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的八一建军节刚过,8月3日下午,乌兰察布的天气阴晴有加,微风吹拂,清爽怡人。我几番萦绕的念头再次袭来,到50年前我们为防止侵略,准备打仗的预设阵地去看看,虽然在我离开部队后,曾不止一次攀上当年的阵地去回念,但每上去一次就会有一次新的感念和收获。我决定这回到集宁,还是要上去,去看看那里的山,那里的草,那里的战壕和我们留在那里的印痕和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次我们一起从河北到乌兰察布来避暑的一共有三家人。我拿起电话,怀着试试看的心情。分别给另外两家人打了电话,问人家是否有兴趣去看看我们当年的阵地。没想到他们是出奇一致的斩钉截铁:去!我理解这些生长在毛泽东时代的老同志的心情,于是说了句:走。便开着两辆车,载满老小10人出发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另外两家人,一家的主人是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原部门领导、井陉县人民法院院长,一家的主人是参加过援老抗美的参战老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开车走过集宁区平展的柏油马路,从桥东穿过地道桥来到桥西,沿着山间土路走向阵地。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离开了我们。全军进入了一级战备。我们连队在赵秀沟附近海拔1500m左右的山头上预设了高射机枪阵地。全连指战员全副武装,真枪实弹在阵地上坚守了将近一个月时间。</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图解:我们带着8岁的孩子往山头阵地挺进!</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山腰间是战友们当年修筑的步兵坑道。看到这熟悉的坑道思绪万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我们在山头阵地上挖掘的14.5mm高射机枪掩体还那里静静地诉说着往昔。我情不自禁地请人拍下了这张照片。都是满满的回忆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参战老兵部队在南方边疆,我们在北方边疆,南北虽遥远,军人心相通。参战老兵在阵地上心情十分激动,我们留下了这张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下得阵地,参战老兵愿意和我一同到当年的老连队驻地去看一看。那时为了战备的需要,我们驻守在北部边疆的一线部队,都是以阵地为家,每个连队守卫着一处阵地,阵地下面就是连队的窑洞宿舍。几次军改,部队已撤编,当年的老连队住处。只剩下瓦砾废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图片左边那个高地,常常引起我的深深回忆。1975年春季,刚刚新兵下连的我们,被一阵急促的紧急集合哨音从睡梦中惊醒。连长马伯在队前宣布:“苏军已经跨过中蒙边境,向我国进犯,目前其先遣部队已经到达朱日和一带,上级命令我连迅速占领阵地,随时准备战斗,打败侵略者。”当时,中苏关系紧张,苏军在我边境一线陈兵百万,作为时刻准备打仗的戍边战士,对连长传达的作战命令没有怀疑和懈怠。旋即,背着背包的战士们进入实战状态,以班为单位迅速拆解12.7mm高射机枪。我扛着重达三四十公斤的枪身向着山头跑去占领阵地。武器加背包水壶等等足有100斤呀,我们刚从平原到内蒙古高原三个多月,身体还在适应中,在这高原地带,要跑着与敌人争分夺秒,迅速占领山上的阵地,汗水透过棉衣,心跳比擂鼓还要激烈。临近阵地,战友王建国接过我扛的枪身继续攀登。我跟着奔跑,气喘吁吁呼吸急促,心跳直达嗓子眼。据战友们当时对我说,我的脸都变成了一片煞白。到了阵地,连长看到了我的情况,大喊一声:不准停步,绕着山头慢跑。我没有立即停下脚步,按照连长的要求,慢慢跑步,直到呼吸均匀下来。事后从老兵那里我才知道,如果我当时立即停下脚步,心脏供不上血,或许也就在这高原光荣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连队西边两山之间的那个炸开的通道,是当年我们一锤一钎,打眼放炮,又双人抬着大筐,单人推着独轮小车运渣而开挖出的。那条路是我们团队连接师部的一条主要道路。当时,解放牌军车在运输物资、翻越山头时常常因为多种因素而迫停在半山腰不能翻越山岭。有时刹车不及还会造成事故。1975年夏秋之际,团首长命令我们连队挖开两山通道,保障运输车辆畅通。十八九岁的年轻战士们,用拿枪的手抡起了重达五、六磅的八角铁锤。一次打眼时,我轮起的铁锤偏离钢钎,砸到脚部大姆指,指甲盖脱落,我到卫生队简单处理后,便拖着伤脚,一瘸一拐地随队伍上工地继续施工。记得指导员高洪河还在队前表扬了我轻伤不火线的精神。我常想,当年人民军队培养的这种精神。多么需要传承和发扬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来到阵地,看山山亲,看草草美!我抚摸着山石,禁不住心头一紧,泪水盈目。这是我们曾经战斗的地方,这是我们保卫的家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劈开的山石呀,半个世纪了,我来看看你,今天轻轻地和你诉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再见了,我的阵地!再见了,青春闪烁的地方!你是战士的第二故乡。愿我们常来看看你!</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作者简介:梁桐纲,原名梁同纲。石家庄市人。大学毕业。1974年12月入伍,历任战士、报道员,驻厂军事代表。劳教分队长、政工干事。《警视窗》杂志主编室主任,记者、副编审、编审。河北省公安厅文化科长、副处级侦察员、调研员。河北省公安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作协主席。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已在除西藏和台湾省外全国200余家报刊发表2500余篇(首)各类作品。199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河北省社会科学专家库专家、第二、三届全国公安文联理事、第七届河北省作家协会理事。瞭望中国新媒体顾问。出版《橄榄林恋》等诗、文集6部。获得全国、军队及省市各类作品奖项60余次。其作品及事迹被全国40多家报刊评介。个人传略编入《中国作家辞典》《中华英模大典》等30余部辞书。多次被评为厅和省直机关“优秀公务员”“优秀共产党员”及荣记三等功一次。荣获全国自学成才者、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优秀转业退伍军人、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北省老干部优秀共产党员、河北省首届社科期刊优秀编辑等荣誉称号。</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