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施生财,携家人赴金银滩“浪山”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又到青海浪山季,青海人的浪山就是游山也泛指踏青,今年浪山我选择了同宝山,这座“金瓶似的小山,山上虽然没有寺,美丽的风景已够我留恋”。同宝山下的金银滩,是我战斗了13春秋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从投笔从戎的新兵蛋子成长为中队指导员,参与了中国核武器从“试验弹”到“装备弹”、从“核弹头”到“常规弹头”研制进程,参与了二二一基地撤厂销号化剑为犁。1995年3月,随着将营房、装备、设施、车辆完整移交海北州任务完成,随着二二一基地消防大队两个中队“警改兵”成为青海省武警消防总队海北州支队直属中队。我和副大队长王光寿完成历史使命,向消防楼敬了最后一个军礼,奔赴西宁市公安局监管支队新的战场。</p> <p class="ql-block"> 七月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我驾车带着家人在车载播放器《在那遥远的地方》音乐伴奏下,前往距西宁只有百余公里并不遥远的地方。车行湟源县与海晏县交界处,横跨道路的中国原子城大拱门映入眼帘,拱门右侧写着“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望着左侧山坡绿草映衬的“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共筑中华复兴之梦”红色大字,心中自豪感油然而生。42年前我就是在这里踏入神秘禁区二二一基地 ,只不过那时二二一基地是国之机密,绝无如此张扬的大拱门。</p><p class="ql-block"> 驾车穿过位于海晏县城的二二一基地乙区(家属区)后沿路继续前行,经过六号哨所前持枪挥旗哨兵(雕塑)目视检查,就踏进了占地1170平方公里的二二一基地甲区。这里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代列装部队核武器的诞生地,是让站起来的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十几分钟后就到了西海镇(二二一基地中心区域),我带家人步入宏伟的原子城纪念馆。原子城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自开馆以来,我已是第五次参观,前四次是组织消防老兵向原子城纪念馆捐赠文物,史料,物品。原子城纪念馆分“历史抉择”、“激情岁月”、“勇攀高峰”、“东方巨响”、“共和国的记忆”等展厅,重现二二一基地的沧桑历程。</p><p class="ql-block"> 置身展馆顿觉时光倒流,一幅幅珍贵历史照片、一件件真实文献资料、一台台陈旧科研设备,以及二二一干部职工捐赠当年使用的各种实物。那些破旧、简陋的工具和生活用品,展现着当年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职工,建设和守备二二一基地的16支部队官兵,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攀高峰”精神风貌。</p><p class="ql-block"> 看到展厅展柜陈列着二二一基地消防大队老兵捐赠的领章、帽徽、衣物、各种证书等,看到我捐赠的物品也在其中,我和家人心情分外激动,共和国没有忘记我们——为中国核武器研制保驾护航的二二一基地消防官兵。</p><p class="ql-block"> 原子城纪念馆以大量的图片,史料,实物,运用现代化声像手段让文物活起来,生动再现了二二一基地的建设者和守备部队,在海拔三千多米的金银滩大草原,不畏高寒缺氧、矢志艰苦创业的场景,深刻诠释着二二一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孕育载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攀高峰”的“两弹一星精神”。</p> <p class="ql-block"> 岁月更迭,但金银滩善变的气候特点依旧。进纪念馆时还是蓝天白云,出纪念馆时乌云压顶,我在金银滩呆了十三年,情知大雨马上降临,于是带着家人快步赶往车里,车门未及关上,豆大的雨点就倾盆而下,密集的雨点连成雨线织成一道水幕。</p><p class="ql-block"> 很快雨过天晴阳光登场碧空如洗。于是推门下车带着家人们穿行在西海镇的大街小巷,从基地职工医院到两弹一星元勋住过的黄楼,从电影院到位于邮电局的基地地下指挥室等地。这里的每一栋建筑留驻着我炙热的目光、这里的每一条马路拓印着我青春的足迹,这里的草原镌刻着我军旅生涯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基地地下指挥部,我携家人沿着熟悉的道路,前往原二二一基地消防楼。途径家属区51号楼时,<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驻足对家人说,这就是几十年间一直与我们家保持联系,二二一基地撤厂销号时安置到合肥工作的刘长青老哥原来的家。那时候一分厂上下班的职工,每天上下班或骑自行车,或走路从消防楼前经过。其中有一位名叫刘长青的和我关系甚好,他家住的51号楼距消防楼不足百米。刘哥两口子为人豁达真诚视我为亲兄弟。知道我喜欢吃面食,每过一段时间下班路过,就会打招呼“小施,晚上来家里咥面片哦”!一别30多年了,但我们关系一直很好时常联系。此刻,望着51号楼那扇熟悉的窗口,当年在刘哥家大快朵颐吃面片的温馨场景,仿佛就在昨天,刘哥刘嫂仿佛还在窗前。</span></p> <p class="ql-block"> 二二一基地消防楼是1964年交付使用的,随着消防楼交付使用,消防大队官兵结束了六年间从帐篷到地窝子,再到干打垒营房的日子。到1995年时任指导员的我和时任副大队长的王光寿最后离开消防楼。二二一基地消防官兵在这里战斗生活了30年。</p><p class="ql-block"> 我在这栋消防楼战斗生活了13年。从这里一次次出发奔赴火场扑灭火灾,从这里一次次出发到爆轰场参加核武器研制爆轰实验,从这里一次次出发搬运新炸药、处置废炸药、清运核废料,从这里一次次……</p><p class="ql-block"> 我带着家人围绕着消防楼转了又转,看了又看,然后从一楼上到二楼,如数家珍向家人讲述当年自己和战友们一桩桩往事,心绪五味杂陈。这幢屹立在金银滩草原半个多世纪的消防楼,见证了二二一基地逆行者为中国核武器研制保驾护航的壮举,承载着数以千计消防官兵赴汤蹈火的英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十年前,海北州消防救援支队建起了新的更大的消防楼,搬离了二二一基地消防楼。消防楼成为海北州职业技术学院用房。我很感谢苍天眷顾,正是因为二二一基地消防楼成为海北州消防支队营房,再后来成为海北州职业技术学院用房,使得消防楼成为十六支部队营房中保护最好的营房,除有几个大间隔成小间,消防楼还完整保持着建筑的原貌。但令人遗憾的是当年为原子弹、氢弹研制立下赫赫战功,堪称珍贵革命文物的两台消防车,没有停放到车库妥善保管展示,长年累月丢弃在二场区,四场区荒草丛中,任凭年复一年风雨侵蚀,让我心里很痛,很痛。</p> <p class="ql-block"> 消防楼车库前的水泥篮球场还是当初的模样,只不过当年的篮球架了无踪迹。当年我和李彩邦班长,在战友们的加油声中,跑步——起跳——摸篮筐,看谁摸得更高。我有身高优势,他弹跳更强,我俩都在手指的第二关节摸到篮筐止步。战友们起哄:你俩比比扣篮,那才是真本事……</p><p class="ql-block"> 消防楼下是训练兼足球场,43年前,我和同期入伍的48名新兵就是在这里开始了从老百姓到革命军人的历练。那年48名新兵分成五个班,开始了严格的军事和消防业务技能训练,新兵训练中队由代理中队长丁贤云负责。一班长是韩燕,二班长是黄秀,三班长是李培青,四班长是胡才祖,五班长是莫延德。班长们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时而分班训练,时而全体合练。丁贤云代理中队长铿锵有力的口令声;英气逼人的标准军事动作,几十年后依旧镌刻在我的心田。</p> <p class="ql-block"> 雨后的金银滩大草原,湛蓝的天空让人心醉,太阳在云朵间投下明亮光束,绿波万顷的草原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顶顶帐篷宛如色彩斑斓的蘑菇,</span>一群群白色羊群游走其间,二二一基地各场区建建筑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金银滩犹如五彩斑斓的画卷铺展在天地间。</p><p class="ql-block"> 我驾车行驶在基地连接各厂区的公路,带家人依次参观了一分厂、上星站、二分厂、六厂区等旧址,给家人介绍自己当年亲历的往事,在每一张图片、每一件实物前,感受激情燃烧的岁月二二一人的奉献与担当。</p><p class="ql-block"> 走马观花参观了二二一基地各厂区旧址后,驱车和家人行驶在海北州近年修筑的通往同宝山景区专用公路上。海拔四千多米的同宝山景区,是当年中央军委特种工程兵部队构筑,空军高炮师,空军探照灯兵营,基地警卫团连队驻守,保卫二二一基地数十年的重要阵地。</p> <p class="ql-block"> 车在盘山路上行驶,43年前第一次上同宝山的往事涌上心头。1982年10月,我们湟中征召的新兵先期到达金银滩,因西宁征召的新兵一周后才能到达。故休息两天后,钟世平中队长带着我们上山打柴,行前告诫大家上山后再渴也不能吃雪,否则会中毒。</p><p class="ql-block"> 吃过早饭后,我们乘坐南京嘎斯卡车到了同宝山下。大家很快便爬到半山腰。山上粗细如手指,高度有一米叫“麻柳”的植物长满了山坡。随着大家手中镰刀、砍刀挥动,咔嚓咔嚓声中一丛丛“麻柳”应声倒下。把麻柳捆成捆,再将捆好的麻柳滚下山坡。装满一车,司机陈寿章便拉到回消防大队营房,我们则继续砍柴、打捆,滚下山坡。</p><p class="ql-block"> 中午时分,南京嘎斯车给我们带来了午饭,馒头和腌的花菜。大家装好第二车柴。就开始午餐,也许是青海盛产盐吧,那天花菜咸得无法形容,大家口干舌苦,好似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喊着我要喝水,我要喝水。 尽管口渴难耐,饭后稍事休息大家还是上山再砍半车柴。渴得实在不行了,就偷偷地从“麻柳”根底下抓把雪吃。等车来后,车厢前半截装麻柳,后半留给我们站着。那天大家实在是渴疯了,一下车大家就冲向水池、抱着水龙头饱饮凉水。</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上,大家嘴唇不同程度地裂开了口,真是“喉咙干渴如沙海,嘴唇皲裂似旱苔”。也许是吃了不洁的雪,也喝凉水太多,晚上李海军腹痛不止上吐下泻,于是急送基地医院输液。李海军不甘人后稍有好转,又继续上山砍柴,真让人感动。我们连续砍了五天柴,每天两车半。看到那些摆放整齐的柴火柴垛,大家心中涌起充实的快乐。后来参加基地爆轰场进行的核武器研制爆轰实验,我们才明白为何领导再三要求,砍柴时不要吃地上的雪,因为砍柴的地方距离爆轰实验场很近,地上的雪可能有辐射物质,可惜当时我们傻乎乎的不知道。</p> <p class="ql-block"> 说话间,车已到达海拔四千多米的同宝山景区。在这里可以看到当年中央军委工程兵54师官兵手持铁锤、钢钎打眼放炮,为高射炮兵部队在岩壁开凿的弹药洞库,削高填低构筑的阵地。从事这项工程的连队被中央军委命名为“无限忠于毛主席的工程兵风雪高原好八连”。行走在当年开凿的洞窟、空军高炮兵阵地,配合防空作战的探照灯兵的阵地间,我想起了伟人的话“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p><p class="ql-block"> 站在同宝山山巅,眺望水天一色浩淼无垠的青海湖令人心旷神怡,“明镜似的西海,海中虽然没有龙,碧绿的海水已够我喜欢”,<span style="font-size:18px;">熟悉的旋律在耳畔回荡。</span>转身回望,美丽的金银滩草原尽收眼底,心中涌动着无法言喻的自豪。在这里,我<span style="font-size:18px;">战斗生活了十三个春秋,</span>参与了为共和国铸就核盾伟大事业,激情岁月的青春往事永驻心田。眺望蓝天白云下美丽的金银滩大草原,激情在胸中澎湃 ,我要在同宝山巅诵读二二一基地消防大队老兵集体创作,吴进仓、刘华清战友执笔的《二二一基地逆行者赋》!</p> <p class="ql-block"> 《二二一基地逆行者赋》</p><p class="ql-block"> 伟哉核弹基地,壮哉消防官兵!依祁连傍日月,临海湖挽湟水,仰江河之源头,居金银滩腹地。应祖国召唤英才云集,为东方巨响殚精竭虑。卅七载唱响热爱祖国壮歌,两弹功成,中华民族脊梁挺起!</p><p class="ql-block"> 创业艰难兮无私奉献,高寒缺氧兮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数万大军汗血铺就通天路;大力协同,基地宏伟建筑拔地起;勇于攀登,东方巨响撼天动地。</p><p class="ql-block"> 建队激情岁月,护佑核弹研制。京沪才俊,慷慨入列;川豫壮士,仗剑西行,甘陕儿郎,慷慨入营;火场宿将,虎帐布兵,青海汉子,沙场扬名。纵使金银滩草原千余里,怎挡我消防官兵众志成城!秉三更灯火攻关夺隘,男儿自有豪气在;顶四时寒暑披荆斩棘,战士何处不英雄!</p><p class="ql-block"> 对党忠诚,十九勇士火场逆行护核弹,以血肉之躯保东方巨响第一声;纪律严明,数百官兵数十载清理爆轰场,千余次爆轰场参试建奇功。赴汤蹈火,装运新炸药,销毁废炸药,处置核废料,确保一方平安。竭诚为民,解救百姓于水火,伸出臂膀殷红鲜血救危重。牢记军人使命,殚精竭虑为国铸剑,肩负人民希望,保基地职工家属之安宁。</p><p class="ql-block"> 训练争先恐后,大赛场包揽大奖一战成名;警笛鸣响,烈火见勇兵,水枪生死度,云梯舞苍穹;有警必出动,有事必援手,有灾必施救,有难必冲锋。美哉逆行者,壮哉消防兵,功成身退拂袖去,解甲归田不留名。</p><p class="ql-block"> 青春为国铸剑,光荣属于过去,唯因核致残早逝战友让人心痛。花甲为民塑魂,将“两弹一星精神”传承。嘱咐诸君众友,告勉先贤后生,前程任重道远,应与《国歌》同行,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戮力奋进新的伟大征程!</p><p class="ql-block"> 噫吁唏,昔日为国铸盾核基地,今日精神圣地原子城!</p> <p class="ql-block"> 日落西山,踏上归途,轻快的音乐伴着金银滩往事回忆,优美的旋律唤醒内心深藏的情感。再见,金银滩,我的第二故乡。待二二一基地消防楼保护利用工程启动,我将和战友们捐出珍藏多年与二二一基地消防大队相关的文物,史料,照片,物品,为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作出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