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西安作为13朝古都,从公元前的西周到唐有十三个朝代都在此建都,西安的建都史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的变迁与多元文化融合。</p><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的代表:陶器</p> <p class="ql-block">贴塑蛇纹罐,红陶质地,造型独特,两蛇反向缠绕,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蛇纹罐的出现,说明了这个时期的人们已经开始追求美观度了。</p> <p class="ql-block">贴塑壁虎纹罐,是一件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品,出土于铜川市王家河乡前峁。</p><p class="ql-block">前峁遗址出土的陶器很少,但这件贴塑壁虎纹罐却是一件著名的陶器。它曾被报道为“中国最早的龙形”,由于它所属的时代接近黄帝时期,有人认为它可能是“伏羲”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利簋,1976年在陕西临潼零口乡出土。</p><p class="ql-block">簋是在古代是食器,装食物的,这件利簋与其他的簋不同,在它的底部有铭文介绍武王伐纣的年代,确定了商周的断代,其价值和意义非常高。这件利簋原件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是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错金杜虎符,1975年在西安南郊沈家桥村出土,“杜”是地名。</p><p class="ql-block">虎符是古代朝廷用来传达命令,调动军队的特殊凭证。虎符分左右两半,右半在朝廷,左半在军队,古代士兵只听命于虎符。</p><p class="ql-block">这件杜虎符上有40字错金铭文,“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毋(毋)会符,行殹(也)。”</p><p class="ql-block">这段铭文规定了调兵制度,为现存秦国虎符中最完整的文字记录,反映了战国时期是中央集权军事管理体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跽坐俑,是秦陵马厩坑出土的陶制陪葬俑,出土的是一个<span style="font-size:18px;">跽坐俑群。</span>跽坐俑群实证了秦代厩苑管理机构的三级管理体系,跽坐俑代表基层劳作群体。</p><p class="ql-block">该批文物的出土修正了早年将跽坐俑误判为"奴隶俑"的学术观点,确认其作为专业技工的身份定位。</p> <p class="ql-block">青铜鹅,出土于秦陵7号陪葬坑,共出土46件1:1大小的青铜水禽,这两件是其中的代表,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秦代青铜铸造工艺的巅峰水平。</p> <p class="ql-block">四神瓦当,是汉朝时期文物。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为主题纹样,四神纹饰在汉代广为流行,其组合模式与五行思想及阴阳观念紧密关联。</p> <p class="ql-block">西汉皇后之玺为正方形,以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玉色纯净无瑕,晶莹润泽,玺钮为高浮雕的匍匐螭虎形,形象凶猛,体态矫健,玺面阴刻篆书“皇后之玺”。</p><p class="ql-block">西汉皇后之玺是汉代皇后玉玺的唯一实物资料,对研究秦汉帝后玺印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p> <p class="ql-block">鎏金银竹节铜熏炉,汉代宫廷艺术的瑰宝,国家一级文物。通体铜,外表鎏金银,是一个长杆博山炉造型,炉盖像一个海外的仙山,博山就是海外仙山之一,汉代人们认为,博山上住着神仙,会传递长生不老的仙方。炉盖上还刻有龙凤图案,炉盖口刻有铭文“内者未央尚卧金黄涂竹节熏炉一具……”提示是未央宫的物品,出土于茂陵1号坑无名冢中,和它一起出土的还有阳信家的记录字样。专家推测,这件熏炉是汉武帝赐给阳信长公主与卫青的赏赐之物,它是一件纪念性的物品。</p> <p class="ql-block">汉代兵马俑,相对于秦俑来说,体型小,面部表情较模糊,彩绘保存的较完好。</p> <p class="ql-block">着衣俑和宿衣俑,我们所见左边的着衣俑却是裸体的,这是因为年代久远,陶俑身上的衣服没能保存下来。</p> <p class="ql-block">汉代铁犁铧</p><p class="ql-block">在汉代大型铁质农具的普及,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p> <p class="ql-block">搜粟都尉赵过,是西汉时期的农学家,他归纳总结出来的“代田法”也使得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p> <p class="ql-block">金饼,每个重227~254克之间,正好是汉代的一斤。</p><p class="ql-block">当时,黄金并非一般的流通币,是高等级的赏赐和大宗交易的货币。</p><p class="ql-block">这组金饼上有姓氏,推测是皇帝赏赐给贵族家庭的金器。</p> <p class="ql-block">汉代三足铜灯</p><p class="ql-block">汉代是一个灯具蓬勃发展的时代,宫廷中使用的灯具不仅是为了照明,更是为了展示皇室的威严和品味。</p><p class="ql-block">这种灯具设计巧妙,烟通过烟道回到腹部,腹部加水吸收烟雾,保持室内清洁,展示了古代制灯工艺的精湛技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汉代的青铜灯具并非普通人所能拥有,出土青铜灯具的汉墓墓主大多非富即贵。</span></p> <p class="ql-block">金怪兽</p><p class="ql-block">推测可能是匈奴王族的冠饰。</p> <p class="ql-block">鎏金铜蚕,西汉的文物,1984年在陕西出土。</p><p class="ql-block">鎏金铜蚕很小一只,通长5.6厘米,重10克。为昂首吐丝状,身体曲线自然,身上的纹饰清晰,工艺细腻,为汉代典型造型艺术形象。</p><p class="ql-block">这件文物是当地一个农民谭福全在淘金时发现,后无偿捐献给了陕西历史博物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汉鎏金铜蚕是中国国内首次发现的鎏金蚕,为国家一级文物。习近平在2017年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提到过的著名历史文化遗产。</span></p> <p class="ql-block">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印由26个面组成,镌刻不同印文,各有用途,此印为北周大司马独孤信之印。是研究北朝印玺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独孤信,被称作中国最牛老丈人,三个女儿分别嫁三个不同朝代的皇帝,成为了皇后,他因此做了连续三个朝代的国丈或太上国丈。</p><p class="ql-block">这枚印的来历也很传奇,据说1981年11月9日,陕西省旬阳县旬阳中学的一名叫做宋清的中学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发现的,当时,他以为捡到的是一块奇怪的石头,没曾想到竟然是稀世珍宝~煤精多面印。</p> <p class="ql-block">文字瓦当</p><p class="ql-block">文字瓦当是汉代瓦当的大宗。汉代瓦当上的文字,少则1字,多则12字,一般为4字左右。其内容或为吉祥语,或为职官、仓储、宫殿、陵寝、关驿之名,涉及汉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其字体多为篆书,文字促长行短、互为辟就、烂漫多姿,是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精品。</p> <p class="ql-block">唐朝有21个皇帝,18座陵墓在陕西,葬着19位皇帝,李治和武则天合葬在乾陵,最后两位皇帝分别葬在山东和河南。</p> <p class="ql-block">丝绸(条纹提花锦)</p><p class="ql-block">唐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的丰富,手工业也突飞猛进的进步,出现了大量的精美技术,如丝绸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十多种的分门别类。</p> <p class="ql-block">铜镜(四鸾衔绶纹金银平脱镜)</p><p class="ql-block">唐代的另一个手工业品~铜镜,这只铜镜用了金片做了四只口衔绶带、昂首展翅的鸾鸟为主要纹饰,四周以金丝同心结环绕,贴饰花叶形银片。鸾鸟是吉祥鸟,绶与寿谐音,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p> <p class="ql-block">唐代彩绘持镜女立俑</p><p class="ql-block">女俑手持一面带柄铜镜,侧头似要照面,身姿婀娜,显得十分秀美洒脱。唐代铜镜大多为镜背正中有钮,可穿系绦带悬挂或放置在专门的镜架上使用。而此女俑手中拿的带柄铜镜在当时比较少见,与金银平脱镜、螺钿镜等特种工艺制造的铜镜同属珍贵品种,只有达官显贵及其家眷才能享用。</p> <p class="ql-block">唐三彩,不只是三种颜色,是指多彩,并没有一定是几种颜色,实际应该称为“低温铅釉彩”。</p><p class="ql-block">唐三彩一般来自墓葬中的陪葬品,少有活人使用三彩。</p><p class="ql-block">唐三彩在唐代陶瓷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在唐以前人们崇尚的是素色主义,到唐代以后,它包容了各种文化,包括许多外来文化,这个时候从绘画、陶瓷、金银器的制作,形成了一个灿烂文化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活人使用的是瓷器。北方以白瓷、南方以青瓷为主。</p><p class="ql-block">唐白瓷双龙柄壶,造型融合鸡首壶形制与波斯胡瓶元素,系初唐时期创新器型,反映唐代瓷器艺术的中外文化交融特征,为研究唐代制瓷工艺与对外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唐鸳鸯莲瓣纹金碗</p><p class="ql-block">通体纯黄金打造,外表刻有两层莲花瓣,每个花瓣上有不同的纹饰,内壁墨书“九两半”、“九两三”。</p><p class="ql-block">唐鸳鸯莲瓣纹金碗可能是皇室用酒器,就已出土的唐代金碗而言,陕历博的唐鸳鸯莲瓣纹金碗是仅见的最富丽堂皇的金碗。</p> <p class="ql-block">唐代摩羯纹金长杯,1981年西安市出土。</p><p class="ql-block">金杯为四瓣海棠形,内底中心装饰摩羯戏宝珠形象。摩羯是印度神话中一鱼身的动物,被认为是生命之本、河水之精,常见于古印度雕塑和绘画艺术,寺院建筑上尤其多见,随佛教东进传入中国,在唐代被广泛地用于金银器的饰。博物馆介绍,这件金杯是中国工匠在吸收外来文化基础上的创新之作。</p> <p class="ql-block">唐代赤金盆,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p><p class="ql-block">盆是唐代皇宫内常用的洗漱器具。用金盆为刚出生的皇子(女)洗身。因此,也有人将金盆称作洗儿盆。这件唐代金盆,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现存时代最早、分量最重的古代金盆。</p> <p class="ql-block">彩绘釉陶戴笠帽女骑俑,唐代</p><p class="ql-block">唐朝是一个宽容开放的时代,女子摆脱了礼教的羁绊,尤其是中唐以后,妇女出门不再坐轿,而是可以骑在马上在街市穿行。考古发掘出土的众多骑马女俑形象,正是唐代女性自由生活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当欧洲17世纪还在纠结女子开立骑马之事,我国唐代的女子早已是扬鞭策马穿行于街市。</p> <p class="ql-block">彩绘打马球俑</p><p class="ql-block">马球是大唐非常流行的体育活动,深受皇室推崇,马球俑的出土佐证了马球在长安贵族中的普及程度。</p> <p class="ql-block">俳优俑</p><p class="ql-block">俳优在古代指以乐舞、谐戏、说唱为主业的艺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男性充当,能歌善舞,引人发笑,他</span>们的表演风格诙谐幽默,类似于现在的相声演员 。俳优俑则是对这类艺人形象的艺术呈现。</p><p class="ql-block">作为盛唐时期的产物,这件俳优俑代表了中国陶俑的艺术高峰,生动展现了唐代陶俑制作的高超技艺。</p> <p class="ql-block">十二生肖俑,在墓葬中代表12时辰,保佑墓主人的平安。</p> <p class="ql-block">这些俑是在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往来在丝绸之路上的商旅和外国使者的造型,作品中融入了非常多的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这只骆驼上还驮着一只小猴子,这猴子和现在的猴子好像没有两样。</p> <p class="ql-block">唐三彩骆驼载乐俑,无疑是唐三彩中的佼佼者,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这尊陶俑生动地描绘了一位西域乐师骑坐在骆驼背上,手持乐器,仿佛正随着驼铃声声,演奏着悠扬的乐曲。骆驼的形象栩栩如生,身上的装饰色彩斑斓,既展示了唐代陶瓷工艺的精湛,也反映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多少人在此驻足观赏,被这份跨越千年的艺术魅力所吸引。</p> <p class="ql-block">昆仑俑,从外形特征上看,很像是非洲人,说明当时已经和非洲有交往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外来人的形象,有胡人穿大唐官袍的,也有唐人穿胡服的,说明唐朝的开放程度已经很高了。</p> <p class="ql-block">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以其独特的注水方式和温润的釉色,成为了五代时期陶瓷工艺的集大成者。这把壶的壶盖与壶身相连,壶底设有一个漏水孔。当壶身倾斜时,水会从壶嘴流出;而当壶身直立时,水则会通过漏水孔倒流回壶中。这种独特的设计不仅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巧思,也展示了五代时期陶瓷工艺的精湛与辉煌。</p><p class="ql-block">这件文物的复仿制品销售,是目前陕西地区最多的一件物品。</p> <p class="ql-block">彩绘仪仗俑群</p><p class="ql-block">明代秦简王的仪仗俑群,是展示人最多,最完整的明朝仪仗俑形象,再现了墓主生前仪仗队伍的风格,为研究明代仪仗制度提供了关键实物资料。 </p> <p class="ql-block">在博物馆里临摹雕塑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文物不仅仅是用来欣赏的,更是我们了解历史的窗口,不说话的文物却会告诉我们历史的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的瞬间。</p><p class="ql-block">照片拍摄于2024.10.23.</p><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于2025.8.4.</p><p class="ql-block">感谢到访</p><p class="ql-block">摄影/编辑:清茶</p><p class="ql-block"><br></p>