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做好防汛工作需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从前期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到灾后处置形成全链条闭环管理。以下是核心措施:<br>一、强化前期准备,筑牢防御基础<br> 排查风险隐患:对河道、水库、堤防、地质灾害点、城市低洼区、危旧房屋等重点区域开展全面排查,建立隐患台账,限期整改(如清淤河道、加固堤防、设置警示标识)。<br> 完善防汛设施:检修维护水库闸门、排涝泵站、应急发电机等设备,储备编织袋、救生衣、抽水泵、照明设备等防汛物资,确保关键时刻“拿得出、用得上”。<br> 制定应急预案:结合区域特点制定针对性防汛预案,明确责任分工、转移路线、安置点位置,组织开展防汛演练(如水库泄洪演练、群众转移演练),提升应急协同能力。<br>二、加强监测预警,提升响应时效<br> 健全监测网络:利用气象卫星、雨量站、水位站、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实时监测降雨、洪水、地质灾害等动态,确保数据及时传输。<br> 精准发布预警:建立“市-县-乡-村-户”五级预警传递机制,通过短信、微信、广播、铜锣、上门通知等方式,将预警信息快速送达每一户群众,明确避险要求。<br> 强化会商研判:气象、水利、应急等部门定期会商,分析雨情水情发展趋势,提前研判风险等级,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br>三、严格应急处置,保障群众安全<br> 果断转移避险:对受威胁区域群众(如低洼区、地质灾害点),坚持“提前转移、主动避让”,按照预案及时组织转移至安全安置点,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人”。<br> 科学调度洪水:水库、水电站严格执行调度方案,根据雨情水情提前预泄腾库,留足防洪库容;城市排水部门及时开启排涝设备,减少内涝积水。<br> 强化应急救援:组建专业防汛抢险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备足救援力量,发生险情时第一时间开展抢险救援,优先保障人员生命安全。<br>四、压实责任体系,凝聚工作合力<br> 明确责任分工: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将防汛责任细化到部门、乡镇、村社、个人,签订责任书,确保责任到人、任务到岗。<br>加强宣传教育:通过村社广播、宣传栏、短视频等方式,普及防汛避险知识(如洪水自救、泥石流逃生技巧),提升群众自救互救能力。<br> 做好灾后处置:洪水退去后,及时组织清理环境、消毒防疫,排查房屋安全,协助群众恢复生产生活,防止次生灾害发生。<br> 防汛工作的关键在“早”——早准备、早预警、早行动,通过全员参与、上下联动,最大限度降低洪涝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