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个月亮

方芳

<p class="ql-block"> 同一个月亮</p><p class="ql-block"> 若问世间最玄的一个字,恐怕是个“缘”字罢。对人也好,对物也罢,若得一个“投缘”,那便毫无保留地喜欢。读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不由得喜欢那狂傲洒脱的李太白;读着《沉香屑》与《多少恨》,不由得喜欢那清冷孤高的张爱玲。二人一古一今,一男一女,偶一回想,竟发现都与一物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那便是月亮。</p> <p class="ql-block">  记不起在哪看过这么一句话,大意是经常看见月亮的人,只是因为格外的寂寞,所以才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与月亮对话。这点倒是勿庸置疑,李白与张爱玲,一古一今,一男一女,可同样是两个寂寞的魂灵啊。</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读到李白的这句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不禁绝倒:什么样的处境,什么样的心情,才能做出如此的举动?看似洒脱轻狂,却蕴蓄着无穷的悲凉,“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试想如此孤寂的境地,怎不叫人心有戚戚?</p> <p class="ql-block">而此时,那最为遥远的月亮却成了唯一可亲近的朋友,所以李白会“举杯邀明月”,然而不管他的臆想如何美妙,月亮终究只是冷清清地高挂苍穹,陪伴身旁的,只有那同样清冷的影子;在旅途中的客栈辗转难眠,也只有那“床前明月光”来勾起无穷的思乡愁绪;千家万户团圆的时分,只能借“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的描摹营造中秋的气象;一个人孤单得难受了,也只能把目光再次投向渺渺夜空,借月亮倾吐心声:“寒月摇清波,流光入窗户。对此空长吟,思君意何深!”</p> <p class="ql-block">在李白的诗中,每出现一次月亮,便让我愈心酸于他的茕茕孑立,虽然“古来圣贤皆寂寞”,可是,如果只为成就这“圣贤”之名而担着那无边的寂寞,想来也是李白所不愿意的吧。只是既然选择了“世人皆醉我独醒”,便不要贪念着人间的热闹与繁华,唯有月亮是你不变的挚友,不离不弃的侣伴……</p> <p class="ql-block">  穿越千年以后,这同一个月亮又扰乱着张爱玲的清梦,原本就无眠的她,更是在月光中姿意徜徉,酣畅淋漓地尽情摹写她对月亮的印象:“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p> <p class="ql-block">“隔着玻璃窗望出去,影影绰绰的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她的笔触,分明没有李白那样善良,月亮的面孔在张爱玲的笔下变得复杂化了,然而我知道,复杂的不过是她的心绪,是她看透人情冷暖后的灰暗的精神境界。</p> <p class="ql-block">  月亮,始终是同一个月亮,横亘千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