p class="ql-block"> 老同学罗建华在同学群里这样写到:“老同学,你的&lt;&lt;我的运河我的情&gt;&gt;勾起我童年的回忆,大闸口、东长街、越河街、娃娃井、铁路头等,还有铁水牛在原市木材公司东面不远,越河街的最东头还有一个外贸公司仓库,再往东北走就有一条田间小路通往楚州(淮安区)的公路。据说娃娃井和铁水牛都有典故的。”老同学这段话,勾起我对里运河畔“铁路头”的回忆,早年在清江浦历史上曾有一条铁路名叫“清扬铁路”,连接清江浦与大运河西岸杨庄,全长近一十七公里,沿途所经地区盛产食盐,尤以西坝盐场为中心。据了解该铁路主要为解决淮阴西坝盐场外运而建,1911年建成通车,1932年被拆除。童年时候,我常听大人说“铁路头”,大概就是指清扬路南边路头。</p> <p class="ql-block">  老同学所说“铁水牛”,源自原位于黄河故道南堤清江浦老坝口,是清代“九牛二虎一只鸡”的镇水体系,用于镇压洪泽湖及运河的水患,铁水牛本身就是“吞洪镇潮”的巨兽。清江浦区娃娃井现在已经是淮安市不可移动文物,相传唐代时清江浦一带突发怪病,一户穷人娃娃历经艰辛发现此井,村民们饮用此井水后疾患痊愈。为铭记孩童功德,此井被命名为“娃娃井”,东长街没有拆迁时,我和我的老同们常常路过“娃娃井”。老同学们自然是难以忘记这些,因为我们都是运河边的人,我的小学、高中同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住在里运河北岸的地区,他们伴着运河而生,枕着运河而梦,喝里运河水长大,运河边留下他们的足迹。我小学时候的语文老师,又是我们班主任,她家就住在里运河边北岸,面朝越河街,每天从里运河边越河街步行到学校。在小学六年半时间里,我们除了看到她在文革中领着我们喊囗号,还有就是领着我们上街游行,别的时间就看不到她人。她上课时喜欢坐在桌子边,叫我们跟着她读就行了,也没什么作业,下课铃一响她就去办公室忙着“造反”去了,我们也乐得有时间玩耍。我记得她从二年级起做我们班主任,先后两次怀孕挺着大肚子,一直到我们小学毕业,印象中的她,好长时间是挺着大肚子来学校的,走路很慢,同学们背后都说她是“大肚子老师”。</p> <p class="ql-block">  到了高中时候,由于我们是就近入学,有很多同学是住在里运河沿岸的,他们对运河有着特殊的感情,也有不喜欢运河的,因为运河给他带来生活的变化,让他身心俱疲。我们高中一排教室从东向西数共四个班,西边班级有个同学,他和我隔着两个教室,平时也不怎么讲话,每天看着他忧心忡忡,似乎有许多心思,他长得慈眉善眼,是个很容易博得我们同情的学生,同学们不愿伤害和戏弄他,和他保持距离就行。听同学们背后议论,他家住在大闸口御码头附近,他妈妈是附近一带的漂亮女人,难怪他长得如此清秀俊俏,原来他是继承了妈妈的美丽。他爸爸是中洲岛港口单位采购员,经常出差跑全国各地,家中漂亮妈妈难免寂寞难耐,被一个常到大闸口中洲岛装御的船老板给骗走了,害得他爸爸到处找这个船老大,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被拆散了,他爸爸后来整日喝酒弄坏了身体,他也从此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变得性格内向、少言寡语。听同学们说,他经常坐在里运河岸边石头上朝运处眺望,望着向东流去的里运河水,他恨妈妈跟着运河水走了,但他又想念妈妈曾经给他的温暖,平时他把精力都集中在学习上。听说他学习成绩很好,高中毕业时作为独生子女留城,被分配到企业后,在上世纪七七年恢复高考时考上大学,后来被分配到企业做技术员,在下岗和下海的浪潮中,他又被私企重金聘用,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老同学相聚,他跟我们讲,他早已忘记那个伤害他童年时期的妈妈,只是他爸爸早年因身体疾病已经去世。现在他的一家人很幸福,妻子爱他、孩子敬他,平时下下相棋,同学之间聚聚。</p> <p class="ql-block">  我记得高中同学中,有个住大闸口中洲岛的。那时候的中洲岛,从清江大闸口坡子下去就到了,路两边都是住宅和小店,我的这个同学家就住在中洲路南边,他家后墙贴着里运河岸边石壁,后墙窗户打开就是里运河,他家前面是中洲路,夏天夜间睡觉打开窗户都能听见运河上行船声音,他从生下來就住在中洲岛,一直到他成家离开。听他说,童年时的中洲岛是很热闹的,后来聚的人越来越多,路两边吃、喝、玩、乐和小店甚多,尤其是白天拉平车送货的人来来往往,因为中洲岛有物流仓库、码头,旧时过闸来往的商人繁荣了中洲岛,形成热闹的地方。我高中上学时暑假晚上没什么事,就常常去他家玩,穿着大裤头和背心,脚上拖鞋,虽然离运河水很近,但我们两人从不到运河水里去游泳,他爸爸告诫我们,里运河是深水河,不会水性的人不要下河。我和他沿着中洲岛到大闸口,又从大闸口來到北面的石码头,那儿有个大广场,在那个地方各种玩耍的人很多,我们两人玩到晚上各自回家。后来他作为长子留城分配,我则下放插队农村,他进了企业后一直干至生产付厂长,退休后也没闲着,从事电力工程维护设备,保留和发挥了运河人勇于拼博的精神。前段时间他打电话给我,请我帮忙找一下小时候住中洲岛的“发小”,因为他听说“发小”和我住一个小区,是他从小生活在中洲岛的玩伴,两人相处很好,又是在一起度过童年、青春岁月的人,他说很留恋那时候的“发小”们。现在他正聚集中洲岛的“发小”们,在一起回忆里运河中洲岛的足迹,叙谈那时候的喜怒哀乐。</p> <p class="ql-block">  据史上记载,清江浦中洲岛是镶嵌於清江浦水系上的一颗耀眼的翡翠,它位于里运河和越河之间,占地总面积约有40多亩。东倚飞檐凌云的清江浦楼,西临古朴敦实的清江大闸,南北两岸则坐落着慈云寺、清真寺、文庙、陈潘二公祠等诸多胜迹。岛上林木参天,花叶扶疏,掩映着亭、桥、廊、榭、馆、阁、楼、轩。水面上游船穿梭在柳浪塔影之中,构成一个显示清江浦运河文化特色的景区。</p><p class="ql-block"> 听说中洲岛形成於明永乐万历年间,为了节制和蓄洩黄淮之水,清江浦先后修建清江大闸与越闸。两闸之间的三角地带即为中洲岛。由于它处在里运河咽喉位置,常有商船漕艘停靠,等待过闸,附近的居民就在岛上和堤岸建起客栈、酒楼、茶社。逐渐,这里就逐渐形成商贾云集、人烟稠密的经营和休憩场所。中洲也由此而名闻遐迩,乾隆年间,著名诗人盛锦就在此留下了诗篇:“中洲环玉碧,楼榭影层层。月泻垆头酒,花浮水面灯。”</p><p class="ql-block"> 我现在常常站在里运河畔,望着那川流不息的河水,不禁感慨万千。运河水,已经没有我们童年时候那样的清晰见底了,但她仍然给我们希望与憧憬,这是历史给我们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伴随着我们的一生。我许许多多生活在里运河沿岸的老同学们,里运河见证了他们的悲欢离合,生命的岁月里,他们曾经多少次“北上”和“南下”。</p><p class="ql-block"> 我赞美里运河。悠悠运河水,流淌着千年的故事,我且泼墨描写运河古今风韵,漫步运河沿岸,感受岁月静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