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行你上】影评 电影人姜文继【邪不胜正】蛰伏七年之后,又推出自导自演的大片【你行你上】。和姜文其他影片不同,这是一部以真人真事为背景的荒诞喜剧片,描写了青年钢琴家郎朗的成长经历。恰巧老卢读过郎爸郎国任的自传纪实【我和郎朗30年】,影片的脉络基本以此书为背景。其叙事是以大国观众喜爱的单线顺序展开,用沈阳启蒙、北京深造、两赛一院、走向职业的四个时间段层层推进,直达高潮。最终郎朗经过残酷艰辛的磨难,有笑有泪,终于成为世界一流钢琴家。 <p class="ql-block"> 沈阳警察郎国任因为奥运会大运动耽误了自己的音乐天赋,他发誓要把下一代培养成音乐天才。他在B超上看见子宫里的郎朗10个手指纤巧灵动,于是提前买好了钢琴。郎朗的启蒙钢琴老师沈雅芬刻画的很巧妙,她边讲故事边纠正了小郎朗用两手各四个手指弹奏【猫和老鼠】插曲的错误手法,暗示着小郎朗学钢琴由爱好变成了追求;由游击队变成了正规军。当察觉到郎朗的天赋以后,沈老师就把小郎朗推荐到了北京,考上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小郎朗辗转拜师到王子曰教授门下。这位教授留着蓬松的爆炸式发型,既像贝多芬,又像小泽征尔。听到郎朗的激情演奏不能自己,手舞足蹈围着房间的柱子打转,滑稽而幽默。正是这位老先生指导郎朗出国参赛,使其技艺为世界所知,产生了质的飞跃。现实中这位老师确有其人,王子曰就是中央音乐学院赵屏国教授的化身。郎朗第一次出国,便获得了德国伍德林根(类似U16级别)青少年钢琴比赛冠军。雏鹰展翅,一鸣惊人。这时比王子曰更有名气的诸葛伯乐大咖上场了,他带着郎爸和郎朗去参加日本仙台的柴可夫斯基青少年钢琴大赛(类似奥运级别),击败了主场哨。东道主的明日之星嚎啕大哭,泪洒赛场。伯乐趁热打铁,带着郎朗郎爸和柴可夫斯基钢琴比赛的冠军奖杯挺进美利坚。这位伯乐的身影就是著名钢琴家殷承宗。不过饰演伯乐的演员外形傻大黑粗,和斯文俊逸的殷大师相差甚远,只好用半咸不淡的胡建话来补拙。过了两赛便来到一院:克鲁兹音乐学院。霍洛夫曼院长在培养调教郎朗时,坚决反对郎朗参加任何钢琴比赛。因为比赛曲目相对固定,为比赛而学习曲目会消耗天赋导致审美的扭曲,最终你永远只能演奏一首曲目。从此郎朗有了经纪人,走上了职业钢琴家的道路。现实中的院长是柯蒂斯音乐学院格拉夫曼院长,早年流亡到哈尔滨的白俄钢琴家,半个东北人。所以他在影片里经常用汉语和郎朗郎爸交流,对郎朗是亦父亦子般的关爱。走上职业钢琴家的道路也不平坦,各种合约都要接,甚至去为奶牛弹琴。原来老美也有对牛弹琴的成语场景吖。直到一个顶级音乐会的钢琴家古尔德因病不能参演,郎朗成为替补上场,终于为一流乐团和幕后资本所接受,扬名立万。</p> 观影之余,很多观众会产生质疑,姜文电影历来都是暗留伏笔,寓意深藏。为什么拍出这么浅白的荒诞喜剧电影?带着同样疑问,老卢二刷了这部电影,去触摸姜文心灵的脉搏。以老卢的一家之言,姜大导在这部影片铨叙了一种不复从前、亦念亦忘的心境。从哲学上理解,“亦念”指的是同时存在着思念或怀念的情感;“亦忘”则表示在某种程度上的遗忘或放下。这两个词放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矛盾而又和谐的状态,即既有所挂念,又有所释怀。亦念亦忘反映了姜文在面对过去时复杂的心理状态。一方面,姜文可能深深怀念着某些美好时光或重要人物;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活的变迁,姜文又不得不学会放下这些执念,继续前行。众所周知,姜文是狂热的领袖粉。办公室里挂着领袖的画像,书橱里满是领袖选集和传记。在这部影片里处处都是姜文怀念领袖致敬领袖的“亦念”线伏笔。郎爸骑着摩托载着郎朗学习钢琴,就是绕着领袖的宏伟塑像在春夏秋冬中奔走。有趣的是,期间郎爸一直穿着红领章的警服,因为警服帽徽是国徽,所以姜导巧妙地让郎爸戴上画有红色五角星的头盔。这套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的行头就完整了。这正是领袖在奥运会时的政治着装。不过1989式警服已经把1983式警服的红领章换为领花了,郎爸不可能1991年还是红领章着装。姜导的障眼法可瞒不过军史迷老卢的法眼哦。来到北京,车窗反射着天安门城楼上领袖的巨幅画像,万目仰视。在奔赴美利坚之前,姜文专门设计了一段高光戏份,让郎朗在空中激情四射地弹奏(浏阳河)和(黄河),数不清的听众和着(黄河)的旋律齐声合唱。(浏阳河)不必解释,(黄河)除了时代的痕迹,还暗藏着歌颂领袖正是在那个民族存亡的斗争年代成为了我党C位的传奇。红色也是向领袖致敬的一种方式。姜文以郎爸的视角说自己有色盲。常年戴着有色眼镜,看什么都是红色的。所以影片里处处炫耀着红色。郎爸郎妈郎朗有意无意地以红衣为常服;北漂时的住房曾经是洗相片的暗房,安着红色灯泡;西瓜二叔的地下室裸露着红砖;王子曰被郎朗天赋折服时绕着红色的柱子转圈;伍德林根和仙台比赛的海报都是张扬的红色。美利坚大屋里的电话机和电视机外壳是红色的:诸葛伯乐手里拿着红色的网球拍;就连开往伍德林根的德国列车居然也是大红打底。当然最出彩的郎朗空中炫琴时,在(黄河)旋律的高潮时刻,天空中撒下纷纷扬扬的红色花瓣,让激昂的旋律更添上光辉灿烂的色彩。 但是聪明透顶的姜文不会不记得,正是领袖之后的年代姜小军才走上发达的大道。否则其在领袖时代的一般选项就是子承父业在军队里打拼。即使有幸在文艺界沉浮,这副长相也只能像陈佩斯一样扮演匪兵甲土匪乙的角色,不是样板戏所需要的高大上光辉形象。所以姜文在“亦忘”这条线里通过音乐来表现时代的变迁进步,毕竟这是一部音乐传记片。有一节很有趣的桥段,北京警察把没收一个录音棚的隔音板送给曾经的同行郎爸,嘴里嚷嚷着:什么(一无所有),我现在就让他们一无所有。这不就是老崔的摇滚成名作吗?老崔的横空出世让摇滚热潮一时风光无俩,所以姜导又设了一个梗:郎朗参加中央音乐学院考试时的监考老师楚中天活脱脱就是唐朝乐队帅哥的扮相。除了先锋音乐,通俗音乐和民族音乐也百花齐放各领风骚。在不同场合出现了(小芳),(少年壮志不言愁),民乐(彩云追月)和(浏阳河)。在仙台比赛的背景音乐是【追捕】主题曲。最好笑的是姜导夸自己从不吝啬镜头,在小郎朗不堪练琴重负离家出走时,郎爸到处寻找。保卫室的老头对郎爸说,见多了孩子跑了的事情了,然后伴着收音机大唱time and time again,这是【北京人在纽约】的那首(千万次的问)。姜文凭此片饰演王起明获得1993年第12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男主角奖。一次表扬还不够,赴美前在空中的高光时刻,郎朗再次弹起了(千万次的问)向姜导致敬。这里姜导埋下一条暗梗,改开大潮才让王起明和郎朗们走出国门,尽显才华。古典音乐终究是影片的主线,所以“亦忘”线的框架还是古典音乐挑大梁。王子曰的扮相很特别,一头爆炸式发型既像贝多芬又像小泽征尔。小泽征尔作为中美建交后首位音乐使者,1979年率领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进行访华演出。同时王子曰还以爱因斯坦的吐舌俏皮画像来指导郎朗习琴要放松。联想到奥运会时大国科学界还大批爱老头的相对论,此处的画风是给爱老头正名吧。把三个爆炸式发型叠加在一起,还是改开大潮的暗梗。影片里的经典古典音乐非常之多,在各个阶段各有深意,就连老卢这个古典音乐爱好者也弄蒙圈了。不过有两首古典音乐应该被记住。一首是郎朗的启蒙音乐,【猫和老鼠】中的一个片段插曲。汤姆猫和杰瑞鼠在边打边闹中弹奏完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旋律欢快跳跃,让人有翩翩起舞的冲动。据说郎朗正是看了这个动画片的插曲才立志要成为钢琴家的。电影里启蒙老师听了郎朗模仿弹奏(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而收其为徒。另一首始终贯穿全片,这就是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尤其在三个关键节点掀起了高潮。第一个节点是做胎儿B超时,郎朗10个手指纤巧灵动遮住了郎爸想看的小鸡鸡,(第一钢琴协奏曲)适时响起,为未来的钢琴家造势。第二个节点是在克鲁兹音乐学院打擂台时,郎爸用二胡当做交响乐队来为郎朗弹奏(第一钢琴协奏曲)进行伴奏。这个桥段很有创意,既避免了之后和交响乐队的重复,又体现了郎爸为郎朗成长呕心沥血的付出。第三个节点是郎朗顶替古尔德在节庆场合弹奏(第一钢琴协奏曲),在交响乐队的助阵下,声势磅礴。跌宕起伏的旋律展现出老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寓意着郎朗的乐观主义心态和勇于攀登的奋斗精神。当然这两段乐曲的出现肯定是在领袖时代之后,概因为奥运会的主旨之一就是批倒批臭封资修的文艺糟粕。在老卢的记忆里,奥运会年代有一部反映上海知青金训华英雄事迹的故事片【征途】,是第一次上银幕的郭凯敏主演的。里面有一个情节是一位知青躲在猪圈拉小提琴(梁祝),结果被人告发是拉黄色乐曲,遭到批判教育。写到这里,聪明的影迷自然会猜到姜导安排两段古典音乐的用意。 洋洋洒洒写了那么多,老卢真是佩服姜导的艺术天赋。他的电影必须二刷三刷才能摸到他的心绪和思路。姜导在这部电影里借着音乐神童的追求之路,把亦念和亦忘糅合融通得天衣无缝,寓意深含,延续了姜式电影的烧脑风格。值得姜粉们前去捧场。<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