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诗词滋润心灵 读少伟先生诗集有感

延伸

<p class="ql-block">近日,线装书局出版了徐少伟三本诗集著作《余心有寄(诗心不巳)》、《余心有寄(诗心唱晚)》、《余心有寄(诗心缱绻)》。</p> <p class="ql-block">徐少伟,笔名啸巍,男,汉族,1954年11月出生,江西武宁县人,中共党员;做过工人,当过兵,退休前系江西省九江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诗词研究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九江市诗词联学会名誉会长;著有《一个基层组工干部的视点》《笔耕岁月》《我从山里来》《百味人生》等文集;在《中华诗词》《中华辞赋》《星星诗词》《中国诗词》《心潮》《诗词报》《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诗歌网》《北京潇雨诗社》《中华诗词导刊》《诗海选粹》《秦都雅韵》《兰韵诗词》等纸媒网站微刊发表诗词一千多首;获《中华诗词》2020年“中华好诗词”奖(排名首位)。</p> <p class="ql-block">1998年隶属于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财专召开首届党代会,我作为会议秘书长与莅临会议指导的地方党组织代表、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徐少伟(时年44岁)接洽相识。少伟先生低调内敛,与人为善,严谨治学,彬彬有礼,种过田,扛过枪,做过工,当过基层组工干部,曾任市政协领导,阅历丰富,书生意浓,笔耕不辍。</p> <p class="ql-block">十年前,曾拜读过少伟先生的两本专著《我从山中来》、《百味人生》,以后又从不同的信息媒体渠道读过他的多篇诗作。</p> <p class="ql-block">少伟先生的诗词作品根植于赣鄱大地的沃土,饱蘸着时代与生活的浓墨,以其真挚的情感、质朴的语言和开阔的视野,创作融汇时代精神与田园雅趣,兼具政治高度与艺术温度,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韵味悠长的艺术世界。其作品核心可凝练为“心系家国,情注桑梓;笔耕不辍,诗心永恒”。这次荣幸获赠三本诗集,爱不释手,读后触动心灵,几点粗浅感悟与大家交流。</p> <p class="ql-block">一、充满时代的蓬勃气息:以诗为史立骨铸魂</p><p class="ql-block">二、充满生活的欢乐情感:以情为脉暖意盈怀</p><p class="ql-block">三、充满泥土的芬芳气味:以土为根心系乡关</p><p class="ql-block">四、充满山水的旖旎秀色:以山为骨以水为魂</p><p class="ql-block">五、充满田园的美丽风光:以园为画诗意栖居</p><p class="ql-block">六、充满春花苍郁的诗味:以花为媒意境悠长</p> <p class="ql-block">一、充满时代的蓬勃气息:以诗为史立骨铸魂</p> <p class="ql-block">徐先生的作品绝非书斋里的浅吟低唱,而深深烙印着共和国发展变迁的足迹。其从军、做工、基层组工到政协领导的独特经历,使他天然具备观察时代脉搏的敏锐视角。 作品中既有对改革开放、国家建设成就的由衷礼赞(如描绘城乡巨变、科技进步),也有关注社会民生、时代精神的深刻思考(如讴歌奋斗者、弘扬正能量)。发表在《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等主流平台的大量诗作,本身就体现了其作品与时代主旋律的同频共振。 他善于将宏大叙事融入具体意象,用诗词记录时代洪流中的点滴浪花,赋予历史瞬间以诗意的永恒。获《中华诗词》“中华好诗词”奖(首位),正是对其作品时代性、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肯定。他的诗,是个人心史,亦是时代侧记。</p><p class="ql-block">徐先生的诗词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字里行间跳动着时代发展的脉搏。作为曾深耕基层、亲历改革发展的实践者,他的作品没有脱离现实的空泛抒情,而是以敏锐的视角捕捉时代变迁的关键节点。无论是对国家发展成就的礼赞,还是对基层治理的观察,亦或是对社会新风的咏叹,都展现出“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创作自觉。如他在获奖作品中对时代精神的精准提炼,以诗词为载体记录时代进步,让作品成为折射社会发展的“境像”,字里行间涌动着蓬勃向上的时代力量。</p><p class="ql-block">他的作品如《高铁过故乡》中"银龙穿隧破青山,千里乡关一日还",以现代基建意象与传统田园诗碰撞,展现乡村振兴的壮阔图景。组诗《扶贫记事》用"夜访柴门灯一盏,晨耕薄雾汗千滴"的工笔刻画,记录脱贫攻坚的微观实践,体现中共党员扎根基层的使命感。这类创作超越了简单的颂扬模式,以具象化的时代剪影传递社会发展脉搏。</p><p class="ql-block">作为基层组工干部与政协委员,他的诗词常以"大我"视角记录时代变迁。如《临江仙·脱贫攻坚》"夜访农家灯一盏,算盘打尽穷根"以白描手法展现扶贫干部的实干精神,既有《诗经》"民胞物与"的关怀,又具辛弃疾"平生意气"的豪迈。</p> <p class="ql-block">二、充满生活的欢乐情感:以情为脉暖意盈怀</p> <p class="ql-block">生活中的点滴欢乐,在徐先生的笔下都化为动人的诗行。他历经工人、军人、干部等多重身份,丰富的人生阅历为其创作积累了源源不断的生活素材。无论是邻里间的温情互动、工作中的微小成绩,还是家庭生活的温馨片段,都被他以细腻笔触定格。作品中没有刻意的煽情,却于平实中见真情,如对日常琐事的诗意化表达,对平凡幸福的敏锐捕捉,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生活本真的欢乐与暖意,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与珍视。</p><p class="ql-block">平凡人生的诗意升华 核心体现: 源于基层、扎根生活的经历,使徐先生对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日常生活的点滴美好有着深切体悟和由衷热爱。他的欢乐情感,是历经沧桑后的豁达,是拥抱生活的热忱。 无论是描绘市井烟火(如邻里温情、市集喧闹)、天伦之乐(如含饴弄孙、家庭温馨),还是记录工作点滴(如组工情怀、政协履职)、友朋唱和(如诗社雅集、同道交流),都洋溢着真挚、温暖、积极向上的情感基调。作品集《百味人生》之名,即是对生活丰富情感体验的深刻概括。 艺术表达语言质朴亲切,情感自然流淌,善于捕捉生活中细微的快乐瞬间,并将其升华为具有普遍感染力的诗意。这种欢乐不是浮泛的,而是建立在深厚的生活积淀和对人生百味的通透理解之上,故而醇厚动人。如《老伴染发》里"银霜欲掩偏成趣,镜里争说二月春"的伉俪谐趣,彰显其"生活即诗"的创作观。退休后作品更见《菜园小记》"摘得青茄三五篓,分邻犹带露珠香"的从容之乐,将市井烟火升华为精神富足的生命注解。军旅与乡村经历赋予作品质朴的欢愉,《老兵茶聚》"铜壶煮透当年事,笑指鬓霜夸酒量"活化出退伍军人"醉里挑灯看剑"的豁达;《孙儿学步》"踉跄扑向春风里,抓把阳光当糖尝"巧妙化用杨万里童趣笔法,较之《闲情偶寄》更多三分生活野趣。</p> <p class="ql-block">三、充满泥土的芬芳气味:以土为根心系乡关</p> <p class="ql-block">作为从江西武宁山区走出的诗人,徐先生的诗词始终扎根于乡土大地,带着挥之不去的泥土芬芳。他的笔触常常伸向故乡的田野、村庄与父老乡亲,将农耕生活的细节、乡土人情的醇厚娓娓道来。诗中既有对田间劳作场景的生动描摹,也有对乡土习俗的温情记录,更有对故土变迁的深沉感慨。这种对泥土的眷恋,让他的作品充满了烟火气与生命力,仿佛能从诗行间嗅到稻麦的清香、泥土的湿润,展现出诗人与乡土血脉相连的精神羁绊。乡土情怀的深沉咏叹核心体现: “我从山里来”——徐先生对故土江西武宁、对乡村大地怀有刻骨铭心的眷恋。泥土的芬芳是其诗词最本真的底色,体现着对农耕文明、乡土伦理的深情回望与坚守。 内容聚焦: 作品中大量描绘乡村风物(如老屋、炊烟、农具)、农事活动(如春耕、夏耘、秋收)、乡土人情(如淳朴民风、乡贤故事)。他笔下的“泥土味”,既是具象的田园景象、劳作场景,更是抽象的乡土精神、文化根脉的象征。 艺术表达: 运用方言俗语(或具有乡土气息的词汇)、描绘具有地域特色的风物人情,使作品散发着浓郁的、接地气的“赣北”乡土气息。这种芬芳,是记忆的沉淀,是情感的归宿,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踏实而温暖的精神家园感。《打谷场夜话》"稻堆围坐说丰年,星子落进粗瓷碗"的农耕记忆,《采茶谣》"指尖翻作蝴蝶舞,沾衣尽是云雾香"的劳动美学,体现其工人、士兵、公务员多重身份积淀的民间立场。方言运用如"嗑松子,嚼山谣"(《冬日山居》)的质朴表达,构建起赣北地域文化的诗意档案。《春耕纪实》"蓑衣抖落晨星去,犁破平畴万道霞"承袭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的农耕美学,而"微信叫卖新茶"等句又注入当代元素。散文集《我从山里来》的乡土情怀在诗词中转化为"柴灶煨芋香穿巷"的通感表达,比汪曾祺的《五味》更富赣北地域特色。</p> <p class="ql-block">四、充满山水的旖旎秀色:以山为骨以水为魂</p> <p class="ql-block">九江的山水灵秀赋予了少伟先生诗词独特的自然之美。他的作品中,庐山的雄奇、鄱阳湖的浩渺、武宁山水的清幽,都成为反复吟咏的对象。他并非简单描摹山水形态,而是将个人情感融入自然景致,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无论是登高远眺的壮阔之景,还是临溪漫步的闲逸之趣,都被他以精准的意象与灵动的语言呈现,让读者在诗中领略山水的旖旎秀色,感受自然之美对心灵的滋养与涤荡。</p><p class="ql-block">赣鄱风光的丹青妙手 核心体现: 九江地处名山大川之间(庐山、鄱阳湖),徐先生作为本土诗人,对家乡的山水之美有着得天独厚的观察和深沉的热爱。其山水诗是心灵与自然的对话。 内容聚焦: 作品必然大量描绘赣北特别是九江地区的秀丽山水、名胜古迹(如庐山云雾、鄱湖烟波、长江帆影、浔阳楼阁)。他善于捕捉不同季节、不同气象下山水的神韵。 艺术表达: 语言清新明丽,意境开阔优美。既有壮丽山河的泼墨写意(如“万里长江飘玉带”般的宏阔),也有小桥流水的工笔细描(如“一泓清泉石上流”般的幽静)。其山水诗不仅状其形,更传其神,将地域特色与个人感悟融为一体,赋予自然景观以深厚的文化意蕴和灵动诗意。《鄱阳秋晓》"霞染荻花千顷雪,舟分菱镜万叠纹"的泼彩笔法,《庐山云雾茶》"一芽漫汲三春露,半盏能溶五老峰"的物我交融,承继了江西诗派"活法"传统。其山水诗尤擅以动态视角经营意境,如《西海行》"青峰浮水水浮天,白鹭追船船追烟"的连环镜像,展现对故乡山水的创造性转化。淡妆浓抹总相宜,</p><p class="ql-block">其庐山组诗《五老峰观云》"青莲未醒云先觉,漫卷诗书填谪仙"暗合李白《望庐山瀑布》的仙气,又赋予云雾人格化特征;《鄱阳湖秋望》"雁字蘸霞书碧落,荻花飞雪点朱颜"兼得王勃《滕王阁序》的壮阔与李清照"藕花深处"的婉约,构成江湖廊道的诗意地图。</p> <p class="ql-block">五、充满田园的美丽风光:以园为画诗意栖居</p> <p class="ql-block">田园是徐先生诗词中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笔下的田园,既有“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丰收喜悦,也有“绿树村边合”的静谧悠然。从春播的忙碌到秋收的喜悦,从晨露中的禾苗到暮色里的炊烟,田园生活的四季景致在他的诗中次第展开,构成一幅幅鲜活的田园画卷。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田园风光的自然之美,更传递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珍视,蕴含着诗人对“诗意栖居”的精神追求。</p><p class="ql-block">心灵栖居的牧歌图卷 核心体现: 田园是徐先生精神的重要栖息地。他的田园诗超越了单纯的景物描写,寄托了对宁静和谐、返璞归真生活方式的向往,是“诗心”在自然中的安放。 内容聚焦: 描绘宁静的村落、葱郁的田野、悠闲的牧归、恬淡的农家生活。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歌颂田园生活的自足与美好。这与其“泥土芬芳”紧密相连,但更侧重于风光之美与心灵感受。 艺术表达: 营造出宁静、祥和、充满生机的意境。色彩明丽(如金黄的稻浪、碧绿的菜畦),动静相宜(如蝉鸣蛙鼓、荷锄晚归)。其田园风光既是现实写照,也带有理想化的诗意滤镜,为现代人提供了一方慰藉心灵的绿洲。诗集名《诗心唱晚》《诗心缱绻》便蕴含着对田园牧歌式情怀的流连。</p><p class="ql-block">组诗《故园二十四节气》以"油菜花黄蜂课蜜,蓑衣雨细蛙试声"(惊蛰)的生态敏感,构建现代田园诗的新范式。《晒秋》"辣椒串染夕阳红,南瓜垛叠黄金梦"的浓烈色彩运用,将农事活动转化为视觉交响。这类创作超越了传统隐逸趣味,赋予农耕文明以审美现代性。</p><p class="ql-block">《武宁山居》系列"竹筛月影补窗纱,蛙鼓数星落浅洼"深得王维《辋川集》空灵之境,而"直播妹唱采茶调,无人机巡油菜花"等创新意象,使陶渊明式田园蜕变为数字时代的"新农耕图卷",在《中华诗词》获奖作品中独树一帜。</p> <p class="ql-block">六、充满春花苍郁的诗味:以花为媒意境悠长</p> <p class="ql-block">徐先生的诗词善用花草意象营造诗境,字里行间弥漫着春花苍郁的雅致诗味。无论是春日里的繁花似锦,还是秋日里的傲霜菊花,都被他赋予独特的情感与哲思。他写花不仅绘其形、描其色,更借花咏志、以花抒情,让花草成为情感的载体与精神的象征。作品中既有对自然生机的赞美,也有对生命韧性的感悟,于花草意象中传递出细腻的情感与悠长的意境,让读者在品诗中感受自然之美与人文之思的交融。</p><p class="ql-block">传统诗艺的当代表达 核心体现: “诗味”是诗词的灵魂。徐先生深谙传统诗词创作之道,其作品讲求意境营造、语言锤炼和韵律美感,呈现出或清新明快、或含蓄隽永、或深沉厚重的多元“诗味”。 艺术特征: 意象丰美: 善于运用丰富而贴切的意象(春花秋月、山水田园、生活器物皆可入诗)来营造意境、寄托情感。“春花苍郁”即象征其诗作语言和意境的鲜活饱满、生机盎然。 语言凝练: 在质朴中见锤炼,追求言简意丰。既有口语化的亲切,也有文言凝练的雅致,融合得当。 韵律和谐: 作为中华诗词学会、中国诗词研究会会员,其作品严格遵守传统诗词格律(或娴熟运用新韵),音韵流畅,朗朗上口。 情感真挚: 所有技巧服务于情感表达,其诗味最核心的源泉在于情感的真挚与深厚,无论家国大爱、乡土深情还是生活小趣,皆发自肺腑。 风格多样: 既有“蓬勃气息”的豪迈,也有“缱绻”诗心的婉约,刚柔并济,体现了创作的成熟与丰富性。在众多纸媒网刊发表千余首并结集出版(尤其在线装书局出版三本诗集),正是其“诗味”醇正、广受认可的明证。</p><p class="ql-block">《野蔷薇》"浅白深红荆棘里,一生开给路人看"的物性哲思,《落樱》"纵使成泥香篆字,春风读罢又重刊"的轮回感悟,体现其"草木有本心"的创作理念。咏物诗常含双重隐喻,如《映山红》"不是英雄血染就,如何烧透半边天",将革命记忆与自然意象进行基因重组。等闲识得东风面,咏物诗常含人生哲思,《野蔷薇》"荆棘丛中捧赤心,不向朱门卖笑颦"延续陆游《咏梅》的孤高品格;《江城子·紫藤》"柔肠百转系春光,紫云裳,绿文章"则近秦观《春日》的婉约,其"二十四番花信"系列在《诗海选粹》刊发后引发唱和热潮。</p> <p class="ql-block">总结:</p><p class="ql-block">纵观少伟先生的诗词创作,时代气息是其骨,生活情感是其肉,泥土芬芳是其根,山水秀色是其韵,田园风光是其景,春花诗味是其情。这六个维度相互交织,共同构筑起他诗词世界的丰富内涵,使其作品既扎根于现实土壤,又洋溢着浪漫情怀,成为当代诗词创作中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生动注脚。</p><p class="ql-block">少伟先生的创作实践,本质上是在完成"三重回归":以《我从山里来》的初心回归精神原乡,用《百味人生》的体悟回归生活本真,借传统诗词形式回归汉语诗性本源。其作品在保持格律严谨的同时,以"旧体新辞"的探索证明:古典诗词仍是书写当代中国的有效文体。三本"诗心"系列诗集的出版,标志着其创作进入圆融自洽的化境阶段,为中华诗词的当代转型提供了鲜活样本。</p><p class="ql-block">少伟先生的创作实践印证了《文心雕龙》"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创作观。三卷诗集名"余心有余"取自《离骚》"余心之所善","诗心不巳"暗合《毛诗序"永歌之"精神,其作品既保持"文章合为时而著"的现实主义传统,又在数字时代开拓出"微信传诗友,抖音唱竹枝"的新传播范式,堪称当代旧体诗词"守正创新"的典型样本。</p> <p class="ql-block">注:本文及图片借助人工智能Al助手,给予了极大的帮助与支持,谨向神奇的科技力量与智慧致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