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天辟地 日出东方(四)

老郭

<p class="ql-block"> 开天辟地 日出东方(四)</p><p class="ql-block"> ——说说与中共一大有关的人和事</p><p class="ql-block"> (34)中共一大代表毛泽东——他是人民大救星</p><p class="ql-block"> 中共建党前,毛泽东开始接触和了解马克思主义。1918年,毛泽东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当年8月19日,毛泽东第一次到北京,会同蔡和森以主要精力从事湖南同学赴法勤工俭学的准备工作,经杨昌济介绍,认识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被李大钊安排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并认识了陈独秀等多位新文化运动人士,并在李大钊的影响下,开始具体地了解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p><p class="ql-block"> 1919年12月18日,为领导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运动,毛泽东第二次抵达北京,在此期间,读到《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书籍,更多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p><p class="ql-block"> 1920年5月至6月间,毛泽东前往上海会见陈独秀,同他讨论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等问题。在陈独秀、李达、蔡和森等人的帮助下,毛泽东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p><p class="ql-block"> 1921年,毛泽东作为湖南代表,与何叔衡一起出席了中共一大。在革命问题上他实事求是,坚定信念,是一名注重实践的革命者。</p><p class="ql-block"> 中共一大召开后的两年间,毛泽东贯彻中共一大会议精神,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发展党员,领导安源工人大罢工等工人运动,投身革命实践,使湖南工农运动如星星之火、蓬勃发展。</p><p class="ql-block"> 1923年,毛泽东出席中共三大,任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1924年,国共合作,当选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后任代理宣传部长。</p><p class="ql-block"> 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受党指派,回湖南领导秋收起义,率起义部队上井冈山。1928年,同朱德井冈山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1931年,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1933年,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34年,参加长征。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p><p class="ql-block"> 1936年,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期间,带领中国共产党开展敌后游击战争。1943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p><p class="ql-block">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登上天安门城楼,主持开国大典,并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1949至1976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党和军队的最高领导人。</p><p class="ql-block">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逝世,终年83岁。</p><p class="ql-block">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p><p class="ql-block"> 作为党的一大代表,毛泽东同志的一生是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一生。在几十年艰难而辉煌的战斗生涯中,毛泽东同志为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作出了光耀千秋的历史贡献。</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永远活在人民心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5)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开国大典与毛主席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p><p class="ql-block"> 董必武,湖北省黄安县人,他自幼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17岁时考中晚清秀才。</p><p class="ql-block"> 在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指导下,1920年秋,董必武与陈潭秋等创建了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随后,1921年七八月间,董必武和陈潭秋作为武汉代表,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为党的创始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1949年的开国大典,曾经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站在了天安门城楼的只有毛主席和董必武两人。</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政治法律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 </p><p class="ql-block"> “九十光阴瞬息过,吾生多难感蹉跎。五朝敝政皆亲历,一代新规要渐磨。彻底革心兼革面,随人治岭与治河。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这首《九十初度》是董必武于1975年3月5日为自己90虚岁生日所写。就在写完这首诗的几天之后,他的病情恶化。</p><p class="ql-block"> 1975年4月2日,董必武与世长辞。</p><p class="ql-block">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作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家和法学家,董必武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他长期担任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积极参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决策,为新中国的巩固、建设和发展竭诚尽智、鞠躬尽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6)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尽善尽美尽年华 </p><p class="ql-block"> 在中共一大代表中,王尽美离世最早,生命最为短暂,1925年8月19日在青岛去世,只有27岁。但他却将自己短短的一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党的事业、劳苦大众以及共产主义理想,真正做到了“尽善尽美尽年华”,用一生诠释了自己名字的深刻内涵:王尽美。</p><p class="ql-block"> 1918年,王尽美考取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9年,因割让山东青岛而起的“五四”运动波及全国,他作为山东学生联合会负责人之一,更是带头响应,领导开展学生运动,坚决保卫青岛、保卫山东。</p><p class="ql-block"> 1920年3月,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后,王尽美被发展为外埠会员。1921年春,王尽美、邓恩铭发起创建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同年7月,他和邓恩铭代表济南共产党组织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p><p class="ql-block"> 沪上归来的王尽美,在山东建立中国共产党山东区支部,担任书记。此后,他为党的事业四处奔波,为民族振兴、人民觉醒不懈奋斗。然而,长期的忘我工作与艰苦生活,让他患上了严重的结核病。即便身患重病,他依然抱病组织领导胶济铁路全线、四方机厂工人大罢工等。</p><p class="ql-block"> 1925年8月19日,因长期积劳成疾,王尽美在青岛去世,留下了“全体同志要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的遗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37)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不惜惟我身先死</p><p class="ql-block"> 邓恩铭是党的一大中唯一的一位少数民族代表,1901年出生于贵州省荔波县的一个水族农家。16岁时,邓恩铭来到济南,进入山东省立第一中学求学。</p><p class="ql-block"> 邓恩铭在山东省立一中学习期间,受到《新青年》等进步书刊的影响和启迪。1920年秋,邓恩铭与省立一师学生王尽美在济南发起成立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刊物。1921年春,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邓恩铭是小组负责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7月,邓恩铭与王尽美一起作为济南代表,到上海参加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了历史性贡献。</p><p class="ql-block"> 1928年春,邓恩铭任中共青岛市委书记,1929年1月,邓恩铭因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他受尽酷刑,毫不畏惧,领导发动了两次绝食斗争和两次越狱斗争,7名同志先后脱险,而他自己因为身体病弱,未能逃脱,被押入死牢。</p><p class="ql-block"> 1931年4月5日清晨,在济南市纬八路侯家大院刑场,邓恩铭等22名共产党员身负镣铐,高唱《国际歌》从容就义,年仅30岁,史称“四五”烈士。</p><p class="ql-block"> 1961年是中共一大召开40周年。同为一大代表的董必武经过山东,感慨万千,赋诗一首回忆王尽美与邓恩铭:“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舟泛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8)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p><p class="ql-block"> 在党的一大代表中,何叔衡年龄最大,参加一大时,他已经45岁,比毛主席大17岁,是毛主席和蔡和森的同学和长辈;学历最高,他与董必武都是晚清秀才;经历最丰富,办过学校,编过报纸,参与中央工农政府的领导工作,当过监察委员和最高法院院长。</p><p class="ql-block"> 参加党的一大后,1921年10月,何叔衡与毛泽东参与组建中共湖南支部,任支部委员。1922年任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委员。在湖南大力发展党员和基层组织,开展革命活动。</p><p class="ql-block"> 1927年马日事变后,何叔衡前往上海,为党创办地下印刷厂,坚持秘密斗争。1928年6月,他赴莫斯科出席中共六大,9月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1930年7月从苏联学习回国后,在上海负责全国互济会工作,组织营救被捕同志,将暴露身份的同志转往苏区。</p><p class="ql-block"> 1931年11月,顾顺章叛变后,何叔衡奉命进入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临时中央政府工农检察人民委员、内务人民委员部代部长、临时最高法庭主席等职。毛泽东高度评价他的革命精神和工作能力,说“叔翁办事,可当大局”。</p><p class="ql-block">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何叔衡奉命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经受了严峻的生死考验。1935年2月24日,在从江西转移福建的长汀突围战斗中,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何叔衡体力难支,为了不拖累同伴,他纵身跳下身后的悬崖,不幸壮烈牺牲,时年59岁,践行了“我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p><p class="ql-block"> 诗人萧三评价他:“做事不辞牛负重,感情一堆烈火燃。铁骨铮铮壮烈死,高风亮节万年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9)中共一大代表陈潭秋——化作黄土耀天山</p><p class="ql-block"> 陈潭秋,1896年生于湖北黄冈县,1916年进入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学习,1920年秋与董必武等发起建立武汉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与董必武代表湖北党组织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p><p class="ql-block"> 一大后,陈潭秋回到武昌高等师范附属小学任教,在他的领导下,武汉的工人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风起云涌。</p><p class="ql-block"> 大革命失败后,先后担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山东临时省委负责人、满洲省委书记、江苏省委秘书长,以及党的五届、六届中央候补委员等职,领导各地的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和兵运工作,为党的事业四处奔波。</p><p class="ql-block"> 1933年初,陈潭秋到中央苏区工作。同年6月,任福建省委书记。1934年1月,在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和中央政府粮食部部长。在国民党军严密封锁和军事“围剿”的极其困难条件下,为保证中央苏区和红军的粮食供应,作出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陈潭秋留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争,任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委员兼组织部长。1935年8月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p><p class="ql-block"> 从苏联回国后,受党指派到新疆帮助建设。1943年9月27日,陈潭秋和毛泽民、林基路等一起被新疆反动军阀盛世才秘密杀害,时年47岁。</p><p class="ql-block"> 1945年6月,在党的七大上,陈潭秋当选为中央委员。由于消息闭塞,当时代表们并不知道早在1年零9个月前,陈潭秋已被秘密杀害于迪化。临刑前,陈潭秋曾说:“我死后要化作一抔黄土,铺在通向胜利的路上。”他是最后一个为革命牺牲的党的一大代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