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红色印记:寻访海上抗日英雄的足迹

龙江

<p class="ql-block">胶东红色印记:寻访海上抗日英雄的足迹</p><p class="ql-block">—— 记江涌、刘志显一行海阳红色文化探寻之旅</p><p class="ql-block">胶东半岛的蓝色海岸线上,红色记忆如不灭灯塔,指引后人回望烽火岁月。近日,国家二级编剧、海南九仓银影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江涌,与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金鹰奖得主、著名导演刘志显领衔,邀约海阳自媒体总经理李晓辉,原青岛日报老干部处领导隋红,青岛晚报原美术编辑、著名漫画家、青岛红色旅游协会宣传部长司海英,共同踏上海阳这片红色沃土,开启胶东红色文化探寻之旅。</p><p class="ql-block">桃源村的红色回响:从文化墙到英雄故事</p><p class="ql-block">探寻首站,是海阳市大辛家镇东南角的桃源村 —— 海阳海上抗日民兵游击队的发源地。这座三面环山、南临大海的村落,便是曾繁华的乳山口港所在地,特殊地理环境注定它成为抗战烽火前沿。</p><p class="ql-block">走进村落,红色文化墙率先映入眼帘。图文并茂的展板上,泛黄照片与朴实文字交织,翔实记录着海上民兵与日寇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斑驳光影中,仿佛能瞥见民兵驾小舢板穿梭海浪的身影,听见与侵略者搏斗的呐喊。</p><p class="ql-block">村里特意召集老民兵与党员代表,与寻访团举行简朴而庄重的见面会。寻访团代表建筑摄影家,中国生产力学会常务理事,青岛市生产力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冯显泉动情致词:“桃源村的红色历史是胶东抗战的缩影,老一辈民兵用热血守护家园的故事,值得永远铭记。今日踏访,既是追寻英雄足迹,更是让历史在新时代焕发生机。”</p><p class="ql-block">正是这场见面会,让一个完整的海上抗日英雄故事逐渐清晰 —— 主角是被胶东区党委授予 “海上民兵英雄” 称号的桃源村人隋良萱。</p><p class="ql-block">烽火岁月中的奋起:从苦难到抗争</p><p class="ql-block">时间回溯至 1940 年,日寇铁蹄踏入海阳,乳山口港驻兵与周边据点勾结,对沿海村庄烧杀抢掠。1942 年,日寇实施海上封锁,食盐成了乡亲们的奢侈品。当年 2 月,村民隋田村、隋树春为乡亲运盐,驾小舢板遭遇日寇火轮船,被抓往青岛坐牢一年多;同年冬,日寇突袭村庄,抓走隋学德、隋学本等 20 余人,折磨半月才放回,期间牲畜被抢光、13 名妇女遭奸淫……</p><p class="ql-block">苦难未压垮桃源村人,反而点燃斗志。“海上有鱼不能捕,山上有地不能种,与其等死,不如跟鬼子拼了!” 在共产党领导下,老实巴交的渔民隋良萱站了出来,带头成立村民兵连和海上游击队,担任指导员与队长。白天组织站岗放哨、学习埋雷,夜晚带队员巡逻,农忙时扛枪下地,一有信号便集结迎敌。</p><p class="ql-block">1943 年初冬,隋良萱盯上驻乳山口西沿的日伪水司警察所。所长孙路婷明征苛捐、暗通日寇,鱼肉百姓。他联络上级制定周密计划,深夜带队员潜入,活捉孙路婷及其书记并依法处决。为避日寇报复,他模仿孙路婷笔迹写信给其上司,谎称 “不满腐败携款外逃”,成功转移视线,乡亲们拍手称快。</p><p class="ql-block">大海上的英勇反击:从游击战术到辉煌战绩</p><p class="ql-block">隋良萱与游击队的英勇,在一次次海上战斗中愈发耀眼。</p><p class="ql-block">1944 年正月,接上级 “截击大连至青岛日本机帆船” 指示后,隋良萱部署侦查。发现小青岛以南海面慢速机帆船时,他断言 “这是到口的肉,不能溜掉”,随即组织 10 名队员,带 1 支枪(仅 5 发子弹)、5 支土枪和数十枚手榴弹,乘大渔船凌晨出发。</p><p class="ql-block">靠近敌船时,队员开枪试探无果,难免紧张。隋良萱鼓劲:“他们是外寇,心里发虚;我们是海的主人,保家卫国天经地义!” 他指挥队员戒备,自己握两颗手榴弹跃上船喊:“中国人站出来,我们是自己人;若诚心为敌,一个不留!”</p><p class="ql-block">没想到,船上 16 名中国人是被抓来的,早已密谋反抗,当即配合。队员迅速控制局面,抓获 1 名日本船长和 1 名朝鲜司机(其供述早盼日寇覆灭,故意谎称船没油拖延)。随后,方里村、小青岛村民兵船赶来支援,5 只小船合力将敌船拖回乳山口西岸交上级处理,后按指示拆毁避追踪。此战,隋良萱等 5 人获赏北海币 400 元,其余各 200 元。</p><p class="ql-block">同年 9 月 19 日,乳山口港湾出现日本汽船,拖着从乳山寨乡抢来的 8 艘万斤木帆船外运。隋良轩集合 30 余名队员,带武器赶至船只必经的乳山口西岸桥嘴子。队员隋新昌扛 120 多斤土炮奔五里山路架好,隋良轩甚至砸碎自家铁锅当炮弹。</p><p class="ql-block">当敌船被东岸独立营火力逼向西岸,隋良轩一声令下:“打!” 手榴弹如雨点落向敌船,土炮喷吐火舌,铁沙子横扫而去。敌人晕头转向滚进船舱,想砍断拖船绳索逃生,却被一一击退,最终狼狈逃窜。“要是有大炮,准能炸个底朝天!” 民兵们的笑谈里,藏着胜利的自豪。</p><p class="ql-block">据记载,1942 至 1945 年,隋良萱带队与日寇大小战斗 9 次,缴获机帆船 4 只,俘虏日伪军 70 余人。1945 年,他被胶东区党委正式授予 “海上民兵英雄” 称号。</p><p class="ql-block">红色基因的时代传承:从历史到光影</p><p class="ql-block">两天探寻中,江涌、刘志显一行走访大秧歌基地、地雷战影视基地、东海司令部、海阳市博物馆等,胶东红色印记深深触动众人。</p><p class="ql-block">“胶东是抗战老根据地,《地雷战》家喻户晓,而隋良轩与海上游击队的事迹同样充满力量。” 刘志显感慨,“这是绝佳影视题材,可作为抗战胜利 80 周年献礼作品。”</p><p class="ql-block">刘志显导演还说:“隋良萱这个人物很接地气。他是抗战时中国百姓对日本侵略者同仇敌忾的代表,他的家国情怀,不在抽象口号里,而在每一次抉择与战斗细节中:是对家乡父老的骨肉情,是对民族尊严的捍卫;是 “保家” 的朴素执念,更是 “卫国” 的大义担当。</p><p class="ql-block">以 “护家” 为起点:桃源村的苦难让他挺身而出,成立队伍只为让乡亲重归安稳,护家是家国情怀最本真的模样。</p><p class="ql-block">以 “卫国” 为升华:从截击敌船斩断补给线,到奔袭护民族财产,他的战斗早已融入胶东抗战大局,彰显 “家即国、国即家” 的格局。</p><p class="ql-block">以 “智勇” 为底色:智除汉奸避报复、喊话团结同胞、尊重朝鲜司机,他的抗争有温度、有清醒,是对正义的坚守。</p><p class="ql-block">以 “牺牲” 为注脚:砸自家铁锅铸弹的决绝,9 次战斗不计得失的担当,诠释 “舍小家为大家” 的厚重。</p><p class="ql-block">胶东区党委授予他的称号,不仅肯定战绩,更致敬这份 “用我血肉,护你安宁” 的深沉情怀。正如桃源村红墙上的故事,这份信念薪火相传、弦歌不辍。”</p><p class="ql-block">江涌亦表示:“这些真实英雄故事是珍贵素材,我们有责任搬上银幕,我觉得还是正儿八经做一部院线电影,它既可以走院线,同时也可以走中央六频道的电影频道,同时还可以走网络。让更多人知道胶东大海上,曾有群普通渔民谱写的抗日传奇。”</p><p class="ql-block">夕阳下,大家站在村外的山坡上远眺乳山口的海浪依旧拍打着海岸。“海上民兵英雄”隋良萱的长孙女隋红充满感情地又说:“能为家乡出力,讴歌村里和爷爷一起抗日的英雄,感到特别荣幸。”通过图文展示村里那段不屈的历史,隋良萱与桃源村海上游击队的故事,也因这次探寻愈发清晰璀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隋红坦言:“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我们回到家乡寻根,走进老革命根据地和海阳抗日海上民兵游击队的旧址,祭拜长眠在这片英雄土地上的先辈们,就是想让这段海上抗日传奇被更多人记住。</p><p class="ql-block">要是能通过光影艺术让历史场景重现,既是缅怀那段光荣岁月,又能让更多人体会到、当年在党的领导下全民抗战的力量,把这份永不褪色的家国情怀传承下去——这正是我们此行的初心。”</p><p class="ql-block">龙江写于海阳.大秧歌基地——虎头湾酒店</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4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