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品-书品-砚品

观澜雅集

<p class="ql-block">昵称:古砚堂</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140153</p> <p class="ql-block">  自曹丕以一篇《典论-论文》开启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大门,从此品评历代人物便浩如烟海。据此以品评清代著名学者和书家篆刻家伊秉绶,以其人、其书和其砚,或可拾遗书史和砚史往故。</p> <p class="ql-block">  伊秉绶(1754年—1815年)字组似,号墨卿,福建汀州宁化县人,故又世称“伊汀州”。生于书香官宦之家,乾隆朝进士出身,官至刑部员外郎和惠州、扬州知府,颇有德惠政声,为有清一代名吏。尤其是在任扬州知府时,正值扬州连年水患,灾情严重,百姓流离失所。伊秉绶到任即率部属救灾,与灾民共患难,“饥咽脱粟饭,渴饮浊流水”,到处为灾民募捐赈灾,很快稳定了扬州灾情,而后又兴修水利。其一生为官,清廉自守,造福百姓,逝世后扬州百姓把原为纪念史上在当地为官的欧阳修、苏轼和王士祯的“三贤祠”,改为包括伊秉绶的“四贤祠”,可见其人品的德惠政声。</p> <p class="ql-block">  在清代书坛,伊秉绶与邓石如齐名,都是推动清代碑学运动和隶书变革的实践者。由于伊秉绶等人的隶书创作实践,打破了中国书法史上长达千年的帖学一统天下局面,通过引篆入隶而重塑汉隶碑学,使沉睡了近一千五百年的汉隶碑刻摩崖重出江湖。伊秉绶的隶书以方正雄健和大气磅礴著称,为清代隶书重塑庙堂之气供献极大,用其书法创作实践直接推动和确立了清代碑学理论,开创了中国书法史上第一次碑学与帖学双楫共进的局面,对后世书学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  伊秉绶自赴京赶考时结识了纪晓岚,颇受其赏识,从此成为纪晓岚的门生。受一生痴砚的纪晓岚影响,伊秉绶也钟爱藏砚铭砚,以其金石篆刻功力为后世留下了不少传世之作。其中最著名的有“苏轼砚砚铭”,现藏宁化县博物馆;有“半壁砚砚铭”,现藏上海博物馆。在此展示一方上海砚友收藏的伊秉绶亲笔铭刻的仿宋式淌池歙砚。</p> <p class="ql-block">  砚石出自江西婺源龙尾山罗纹坑,石色黝黑,又称黑龙尾石。宋代佚名作者的《歙砚说》一书中对此砚石的评价是:“龙尾石产于水中,故极温润,性本坚密,扣之其声清越,有若玉振,与他石不同,色多苍黑,亦有青碧者。”此种砚石是歙砚中存量最为稀少的珍品,在以古砚收藏著称的天津博物馆藏、上海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的古代歙砚中,黑龙尾石砚也非常罕见。</p> <p class="ql-block">  砚式为仿宋样式,上窄下宽,四侧下收内敛,砚堂为淌池状,从中可见道道水波罗纹隐现。砚背有伊秉绶亲笔题刻隶书铭文:“散此缃编迟还芳札,偶有嘉酒爰调素琴。嘉庆丁巳四月,汀州伊秉绶。”书体方正雄健,刀法刚劲质朴,风格古朴大方,把伊秉绶的隶书理念与篆刻风格融为一体,形成书印一体,既有秦汉古印的金石之风,又兼具清隶的磅礴大气,通篇是庙堂之气。此砚铭制于嘉庆二年,即1797年,伊秉绶时年43岁,正是壮年之作。从此砚铭中也可窥见他此时正独居京城的内心情感:轻轻放下浅黄色的书卷,又迟迟不忍回复家人的来信;借酒调琴,以琴声寄托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p> <p class="ql-block">  自古以砚品人,砚品即人品。以铭视人,砚铭即是心迹。从伊汀州的此砚中再看人品和书品,或可见其人品的清廉刚正,书品的饱学诗书,砚品的散淡清心,正如伊秉绶自言人生寄托:“官闲读书乐,亲健得天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