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滇池西山龙门景区游览

红太阳

<p class="ql-block">  昆明龙门是位于三清阁南面的景点,包括北由三清阁“别有洞天”,石洞门起,南至达天阁止的整个在千仞峭壁上的石雕工程。在罗汉山与挂榜山之间,峭壁上由北向南原有四个岩洞,明嘉靖年间,北面*三清阁的一个岩洞已开发,建了“穴石小楼”,当年登这个洞需攀铁索过栈道危蹬。</p> <p class="ql-block">  登临西山,总是要到龙门一游,过了三清阁,便到了龙门,龙门位于西山顶部,罗汉峰的悬崖峭壁上,从龙门可沿栈道到达山顶,但那狭窄的栈道,却仅容两人来回擦肩侧身而过。</p> <p class="ql-block">  龙门迂回栈道的开凿,不仅增加了龙门出口,使游人如流水般畅通无阻,增加了安全感,而且增加了新的风景游览点。饱览了龙门精湛的石刻艺术,可穿过龙门隧道,沿石阶而上,即达龙门新平台。</p> <p class="ql-block">  有关龙门胜景的传说中最为著名的便是魁星的传说,相传在凿成龙门时,石匠不小心将魁星手中的石笔凿断,他心痛不已,纵身跳下悬崖以身殉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生于下渔村的贫穷道士吴来清,一锤一钻,先开凿由"别有洞天"至旧石室的通道,这条石道"径折路旋",到旧石室豁然开朗。吴来清在石室檐上浮雕彩凤衔印图,云腾凤舞,所以这个石室称凤凰岩。</p> <p class="ql-block">  石室外北侧刻有"揽海处"三个大字;南侧刻有明末傅宗龙草书联:"一径飞红雨;千林散绿荫。"石室内南北壁上刻"云海"、"石林"四个大字。正壁上嵌"提滇池饯别图",等诗碑六方。</p> <p class="ql-block">  凤凰岩石室偏南上方,有一小石洞,贴洞建有小阁,称老君殿。接着吴来清又由凤凰岩继续向南开凿石道。入口处,在岩洞口建"普陀胜景"坊,入坊"螺旋蛇行",石道仅容一人通行,两人相遇需侧身相让。</p> <p class="ql-block">  沿石道凿有临绝壁石窗,"凭以望湖"。石道长40余公尺,达新石室慈云洞。吴来清雕凿的慈航真人,神像、神台、香炉、门楹等全部都是就原生石镂空雕凿。室内柱上,刻杨长春所书对联:凿石现普陀,将五百里滇池,都归佛海;援人登彼岸,愿一千双圣手,尽化慈航。</p> <p class="ql-block">  吴来清十四年茹苦含辛,呕心沥血。打开顽石,工程艰巨。</p> <p class="ql-block">  清道光庚子年(1840年),杨汝兰继吴来清之后,为"俯瞰滇池,极山水之胜",又以慈云洞向南开凿"云华洞","共历九载,始刻告成。"云华洞"规划之巧,刻凿之奇……均啧啧称赞焉。"杨汝兰组织打通云华洞以后,其子进士杨际泰,主持在险峻的悬崖石洞里,完成"达天阁"工程,直到清咸丰三年(1853年)竣工。</p> <p class="ql-block">  龙门、达天阁上接云霄,下临绝壁。石阁两侧,清末民初书法家赵鹤清撰刻对联:举步艰危,要把脚跟立稳;置身霄汉,更宜心境放平。整个龙门石雕、石室、崖壁上,历代文人留下不少题咏,是书法和摩崖石刻艺术珍品。龙门石窟被列为昆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被列为昆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清阁,在太华山南面罗汉山,距太华寺两公里,罗汉山北连美女峰、太华峰,南接挂榜山千仞峭壁,峭壁下是浩瀚滇池。这里山崖险峭,石峰嶙峋,其间松柏苍劲,山花烂漫。三清阁九层十一阁建筑群高低错落,建筑在罗汉山与挂榜山之间的悬崖绝壁上,它高出滇池水面三百多米,置身于此,有"海市蜃楼"、 "空中楼阁"之感。</p> <p class="ql-block">  明宣德年间,沐氏捐资,无边禅师重建。明正德年间,了纯和尚在此结庵卓锡,称海涯寺,一名妙定寺。摆渡村民李应举捐资扩建海涯寺,建弥勒殿。因峭壁半空悬石如罗汉,海涯寺又称罗汉寺。明嘉靖年间,罗汉寺倾圮,道士赵炼在罗汉山辟道观。</p> <p class="ql-block">  明末,徐霞客《游太华山记》详细记载了罗汉寺南北庵的盛况:北庵有灵官殿、纯阳楼、玄帝殿、玉皇阁、抱一宫,"皆东向临海,嵌悬崖间。"清乾隆55年(1790年),道士杨来祥、何来昆募缘增修,改称"玉皇阁"。清道光年间,重修灵官殿、玉皇阁,增建斗母殿、太清宫。</p> <p class="ql-block">  清至民国年间,三清阁屡次修葺,均保持了原有的道观建筑风格。 1966年"扫四旧"期间,三清阁个殿阁内的神像,多数被捣毁,仅存灵光殿王灵官及侍从塑像。 1972年以后,清阁各殿宇均进行过维修。1984年新凿罗汉崖回车隧道。1999年又新修了三百多米的三清阁迂回游步道。</p> <p class="ql-block">  西山,古称碧鸡山,明代称太华山,元代以来俗称西山,远眺形似巨佛长眠,亦名卧佛山,又有睡美人山之称,位于东经102°37'~102°38',北纬24°57'~24°59'之间,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境内,在昆明市区西15千米20,滇池西岸,北起碧鸡关,南至海口,绵亘35千米,东临滇池,西连安宁市东部的红岩山丘,东西宽3~4千米。</p> <p class="ql-block">  西山北部山势高耸,有碧晓山、华亭山、太华山、太平山、罗汉山、挂榜山诸峰,以美女峰最高,海拔2511米,高出滇池水面620余米;以南山势较低,顶部海拔多在2200米左右。断层崖龙门绝壁海拔2300余米,高出滇池414米。</p> <p class="ql-block">  西山山地森林植被保存较好,名胜古迹有华亭寺、太华寺、三清阁、龙门、聂耳墓、张天虚墓、纪念华侨抗战功绩的南洋机工碑,山顶有小石林及云南最早的高山气象站,山麓有升庵祠、西园。昆明市民间有“三月三,耍西山”的习俗。西山境内设有昆明西山森林公园、西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该区域是昆明滇池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西山,位于东经102°37'~102°38',北纬24°57'~24°59'之间,位于昆明市西山区境内,地处滇中高原,在昆明市区西15千米,滇池西岸,北起碧鸡关,南至海口,绵亘35千米,东临滇池,西连安宁市东部的红岩山丘,东西宽3~4千米,总面积16平方千米。</p> <p class="ql-block">  西山属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形成的断裂带区域,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包括石灰岩地层和玄武岩地层,是中国西南峨眉山玄武岩地层出露较为典型的地区,其上部发育的玄武岩红色风化壳,整个滇中高原面上具有一定代表性。</p> <p class="ql-block">  西山北部山势高耸,南北走向,有碧晓山、华亭山、太华山、太平山、罗汉山、挂榜山诸峰,以美女峰最高,海拔2511米,高出滇池水面620余米;以南山势较低,顶部海拔多在2200米左右。断层崖龙门绝壁海拔2300余米,高出滇池414米,最高海拔2359米,最低海拔1890米。</p> <p class="ql-block">  西山中下部年均温14.7­°C,最热月均温19.8­°C,极端最高温31.5­°C;最冷月均温7.7°C,极端最低温-5.4­°C,年平均气温在10~22­°C之间,年较差12.1­°C,年的年活动积温5368.5­°C,年平均降水量1094.1毫米,干湿季分明。</p> <p class="ql-block">  西山植被的类型和组成与基质的分布相适应,玄武岩地区的主要植被由滇油杉林,滇油杉、高山栲林,滇青冈林组成;石灰岩地区的主要植被为华山松林,云南松疏林及稀树灌草丛。且伴随着山体高度的变化,森林垂直带谱十分显著。山体下部,以栎类为主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山体上部,以云南松华山松为主的针叶林占据主要地位;在海拔2150米以上的石灰岩地带,冲天柏林和多种落叶阔叶林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  西山由碧鸡山、华亭山、太华山、太平山、罗汉山、挂榜山、老青山、观音山等山峰组成。 </p><p class="ql-block"> 华亭山,西山诸峰之一,前人畅游至此,“仰睇碧空,宵云谒谒,状如华盖”,遂取名“华亭”。</p><p class="ql-block"> 太华山,《清一统志·云南府》:太华山“环拥苍秀,其麓为太平山,其左为华亭山,皆称名胜”。 山顶设有昆明太华山气象站,山间建有太华寺。</p><p class="ql-block"> 美女峰海拔2511米,高出滇池水面620余米,为最高峰。</p><p class="ql-block"> 南山,山势较低,顶部海拔多在2200米左右。</p> <p class="ql-block">  ( 1)龙门景区主要包括龙门、揽海处、慈云洞、云华洞、达天阁、罗汉崖、三清阁、灵宫殿、真武殿、朝天门、千步崖等。</p><p class="ql-block">(2)小石林景区是以岩石地质景观为主的喀斯特地貌小石群,小石林景区顶部视野宽阔,滇池和昆明市区林立的高楼大厦尽在眼前,同时也是观看日落的最佳位置。</p><p class="ql-block">(3)其他景区(除去龙门景区和小石林景区)主要景点有聂耳墓、升庵祠、太华寺、太华古道、华亭寺、玉兰园、南洋机工抗日纪念碑等。</p><p class="ql-block">介绍: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